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定和宪法修改的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权力所属机关区分开。3.与宪法的调整内容相协调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并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五)我国的宪法解释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节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上)(0.5学时)提间:《共同纲领》一、1949年《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是什么——临(一)背景: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时宪法。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二)内容:第一章:总纲(性质、任务以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第三-七章: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民族等政策。知识拓展:根据当时(三)主要内容的时代背景去理解1.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中的主要内容。2.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普选前,由政协会议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3.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4.经济建设:“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二、1954年宪法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制定过程:1.1953年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2.成立专门的制宪机关一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提出宪法草案教学重点:对比4.通过宪法草案5.公布宪法《1954年宪法》和《共同纲领》中的区(二)主要内容
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 3.与宪法的调整内容相协调 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并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五)我国的宪法解释 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第二节 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上)(0.5 学时) 一、1949 年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一)背景: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二)内容: 第一章:总纲(性质、任务以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族政策、 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七章: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民族等政策。 (三)主要内容 1.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2.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普选前,由政协会议执 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3.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 4.经济建设:“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 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根本方针。 二、1954 年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制定过程:1.1953 年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2.成立专门的制 宪机关——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提出宪法草案 4.通过宪法草案 5.公布宪法 (二)主要内容 法制定和宪法修改的 权力所属机关区分 开。 提问:《共同纲领》 的性质是什么——临 时宪法。 知识拓展:根据当时 的时代背景去理解 《共同纲领》中的主 要内容。 教学重点:对比 《1954 年宪法》和 《共同纲领》中的区
别,结合时代背景理1.走社会主义道路。解《1954年宪法》的2.经济制度: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内容和特点。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3.国家政治制度更加完备。4.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知识拓展:1975年宪三、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法的制定背景和主要(一)1975年宪法内容。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2.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3.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义务置于权利之先4.经济制度: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二)1978年宪法知识拓展:1978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和主要1.指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规定了国家在新时期内容。的总任务。2.删去1975年宪法关于“全面专政”的规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思政元素: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是政治形势民主原则,保障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的体现,认识到19823.恢复检察机关的设置,健全了国家机构体系。年宪法的先进之处,珍惜当下的美好生4.增加了公民的一些权利和自由,如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活。课程小结引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1.制宪的基本程序,主要掌握制宪机关和起草机关的区别;2.宪法修改的主要方式,主要掌握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3.宪法解释的机关和体制,理解我国宪法的解释体制。参考文献许崇德,胡锦光.宪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6:p25-60
1.走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制度: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 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 3.国家政治制度更加完备。 4.公民享有权利和自由。 三、1975 年宪法和 1978 年宪法 (一)1975 年宪法 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2.国家机构的混乱状态 3.减少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义务置于权利之先 4.经济制度: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 (二)1978 年宪法 1.指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规定了国家在新时期 的总任务。 2.删去 1975 年宪法关于“全面专政”的规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 民主原则,保障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 3.恢复检察机关的设置,健全了国家机构体系。 4.增加了公民的一些权利和自由,如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 课程小结 引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1.制宪的基本程序,主要掌握制宪机关和起草机关的区别; 2.宪法修改的主要方式,主要掌握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 3.宪法解释的机关和体制,理解我国宪法的解释体制。 别,结合时代背景理 解《1954 年宪法》的 内容和特点。 知识拓展:1975 年宪 法的制定背景和主要 内容。 知识拓展:1978 年宪 法的制定背景和主要 内容。 思政元素:让学生认 识到宪法是政治形势 的体现,认识到 1982 年宪法的先进之处, 珍惜当下的美好生 活。 参考文献 许崇德,胡锦光.宪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6:p25-60
魏定仁,傅思明.宪法发展简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09:p158-204板书设计制定-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54年1975年1979年1978年全面修改1980年修改-全国人大1982年1988年1993年部分修改1999年2004年解释一一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作业、思考及练习1.宪法制定和宪法修改的程序有哪些区别?2.新中国宪法经历了哪些修改过程?3.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哪个机关?教学反思本堂课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理论部分先介绍了制宪权、修宪权和解释权。重点是新中国宪法的几次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实践部分是分析新中国宪法的儿次修改,联系具体的背景和原因来理解宪法修改的具体内容。本堂课以讲述和介绍为主,与学生互动较少,需改进
魏定仁,傅思明.宪法发展简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09:p158-204. 板书设计 作业、思考及练习 1. 宪法制定和宪法修改的程序有哪些区别? 2. 新中国宪法经历了哪些修改过程? 3. 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哪个机关? 教学反思 本堂课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理论部分先介绍了制宪权、修宪权和解释权。 重点是新中国宪法的几次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实践部分是分析新中国宪法的几次修改, 联系具体的背景和原因来理解宪法修改的具体内容。本堂课以讲述和介绍为主,与学生互 动较少,需改进
第六讲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授课授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2学时题目时长1.知识目标:掌握1982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对1982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教学2.能力目标:学生具有能够准确掌握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的概念的能力;目标把握本部分法律命题的能力;3.素养目标:使学生理解到我国现行宪法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学1.1982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重点2.对1982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教学对1982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中相似内容的区分和记忆难点教学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方法教学多媒体PPT、学习通手段
第六讲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 授课 题目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 授学 时长 2 学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 1982 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掌握对 1982 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学生具有能够准确掌握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的概念的能力; 把握本部分法律命题的能力; 3.素养目标:使学生理解到我国现行宪法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 重点 1.1982 年宪法的背景、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对 1982 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对 1982 年宪法五次部分修改中相似内容的区分和记忆 教学 方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PPT、学习通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准备上课。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第一部宪法;1975年宪法——第一次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第二次全面修改;后有1979年和1980年部分修改;1982年宪法一一第三次全面修改;后有五次部分修改。讲授新知第一节宪法第三次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0.5学时)一、修改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复习提间:宪法起草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机关和宪法制定机关法制的目标。有什么区别?二、主要内容(一)国家根本任务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完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章节、扩大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强调权利义务一致性、“一律平等”(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复习提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五)完善国家机构体系制定的?1.人大代表制度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 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 准备上课。 课程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 年宪法——第一部宪法; 1975 年宪法——第一次全面修改; 1978 年宪法——第二次全面修改;后有 1979 年和 1980 年部分修改; 1982 年宪法——第三次全面修改;后有五次部分修改。 讲授新知 第一节 宪法第三次全面修改——1982 年宪法(0.5 学时) 一、修改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一)国家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为高度文明、高度民 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完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章节、扩大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强调权利义务一致性、“一律平等” (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五)完善国家机构体系 1.人大代表制度 复习提问:宪法起草 机关和宪法制定机关 有什么区别? 复习提问:我国的第 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 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