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大纲(2010.3.1修订版) 课程编号:(由学校统一编写)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 总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汉/民/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等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周三多主编、陈传明副主编:《管理学(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年11月 2)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er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9版,中文译本).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推荐参考书: 1)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er《Management》(8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er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7版,中文译本).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管理学》,H孔茨、H韦里克美]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4)邢以群,《管理学》(第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其他参考资料: 管理类专业期刊 管理类相关网站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主 要研究和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 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能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主 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和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利用相关管理学理论和方 法,分析具体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管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职能与管理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企业伦理、管理的基本职、 能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管理理论与管理思 想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管理环境及分析方法,了解管理目标的设置: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 控制、协调等职能的相关理论及相互关系:掌握激励的相关理论:了解创新的基本方法:熟悉生产 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掌握人员配备与培训的基础知识。学员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管理学》教学大纲(2010.3.1 修订版) 课程编号:(由学校统一编写)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Management 总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汉/民/民考汉本科生 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等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周三多主编、陈传明副主编:《管理学(第二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年 11 月 2)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 著, 孙健敏等译《管理学》(9 版,中文译本)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 推荐参考书: 1) 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 Management》(8 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 著, 孙健敏等译《管理学》(7 版,中文译本)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管理学》,H.孔茨、H.韦里克[美]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4) 邢以群,《管理学》(第 2 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其他参考资料: 管理类专业期刊 管理类相关网站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主 要研究和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 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能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主 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和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利用相关管理学理论和方 法,分析具体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管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职能与管理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企业伦理、管理的基本职、 能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管理理论与管理思 想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管理环境及分析方法,了解管理目标的设置;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 控制、协调等职能的相关理论及相互关系;掌握激励的相关理论;了解创新的基本方法;熟悉生产 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掌握人员配备与培训的基础知识。学员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1、使学生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 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务,学会用管理理 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组织实际问题的方法。 、本课采用教师理论讲授 学生案例讨论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联系实 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 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 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六编十八章组成。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章管理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的七种职能,管理者所扮演的三大类角色,管理者所具各的三大类技能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理论的演变史 掌握:各种管理定义的联系与区别,各种管理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管理的两种属性及其区 别,每个管理理论分支的代表人物、内容与特征。 应用:学会对身边的管理者能否胜任其工作做出判断,学会对所熟悉的组织可能遇到的一些管理问 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思路。 【教学要点】 第一节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职能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的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活动 1、中国早期管理思: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 管理理论概述 2、古典管理理 3、行为管理理论 4、数量管理理论 5、系统管理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 质量管理理 教学重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的属性、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难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概念。道德观的种类,社会责任观的种类,对特定组织来说其社会责任的
1、使学生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 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务,学会用管理理 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组织实际问题的方法。 3、本课采用教师理论讲授、学生案例讨论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 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 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六编十八章组成。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章 管理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的七种职能,管理者所扮演的三大类角色,管理者所具备的三大类技能,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理论的演变史。 掌握:各种管理定义的联系与区别,各种管理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管理的两种属性及其区 别,每个管理理论分支的代表人物、内容与特征。 应用:学会对身边的管理者能否胜任其工作做出判断,学会对所熟悉的组织可能遇到的一些管理问 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思路。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管理活动 1、 管理的定义 2、 管理的职能 3、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4、 管理的属性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活动 1、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2、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管理理论概述 2、 古典管理理论 3、 行为管理理论 4、 数量管理理论 5、 系统管理理论 6、 权变管理理论 7、 质量管理理论 教学重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的属性、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难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概念。道德观的种类,社会责任观的种类,对特定组织来说其社会责任的
具体体现。 据。每种道德观的内与区别,影白管理著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品丁道德素质的涂径,每种 会责任观的内容与区别,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理由,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 的关系 应用:学会判断某种管理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学会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 学会帮助那些处于道德困境的组织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敦学要点】 第一节道德概述 1、道德的定义 2、四种道德观 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 ,个人特征 3、 结构变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第四节社会责任概述 ,社会责任的定 2、两种社会责任观 3、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4、社合声任与经营业结 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对环境 的责任 2、企业对员工的责 3、企业对顾客的责百 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教学重点:四种道德观 两种社会责任 难点: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第三章信息获取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信息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有用信息的特征,为了获取信息管理者可以借助的 各种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获取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用信息的各个特征的具体含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这 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开发信息系统的五个步骤,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含义。 应用:学会利用信息系统和其它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进而辅助组织各个层次 的管理工作。 【教些要占】 第一节信息概述 1、信息的定义
