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鱼贝类肌肉的组织结构 鱼类肌肉的组织结构 ()体形和肌肉组成 ■鱼类的体形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区分为纺 缍形、侧扁形、纵扁形、鳗鲡形、河豚形 1.鱼肉组成系统 覆在脊椎骨外围从躯干到尾部的大块鱼肉 叫做体侧肌,是鱼活体洄游的原动力,也 是鱼类供食用的主要部分
第三节 鱼贝类肌肉的组织结构 ◼ 一、鱼类肌肉的组织结构 ◼ (一)体形和肌肉组成 ◼ 鱼类的体形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区分为纺 缍形、侧扁形、纵扁形、鳗鲡形、河豚形 等。 ◼ 1.鱼肉组成系统 ◼ 覆在脊椎骨外围从躯干到尾部的大块鱼肉 叫做体侧肌,是鱼活体洄游的原动力,也 是鱼类供食用的主要部分
■这两片体侧肌又由脊椎骨水平向左右两侧 伸出,以结缔组织构成的水平隔膜被分隔 成背侧部和腹侧部。 体侧肌被肌隔分隔成若干连续的肌节,各 种鱼的肌节数都与其自身的脊椎骨节数相 致。肌隔是由胶原蛋白和少量弹性蛋白 构成的薄膜。在水平隔膜中又有走向交错 的前斜走腱和后斜走腱
◼ 这两片体侧肌又由脊椎骨水平向左右两侧 伸出,以结缔组织构成的水平隔膜被分隔 成背侧部和腹侧部。 ◼ 体侧肌被肌隔分隔成若干连续的肌节,各 种鱼的肌节数都与其自身的脊椎骨节数相 一致。肌隔是由胶原蛋白和少量弹性蛋白 构成的薄膜。在水平隔膜中又有走向交错 的前斜走腱和后斜走腱
(1 (2) (1) (2) 图1-1-2鱼类体侧肌和腾肌的-部分 (1)白斑角鲨(2)鲈鱼1一肌节2—肌隔3-水平隔膜 图1-1-3灰鲭鲨及鲣鱼体侧肌的断面图 A一背侧肌5—腹侧肌6-前向稚7一后向椎8-表层褐色肉 9-闭肌10—口唇张开肌11-鰓盖掀开肌 1—背侧部2一腹侧部3—水平隔膜4一表层褐色肉5一真正褐色肉 图114鲐鱼左体侧水平隔膜内的前后两斜走腱 上部的点线表示表层褐色肉的位置) B-前斜走腱p一后斜走腱
■2.褐色肉与普通肉的比较 ■多数鱼类的褐色肉都存在于沿鱼体侧线的 正下面,但在鲣、鲔等远洋洄游性的鱼体 中,则靠近脊椎骨处特别发达。 ■褐色肉的肌纤维比较细。再者,褐色肉肋 纤维周边的结缔组织之量较多,其血管分 布也较丰富,肌纤维内所含肌浆之比重也 比较大,其中含有许多线粒体。 ■此外,脂肪、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含量 也较多,各种酶的活性也较高。这些都意 味着褐色肉的生理活性是高的
◼ 2.褐色肉与普通肉的比较 ◼ 多数鱼类的褐色肉都存在于沿鱼体侧线的 正下面,但在鲣、鲔等远洋洄游性的鱼体 中,则靠近脊椎骨处特别发达。 ◼ 褐色肉的肌纤维比较细。再者,褐色肉肌 纤维周边的结缔组织之量较多,其血管分 布也较丰富,肌纤维内所含肌浆之比重也 比较大,其中含有许多线粒体。 ◼ 此外,脂肪、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含量 也较多,各种酶的活性也较高。这些都意 味着褐色肉的生理活性是高的
()肌肉的组织结构 1.肌纤维与肌原纤维 ■在脊椎动物中,鱼肉的肌纤维最粗(为 50~250um,随鱼种而异,白身鱼为 100~250um,红身鱼在100um以下)。 ■在肌原纤维的间隙中,仅存在微量肌浆 此间,除有认定的线粒体、脂肪小滴、糖 原颗粒等组分外,还有肌小管系统 2.红身鱼肉与白身鱼肉 生理学上从收缩速度来区分,红肉叫缓肌, 白肉叫速肌
◼ (二)肌肉的组织结构 ◼ 1.肌纤维与肌原纤维 ◼ 在脊椎动物中,鱼肉的肌纤维最粗(为 50~250um,随鱼种而异,白身鱼为 100~250um,红身鱼在100um以下) 。 ◼ 在肌原纤维的间隙中,仅存在微量肌浆。 此间,除有认定的线粒体、脂肪小滴、糖 原颗粒等组分外,还有肌小管系统。 ◼ 2.红身鱼肉与白身鱼肉 ◼ 生理学上从收缩速度来区分,红肉叫缓肌, 白肉叫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