25不过毛泽东不久仍然决定,停止与印度辩论边界问题,并指示媒体亦停止一切 相关的报道 当中国领导人决定“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时,他们必然要为解决中印边 界问题找到办法。在1月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国领导人确认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 问题的方针,并进一步提出用“互谅互让”办法,即“我们做点让步,印度也做 点让步”,从而达成妥协。会议还决定派周恩来访问印度。27这时驻守中印边界 的中国军队接到命令,在中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实行不开枪,不巡逻,不平 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军事冲突。28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即着手准备访问印度,并拟订了《中印两国总理关于边界 问题会谈的方案(草案)》。根据周恩来当时的估计,访印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 也不可能破裂,最有可能的是取得某种有限的协议。他建议应采取争取缓和紧张 局势但不怕拖延解决的方针,将访印的目标定为进一步缓和两国关系,为未来继 续会谈和合理解决边界问题准备条件。29周恩来的建议获其他领导人同意。4月 19日至26日周恩来对印度的访问证明,中国领导人的估计基本上是准确的。通 过周恩来这次访问,暂时缓和了中印关系,使中印边界形势平静下来。 缓和中印关系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是当时中国领导人决定尽快解决与所有 邻国的边界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被置于首先要的地位。30不 过与印度谈判的搁浅并没有减缓中国与其他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很有可能 还起了促进作用 在1月的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国领导人全面讨论了与所有邻国的边界问题。 可能是受到中缅边界谈判比较顺利完成和中印发生边界冲突的影响,他们制订了 基本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尽快和有步骤地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所谓有步骤就 是安排了大致的顺序,即当前抓紧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同时尽快解决中朝、中蒙 的边界问题;加快解决与缅甸、尼泊尔和老挝的边界问题;中越边界因越南还在 与美国作战,可以暂不解决;与苏联的边界线最长,问题比较复杂,但也要争取 解决 与周恩来准备访问印度同时,中国也开始着手解决与其他邻国的边界问题。 从后来的情况看,尽管中印边界问题未能解决,中国还是基本实现了1月政治局 常委会的设想,先后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等 签订了解决边界问题的协议。1964年中国开始与苏联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由于 受到中苏论战和双方关系全面恶化的影响,谈判无结果而终 在印度支那地区,随着紧张局势逐步升温,中国对该地区的政策面临着进行 调整的外部压力。当时中国需要处理的是两个问题,即是否支持越南南方的武装 斗争和如何解决老挝危机。相比较而言,中国领导人这一时期更关注的是老挝危 机,而不是越南的局势。 1959年和1960年,在越南南方局势急剧变化的压力下,越南劳动党领导人 开始改变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执行的加强北方建设,争取和平统一的战略方针, 25《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1963年9月6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 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页 26《十年论战》(上),第215页。 27《十年论战》(上),第248页。 28雷英夫、陈先义:《统帅部参谋的追怀》,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19页 《周恩来年谱》,中卷,第302页 30中国领导人曾因为周恩来访问印度,推迟了与蒙古进行边界谈判,参见《周恩来年谱》,中卷,第295 31《十年论战》(上),第248页 6
6 25不过毛泽东不久仍然决定,停止与印度辩论边界问题,并指示媒体亦停止一切 相关的报道。26 当中国领导人决定“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时,他们必然要为解决中印边 界问题找到办法。在 1 月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国领导人确认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 问题的方针,并进一步提出用“互谅互让”办法,即“我们做点让步,印度也做 点让步”,从而达成妥协。会议还决定派周恩来访问印度。27这时驻守中印边界 的中国军队接到命令,在中方实际控制线 20 公里内实行不开枪,不巡逻,不平 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军事冲突。28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即着手准备访问印度,并拟订了《中印两国总理关于边界 问题会谈的方案(草案)》。根据周恩来当时的估计,访印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 也不可能破裂,最有可能的是取得某种有限的协议。他建议应采取争取缓和紧张 局势但不怕拖延解决的方针,将访印的目标定为进一步缓和两国关系,为未来继 续会谈和合理解决边界问题准备条件。29周恩来的建议获其他领导人同意。4 月 19 日至 26 日周恩来对印度的访问证明,中国领导人的估计基本上是准确的。通 过周恩来这次访问,暂时缓和了中印关系,使中印边界形势平静下来。 缓和中印关系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是当时中国领导人决定尽快解决与所有 邻国的边界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被置于首先要的地位。30不 过与印度谈判的搁浅并没有减缓中国与其他邻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很有可能 还起了促进作用。 在 1 月的政治局常委会上,中国领导人全面讨论了与所有邻国的边界问题。 可能是受到中缅边界谈判比较顺利完成和中印发生边界冲突的影响,他们制订了 基本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尽快和有步骤地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所谓有步骤就 是安排了大致的顺序,即当前抓紧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同时尽快解决中朝、中蒙 的边界问题;加快解决与缅甸、尼泊尔和老挝的边界问题;中越边界因越南还在 与美国作战,可以暂不解决;与苏联的边界线最长,问题比较复杂,但也要争取 解决。