具体体现。 掌握:每种道德观的内容与区别,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每种社 会责任观的内容与区别,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理由,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 的关系。 应用:学会判断某种管理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学会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 学会帮助那些处于道德困境的组织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教学要点】 第一节 道德概述 1、 道德的定义 2、 四种道德观 第二节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 道德发展阶段 2、 个人特征 3、 结构变量 4、 组织文化 5、 问题强度 第三节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第四节 社会责任概述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 3、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4、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 第五节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 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2、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3、 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4、 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6、 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教学重点:四种道德观,两种社会责任。 难点: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第三章 信息获取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信息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有用信息的特征,为了获取信息管理者可以借助的 各种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获取的成本-收益分析 ,有用信息的各个特征的具体含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这 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开发信息系统的五个步骤,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含义。 应用:学会利用信息系统和其它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进而辅助组织各个层次 的管理工作。 【教学要点】 第一节 信息概述 1、 信息的定义
2、对信息的平估 3、有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要率 2、信息系统的开发步爆 3、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第三节其它信息技术 1、申信网终 2 人工智能 3、办公自动 教学重点:信息的评估,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难点:信息的评估。 第四章 决策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分类,决策过程,决策方法。 掌握: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区别,决策相关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决策方法及其优缺点。 应用:学会按照决策过程步骤进行决策,学会使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简单决策问题作出决策。 【教学要点】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决策的定义 2、决策的原则 3、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决箭的类形 第三节决管的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 2 行为决策理 3、当代决策理论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1、集体决策的方法 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数学重点:决策的原则,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 难点:有关活动方向或活动方案的决策的方法。 第五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构成要素,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分类标准,计划的编制过程 掌握: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长期与短期计划以及各种计划之间的关系,孔茨的计划层级关系, 计划编制的内在逻辑。 应用:能运用所学的内容编写日产生活、学习计划,其至编写班级工作计划。 【敦学要点】
2、 对信息的评估 3、 有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系统 1、 信息系统的要素 2、 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3、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第三节 其它信息技术 1、 电信网络 2、 人工智能 3、 办公自动化 教学重点:信息的评估,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难点:信息的评估。 第四章 决策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分类,决策过程,决策方法。 掌握: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区别,决策相关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决策方法及其优缺点。 应用:学会按照决策过程步骤进行决策,学会使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简单决策问题作出决策。 【教学要点】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1、 决策的定义 2、 决策的原则 3、 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 1、 古典决策理论 2、 行为决策理论 3、 当代决策理论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1、 集体决策的方法 2、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3、 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教学重点:决策的原则,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 难点:有关活动方向或活动方案的决策的方法。 第五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构成要素,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分类标准,计划的编制过程。 掌握: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长期与短期计划以及各种计划之间的关系,孔茨的计划层级关系, 计划编制的内在逻辑。 应用:能运用所学的内容编写日产生活、学习计划,甚至编写班级工作计划。 【教学要点】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计别的 2 计划的类型 计划的性质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教学重点:计别层级体系 难点: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 第六章 战略性计划 【敕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战路计划的概会,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所面临的环培,可供企业洗择的其本战路及 其类型与内涵。 堂据:从战略性计别到战术性计划的基木罗量。企业远最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物及其内在联系,企 业早井研究的目的及其基本逻辑 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应用:能运用所学内容模拟某一企业的环境分析及其战略编写。 【教学要点】 第一节远景和使命陈述 第二节战略环墙分折 1、外部一般环境 2、行业环封 3、竞争对 4、企业自身 5。丽文 第三节战略选择 1、 基本战略姿态 2、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3、防侮性战略 教学重点:远景和使命,战略环境分析。 难点: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第七章计划的组织实施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内通 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及其实施步骤,目标的性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基本逻辑及其评价 网络图的基本内涵 应用: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将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 【教学要点】 第一节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2、日标的性质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 计划的概念 2、 计划的类型 3、 计划的性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教学重点: 计划层级体系。 难点: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 第六章 战略性计划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战略计划的概念,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可供企业选择的基本战略及 其类型与内涵。 掌握:从战略性计划到战术性计划的基本逻辑,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企 业旱井研究的目的及其基本逻辑,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应用:能运用所学内容模拟某一企业的环境分析及其战略编写。 【教学要点】 第一节 远景和使命陈述 第二节 战略环境分析 1、 外部一般环境 2、 行业环境 3、 竞争对手 4、 企业自身 5、 顾客 第三节 战略选择 1、 基本战略姿态 2、 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3、 防御性战略 教学重点:远景和使命,战略环境分析。 难点: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第七章 计划的组织实施 【教学内容与要求】 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内涵。 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及其实施步骤,目标的性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基本逻辑及其评价, 网络图的基本内涵。 应用: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将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目标管理 1、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2、 目标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