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由扩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27谱1-13a-茶这个主题动机旋律线是下行半音,节奏为前短后长,二者相结合,很形象地表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小调的调性,号的节拍,均勾浓重的低音柱式和弦及和弦中各声部交替半音下行的织体,这一切更加重了主题所表达的压抑和伤感的情绪。三、细部分析a句(第1一12小节)是一个展开性乐句。当上述具有乐汇结构的半音下行动机一开始陈述后,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下行半音模进,其中也偶有重复和加花,最后停留在属七和弦半终止上。伴随着旋律的不断半音下行,伴奏织体中的三个声部也在不断交错半音下行,这就形成了主题动机同时成纵向、横向交错的立体展开。这种多声部复调式的主题展开手法,不断加深了主题伤感情绪的表达,使主题形象更加集中。而且从纵向看,也使原本功能明晰的和声变得复杂起来。由于各声部的和弦外音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协和弦音的效果,更增强了不安定的忧郁心情。旋律在模进中的偶尔重复和加花,减少了长期统一样式模进的单调感,更恰当地表达了优郁心情在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和波动。a句(第13一25小节)也是一个展开性乐句,它是a句的合头换尾。所使用的材料与a句完全相同,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也是不断下行半音模进,所不同的是在句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第16小节处将音域高了八度,在第17小节又再抬高一个八度,同时伴奏织体中的和弦也扩大了音域,这就造成了全曲的高潮。然后在第17小节和第18小节又先后压低两个八度将旋律拉回到原来的音域,继续下行模进后进行到第21小节的阻碍终止上(3DDVI,和弦),形成乐段的扩充。由于这个阻碍终止的应用和以后第23小节变音重属导七和弦后短暂休止,从而更细微地表现了这种撼意绵绵无尽期的情绪。音乐最后是一个完全终止式,结束在任意延长的主和弦上。正是由于这个阻碍终止的应用,同时也就使这个乐曲的结构变成了一个由扩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四、整体分析1.材料布局全曲由一个主题动机材料展开贯穿而成。这个主题动机材料不但出现在两个乐句中,也出现在乐句内部的每一个乐汇中,它还同时出现在伴奏织体的所有声部中。可以说,这种将主题材料从头到尾贯穿在全曲的每一小节,从上到下贯穿在全曲的所有声部的全方位材料布局手法,使主题形象得到了集中的、全面的、多方位的体现,这种集和声与复调于一体的浓缩性多声写法,证明了大师创作技艺之高超。2.调性布局全曲为e小调。如果剔除多声部中半音下行所形成的和弦外音的话,全曲的和声功能还是十分明确的。半终止在属七和弦,阻碍终止在V级和弦,完全终止在主和弦上。全曲调性单一。小调性与主题的悲凉情趣是完全吻合的,其表现力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和弦外音造成的和声丰富性上。3.起伏与高低潮布局
28第一章单一部曲式图示如下:al0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从宏观上看,两句均为由高到低的下行线条,起点高音相同,a句结束更低。②总高潮点在全曲一处。它是由音区的两次翻高八度而形成的,伴随有织体声部的加厚及九和弦的应用。③全曲的低潮在最后结束处,它是由高潮翻低两个八度形成的【分析作业】1.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部分(第1一24小节)Op.7。2.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一)》之二。3.内蒙古民歌《想亲亲》。第七节由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实例分析】肖邦:《b小调前奏曲》Op.28No.6【分析过程与要点】1.首先要找到本曲主旋律的声部位置。它的主旋律通篇都在左手低音部,右手上方是伴奏音型。但在第7-8小节上方高音部有一个短小的对比复调旋律片段。2.分析与标明调性:全曲基本上是b小调,但在第11一14小节转到了C大调,后又回原调。3.先找到主题的原始呈示第1—2小节,往后可以看到第9—10小节、第23—24小节是这个主题的原调原型重现;再看这两处的前面是休止符和长音的乐逗处,这说明这三处主题原型的地方就是三个结构部位开始的地方。4.然后再分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第1一8小节从主题材料看,明显是一个2+2+4的结构,这是一次呈示加两次展开形成的展开句,停在属半终止上。第9—22小节是上句的合头换尾。第9—10小节为合头,第11—12小节是转调模进,13—14小节是剪裁巩固C大调。此处虽有休止符,但从转调及细碎化来看,并无乐句停顿感。接下来是第7一8小节的那个高声部对位旋律片段,在第18小节停留在V级和弦上,这是一个阻碍终
