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 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 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 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 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 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 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 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 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 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 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 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 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 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 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 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 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 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 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 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 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 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 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虛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 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西游 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 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 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 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 自然的凯歌
孝感市七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 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 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 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 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 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 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 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 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 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 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 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 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 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 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 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 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 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 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 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 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 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 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 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 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西游 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 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 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 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 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 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C.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很大程度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在《西 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B.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 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C.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小矮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少有四场演 出 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 个新的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 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 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院的编制早已配备齐全,拥有精兵强将。有个矮人 是该剧院最杰出的明星,他表演情人和英雄的角色,因为他最矮小。他大获成功, 收入可观,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 的功劳。 有一次,他在化妆室里化装一一那是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首场戏公演之前, 他担任剧中的主角—一突然发现镜子里没有照出他的金皇冠,可皇冠明明是戴在 他头上的呢!过了一会儿,他出台的时候,皇冠碰到了上方的门框,掉落到地板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 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 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C.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 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 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很大程度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在《西 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B.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 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 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 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C.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 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 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小矮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少有四场演 出, 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 一个新的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 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 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院的编制早已配备齐全,拥有精兵强将。有个矮人 是该剧院最杰出的明星,他表演情人和英雄的角色,因为他最矮小。他大获成功, 收入可观,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 的功劳。 有一次,他在化妆室里化装——那是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首场戏公演之前, 他担任剧中的主角——突然发现镜子里没有照出他的金皇冠,可皇冠明明是戴在 他头上的呢!过了一会儿,他出台的时候,皇冠碰到了上方的门框,掉落到地板
上,像个铁壶盖子一样在地上滚,还发出金属的铿锵声。他拾起皇冠,走到前台。 第一幕结束后他回到后台化妆室,本能地低下了头。“中央小小剧院”的房子是 根据剧团的比例为它特建的 《勇敢的包莱斯瓦夫》一幕一幕往下演,而我们的演员在进出化妆室时都习惯性 地低下了头。偶尔他瞥见了剧院老理发师的目光正停留在自己身上。理发师也是 个矮人,但还不够矮小,由于太大,就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他怨 天尤人,灵魂深处对一切事和每个人都充满了妒忌。他的目光是那样专注,那样 阴沉。小矮人怀着不快心情走上舞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不快心情仍然没有离开 他;每天带着这种不自觉的感情睡去,又带着它醒来,虽然极力想摆脱它。他自 我欺骗,佯装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快,下意识地去抵制心中早已萌发的怀疑。 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从化妆室走出来的时候,不得 不低下头,尽管头上没戴皇冠。在过道里他又跟理发师擦肩而过 这一天他决心正视现实。他在自己雅致的套间里,拉上窗帷,给自己量了身高 这一测量说明了一切。再也不存在什么幻想,他长高了。 傍晚,他瘫倒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格罗格酒。第二天他砍掉了鞋后跟。他希望长 髙只是一种过渡现象,或许过些时候又能缩回去。在一段时间里砍掉的鞋后跟确 实帮了他的忙。终于有一回他走出化妆室,正好老理发师在场,便故意挺了挺胸 脯,额头上却碰了个大青包。他从那人的眼中看到了讥讽 他为何长高了?他体内的生长激素为何过了这么多年突然从昏睡中苏醒?剧团 已经发现了吗?有几次他看到老理发师在幕后的一些角落里跟演员们窃窃私语, 他一走过去,絮语声便戛然而止,换成了毫无意义的闲扯。他留心观察伙伴们的 面部表情,但是从他们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走在街上越来越少碰见老太太对他 说:“小家伙,你跟妈妈走丢了吗?”倒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对他说:“请问,先 生……”他回到家里,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眼望着天花板。可是后来他 不得不改变姿势,因为他的双脚伸出了小床外,麻木了。这张小床对于他已经太 短了 终于,他对“中央小小剧院”的同事们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他们都已看到, 或者都已猜到是怎么回事,昔日热情洋溢的评论也沉寂了,对他的赞扬也愈来愈 少见。到处遇见的都是同情的或嘲弄的眼神。或许这只是他那亢奋的想象力在起 作用?幸好领导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演出中他获得了 很大的成功,当然不像演《哈姆 雷特》那样成功,但毕竟也是很成功的。领导照常毫不犹豫地指定他扮演《黑衣 骑士》中的主角,这个剧已经发了海报。 排练过程中尽管他很痛苦,但并没有经历什么特殊困难就实现了首次公演。他坐 在镜子前面,不看镜子就化好了装。舞台监督按了铃,他从座位上沉重地站起来, 不意脑袋竟撞碎了天花板上的电灯。他转身朝门口走去。整个剧团的人在灯光明 亮的过道上站成了半圆圈,理发师站在中央。理发师身边站的是剧团里另一位扮 演情人的演员,同样很有才华,但迄今他只能演配角,就是因为高出了几个厘米。 两人默默对视了片刻。 他不得不同剧院告别了。后来随着身高增长,他变换过几种职业,在青年剧院跑 过龙套,当过跑腿的,在有轨电车线上扳过道岔。他已经是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 子了 他经受过怎样的痛苦?他有什么感觉?他的姓氏早已从海报上消失了,早已被人 忘到九霄云外。他在保险部门当了个职员