31 与周恩来准备访问印度同时,中国也开始着手解决与其他邻国的边界问题。 从后来的情况看,尽管中印边界问题未能解决,中国还是基本实现了 1 月政治局 常委会的设想,先后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等 签订了解决边界问题的协议。1964 年中国开始与苏联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由于 受到中苏论战和双方关系全面恶化的影响,谈判无结果而终。 在印度支那地区,随着紧张局势逐步升温,中国对该地区的政策面临着进行 调整的外部压力。当时中国需要处理的是两个问题,即是否支持越南南方的武装 斗争和如何解决老挝危机。相比较而言,中国领导人这一时期更关注的是老挝危 机,而不是越南的局势。 1959 年和 1960 年,在越南南方局势急剧变化的压力下,越南劳动党领导人 开始改变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后执行的加强北方建设,争取和平统一的战略方针, 25 《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1963 年 9 月 6 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 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71 页。 26 《十年论战》(上),第 215 页。 27 《十年论战》(上),第 248 页。 28 雷英夫、陈先义:《统帅部参谋的追怀》,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第 219 页。 29 《周恩来年谱》,中卷,第 302 页。 30 中国领导人曾因为周恩来访问印度,推迟了与蒙古进行边界谈判,参见《周恩来年谱》,中卷,第 295 页。 31 《十年论战》(上),第 248 页
认可并越来越明确地支持越南南方的武装斗争。321960年9月召开的越南劳动党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加强解放南方的武装斗争的政策。33 越南劳动党的政策转变和越南南方解放战争的发展,使中国面临着相当复杂 的情况。中国在1958年曾经比较明确地表示,越南劳动党应将巩固和建设北方 作为首要任务,在南方则采取“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联系群众,等待时机的方 针”。34现在中国不得不在既要维护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又要防止美国大规模 军事介入,同时还要支持传统盟友等相互交织的矛盾中作出选择。从随后中国有 关政策的演变过程看,中国这一时期是逐步对越南形势作出反应的 首先,越南南方的形势当时还不是中国外交中特别重要的议程,那里局势虽 然出现动荡但并不严重,对于中国它甚至还不如老挝问题那么严峻和直接。有北 越作为屏障,美国当时在越南南方相当有限的介入并没有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威 胁;其次,越南劳动党的政策也是逐步发展的,至少在1960年还没有导致那里 的局势出现剧烈的变化;第三是中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也不可能完全与中国领导 人既定的大方针背道而驰 正是上述这些因素使中国领导人在涉及越南是否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时 方面迅速对越南加强在南方的武装斗争表示支持。《人民日报》在越南劳动党三 大期间即发表社论,公开表示支持越南劳动党三大确定的支持南方武装斗争的政 策。3512月越南南方解放阵线成立,中国立即给予承认和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希望越南劳动党完全放弃政治解决的选择,甚至不希望 越南南方的战争规模太大,导致美国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他们一再向越南领导人 强调,既“一定要解放南方”,又要注意斗争策略,注意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斗 争“策略上可以灵活”,要“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36直到1961年中期, 中国在公开场合仍然明确表示,支持越南根据日内瓦协议“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的斗争。37这类公开宣示不能被认为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们表明,中国领导人 至少不希望越南劳动党这时完全放弃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 这一时期中国坚持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立场和努力,更能反映中国对印度支 那政策的特点。这首先是因为老挝与中国接壤,美国在老挝的军事介入比它在南 越的干涉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威胁要直接的多;其次是当时老挝局势显得更复杂更 紧张。这两个因素使中国领导人更关注老挝问题,为控制那里的危机投入了更多 的精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对老挝问题的政策比对越南的政策要稳定清晰的多。 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促成了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为最终签署《关于老挝 中立宣言》及相关的议定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8 强调这一行动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其结果缓和了印度支那的形势和延缓 了美国的介入。从中国领导人处理老挝问题的过程看,他们几乎是在复制1954 年日内瓦会议时期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对形势的判断和选择的办法。从这个意 义上说,作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的一个部分,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决定更 多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政策延续性,而且这种延续性这时还是中国政策的主要 32参阅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6-75页。 3有关北越政策变化的具体情况可参阅《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第66-75页。 3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7页 35《越南革命和建设的新里程碑》,《人民日报》,1960年9月12日。 36参阅杨奎松:《毛泽东与印度支那战争》,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天地图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6页。《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第67页。 37《周恩来总理在欢迎越南范文同总理的国宴上的讲话》,1961年6月12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 系文件集(1%61)》,第八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181页。 38《解决老挝问题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2-11页