第七节 由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29止。这个片段再重复一遍,在第22小节才结束在主和弦上,这是一个长大的展开扩充句。最后4小节是主题材料补充性尾声。5.综合以上分析,这首前奏曲是一个由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6.这首乐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两句都由对位旋律做终止,这一点很有新意。【谱面分析标记】谱1-14肖邦:《b小调前奏曲》Op.28No.6A段a句Lento assai特b小:5批一#vile1DDvii7D9b小:viD
30第一章单一部曲式18DVI(阻碍终止)vIlV补充22Pp栋子-【文字分析报告】这首《b小调前奏曲》和另外两首(a小调、e小调)前奏曲在肖邦的前奏曲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都像一种“小小的悲剧”。《b小调前奏曲》的低音部是大提琴般的悲歌,上声部是均勾浙沥的雨滴声。一、曲式定义及图式本曲曲式是一个由两句体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其内部结构为具有并行性质的两个不等长的大乐句加补充句而构成。其曲式图式为:乐A段乐补充a'a句148小4A4节22+1+24+2(乐节)(乐节)(乐节)(乐节)(乐节)(乐汇)(乐汇)(乐节)(乐节)(乐节)数b小调C大调b小调调(阻碍终止)(全终止)性(半终止)二、主题分析a句的第一个乐节(第1一2小节)是这首乐曲的主题动机:
第七节由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31谱1-15这个动机中真正的核心材料是从第1小节第二拍到第2小节第一拍(广内的音),前面加了一个装饰性的上行琶音和弦,其后做低八度的下行紧缩模仿呼应,构成了第一个小分句。这个核心材料的基本旋律线条是一个级进下行三音音列(第1小节第三拍的d是一个后倚音)。节奏规整,前短后长,节拍重音在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一拍交替出现。柔和的小调性,速度缓慢,音区较低,织体是在高音区平均八分音符律动和同音反复的背景式衬托,像是秋天浙沥的雨滴。这一切因素都集中表明了这个主题的“悲剧性”,柔和而略带沉重,平静的背景衬托出淡淡的伤感和叹息。三、细部分析a句(第1一8小节)是一个展开性大乐句。第1一2小节是主题动机的呈示,为第一小分句(乐节):第3一4小节为第二小分句.它是第一分句上三度的模仿情绪稍起:第5一8小节为第三分句,具有综合性。左手主旋律第5一7小节系用和声材料再次上行模仿,到达全句高潮点后逐级下行模进到达主音。期间采用节奏扩充,间插半音经过音、助音、倚音等方法,使旋律流畅而有变化,然后采用紧缩、倒影、逆行手法,上行级进到属音做正格半终止,与此同时,在此分句的后半部分(第7一8小节)的高音外声部,出现了一个短小的对位旋律,后来它成为了第二大乐句里的重要材料。全句(b小调)调性明确,和声稳定,前两个小分句和声简明,后一分句有较细腻的变化,恰当地表现了情绪发展的进程。a句(第922小节)是一个展开对比句。第9一10小节同第1一2小节,采用合首法,情绪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第11一12小节节奏同前,但下行三音音列的特点有所变化,改为上行级进,且转人C大调,这个利用V级向N。和弦的转调,很有色彩和动力,情绪较前激动得多。第13一14小节把上一分句前两拍的上行琶音材料剪裁下来做上行模进处理,弃了下行线条。结构进一步分裂为乐汇,并再次重复。节拍由改为。和声上对C大调进一步肯定,情绪激动而有力度,由此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第15一18小节系采取第一大乐句末端的高声部复调对比材料构成一个新的分句。旋律线下降,音区回落,调性返回,与第一大乐句的半终止形成呼应关系。又回到了初始的情绪。但由于刚才高潮处过于激动,此处下降结束又显得过于匆忙,故采用阻碍终止,形成后4小节的扩充。第19一22小节为第15一18小节材料的重复,只是把阻碍终止改为完全终止,收拢在b小调上。补充句(第23一26小节)材料是第一分句的再现,它不是a句的补充,而是与它平级的独立乐节,是乐段的补充句。这是一个再现性的补充结尾,它不仅起到了统一全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悲剧性再一次被强调,使主题印象更加深刻。四、整体分析1.材料布局全曲由一个主题动机和一个次要的对位短小旋律而组成,二者的基本情绪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