上,像个铁壶盖子一样在地上滚,还发出金属的铿锵声。他拾起皇冠,走到前台。 第一幕结束后他回到后台化妆室,本能地低下了头。“中央小小剧院”的房子是 根据剧团的比例为它特建的。 《勇敢的包莱斯瓦夫》一幕一幕往下演,而我们的演员在进出化妆室时都习惯性 地低下了头。偶尔他瞥见了剧院老理发师的目光正停留在自己身上。理发师也是 个矮人,但还不够矮小,由于太大,就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他怨 天尤人,灵魂深处对一切事和每个人都充满了妒忌。他的目光是那样专注,那样 阴沉。小矮人怀着不快心情走上舞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不快心情仍然没有离开 他;每天带着这种不自觉的感情睡去,又带着它醒来,虽然极力想摆脱它。他自 我欺骗,佯装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快,下意识地去抵制心中早已萌发的怀疑。 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从化妆室走出来的时候,不得 不低下头,尽管头上没戴皇冠。在过道里他又跟理发师擦肩而过。 这一天他决心正视现实。他在自己雅致的套间里,拉上窗帷,给自己量了身高。 这一测量说明了一切。再也不存在什么幻想,他长高了。 傍晚,他瘫倒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格罗格酒。第二天他砍掉了鞋后跟。他希望长 高只是一种过渡现象,或许过些时候又能缩回去。在一段时间里砍掉的鞋后跟确 实帮了他的忙。终于有一回他走出化妆室,正好老理发师在场,便故意挺了挺胸 脯,额头上却碰了个大青包。他从那人的眼中看到了讥讽。 他为何长高了?他体内的生长激素为何过了这么多年突然从昏睡中苏醒?剧团 已经发现了吗?有几次他看到老理发师在幕后的一些角落里跟演员们窃窃私语, 他一走过去,絮语声便戛然而止,换成了毫无意义的闲扯。他留心观察伙伴们的 面部表情,但是从他们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走在街上越来越少碰见老太太对他 说:“小家伙,你跟妈妈走丢了吗?”倒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对他说:“请问,先 生……”他回到家里,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眼望着天花板。可是后来他 不得不改变姿势,因为他的双脚伸出了小床外,麻木了。这张小床对于他已经太 短了。 终于,他对“中央小小剧院”的同事们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他们都已看到, 或者都已猜到是怎么回事,昔日热情洋溢的评论也沉寂了,对他的赞扬也愈来愈 少见。到处遇见的都是同情的或嘲弄的眼神。或许这只是他那亢奋的想象力在起 作用?幸好领导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演出中他获得了 很大的成功,当然不像演《哈姆 雷特》那样成功,但毕竟也是很成功的。领导照常毫不犹豫地指定他扮演《黑衣 骑士》中的主角,这个剧已经发了海报。 排练过程中尽管他很痛苦,但并没有经历什么特殊困难就实现了首次公演。他坐 在镜子前面,不看镜子就化好了装。舞台监督按了铃,他从座位上沉重地站起来, 不意脑袋竟撞碎了天花板上的电灯。他转身朝门口走去。整个剧团的人在灯光明 亮的过道上站成了半圆圈,理发师站在中央。理发师身边站的是剧团里另一位扮 演情人的演员,同样很有才华,但迄今他只能演配角,就是因为高出了几个厘米。 两人默默对视了片刻。 他不得不同剧院告别了。后来随着身高增长,他变换过几种职业,在青年剧院跑 过龙套,当过跑腿的,在有轨电车线上扳过道岔。他已经是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 子了。 他经受过怎样的痛苦?他有什么感觉?他的姓氏早已从海报上消失了,早已被人 忘到九霄云外。他在保险部门当了个职员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为了度过周末的自由时间,他走进了 矮人剧院。他坐在观众席上高兴得适度,笑得也适度,并不曾表露出过分的兴趣。 边看表演一边剥着薄荷糖糖纸。散场后,他来到衣帽间,穿上了深蓝色的长大 衣,扣上了扣子,满意地嘘了一口气,因为等着他的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他自言自语地说 (有删减) ①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矮人》是一篇荒诞派小说,表现扭曲了的荒唐画面、滑稽可笑的人和事 旨在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 B.《小矮人》这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真实,而且滑稽可笑,但 是在荒诞中却蕴含着朴实可信,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 C.《小矮人》中,个头的长高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当矮小变成一种在剧团里出 人头地的资本的时候,失去矮小就是失去竞争的优势。 D.姆罗热克是波兰当代文学中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本文文字洗练,挖苦、嘲笑 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 5.小说在刻画小矮人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小矮人走进小矮人剧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 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 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 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 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 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 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 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 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 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 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 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 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 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为了度过周末的自由时间,他走进了 矮人剧院。他坐在观众席上高兴得适度,笑得也适度,并不曾表露出过分的兴趣。 一边看表演一边剥着薄荷糖糖纸。散场后,他来到衣帽间,穿上了深蓝色的长大 衣,扣上了扣子,满意地嘘了一口气,因为等着他的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他自言自语地说。 (有删减) ①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小矮人》是一篇荒诞派小说,表现扭曲了的荒唐画面、滑稽可笑的人和事, 旨在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 B.《小矮人》这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真实,而且滑稽可笑,但 是在荒诞中却蕴含着朴实可信,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 C.《小矮人》中,个头的长高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当矮小变成一种在剧团里出 人头地的资本的时候,失去矮小就是失去竞争的优势。 D.姆罗热克是波兰当代文学中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本文文字洗练,挖苦、嘲笑 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 5.小说在刻画小矮人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小矮人走进小矮人剧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 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 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 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 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 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 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 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 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 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 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 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 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 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
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 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 洗礼一一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 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 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 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 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 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 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 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 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 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 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 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 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 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 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 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 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 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 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 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 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 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 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 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 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 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 团,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 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 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 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 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 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 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 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 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 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 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 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 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 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 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 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 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 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 “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