7 认可并越来越明确地支持越南南方的武装斗争。321960 年 9 月召开的越南劳动党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加强解放南方的武装斗争的政策。33 越南劳动党的政策转变和越南南方解放战争的发展,使中国面临着相当复杂 的情况。中国在 1958 年曾经比较明确地表示,越南劳动党应将巩固和建设北方 作为首要任务,在南方则采取“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联系群众,等待时机的方 针”。34现在中国不得不在既要维护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又要防止美国大规模 军事介入,同时还要支持传统盟友等相互交织的矛盾中作出选择。从随后中国有 关政策的演变过程看,中国这一时期是逐步对越南形势作出反应的。 首先,越南南方的形势当时还不是中国外交中特别重要的议程,那里局势虽 然出现动荡但并不严重,对于中国它甚至还不如老挝问题那么严峻和直接。有北 越作为屏障,美国当时在越南南方相当有限的介入并没有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威 胁;其次,越南劳动党的政策也是逐步发展的,至少在 1960 年还没有导致那里 的局势出现剧烈的变化;第三是中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也不可能完全与中国领导 人既定的大方针背道而驰。 正是上述这些因素使中国领导人在涉及越南是否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时,一 方面迅速对越南加强在南方的武装斗争表示支持。《人民日报》在越南劳动党三 大期间即发表社论,公开表示支持越南劳动党三大确定的支持南方武装斗争的政 策。3512 月越南南方解放阵线成立,中国立即给予承认和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希望越南劳动党完全放弃政治解决的选择,甚至不希望 越南南方的战争规模太大,导致美国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他们一再向越南领导人 强调,既“一定要解放南方”,又要注意斗争策略,注意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斗 争“策略上可以灵活”,要“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36直到 1961 年中期, 中国在公开场合仍然明确表示,支持越南根据日内瓦协议“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的斗争。37这类公开宣示不能被认为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们表明,中国领导人 至少不希望越南劳动党这时完全放弃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 这一时期中国坚持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立场和努力,更能反映中国对印度支 那政策的特点。这首先是因为老挝与中国接壤,美国在老挝的军事介入比它在南 越的干涉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威胁要直接的多;其次是当时老挝局势显得更复杂更 紧张。这两个因素使中国领导人更关注老挝问题,为控制那里的危机投入了更多 的精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对老挝问题的政策比对越南的政策要稳定清晰的多。 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促成了解决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为最终签署《关于老挝 中立宣言》及相关的议定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8 强调这一行动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其结果缓和了印度支那的形势和延缓 了美国的介入。从中国领导人处理老挝问题的过程看,他们几乎是在复制 1954 年日内瓦会议时期处理此类问题的思路、对形势的判断和选择的办法。从这个意 义上说,作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的一个部分,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决定更 多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政策延续性,而且这种延续性这时还是中国政策的主要 32 参阅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6-75 页。 33 有关北越政策变化的具体情况可参阅《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第 66-75 页。 34 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十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6-67 页。 35 《越南革命和建设的新里程碑》,《人民日报》,1960 年 9 月 12 日。 36 参阅杨奎松:《毛泽东与印度支那战争》,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天地图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6 页。《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第 67 页。 37 《周恩来总理在欢迎越南范文同总理的国宴上的讲话》,1961 年 6 月 12 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 系文件集(1961)》,第八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81 页。 38 《解决老挝问题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