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章单一部曲式这四种手法的同时运用,不仅使整个第一乐句扩大了音域,提高了音区,放宽了节奏,强调了主题中的上行因素,在句结处运用四度大跳到达全曲最高音,并且在这个高音上大幅延长。音乐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天高云淡、草原浩瀚、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画面,尽情发了草原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自豪感。b句(第9一16小节)也是一个并行结构句。它的第一个乐节(第9一12小节)与a句第一个乐节的旋律线相同,也是一个顺波浪线条,但它的起伏却要大得多,它将主题中的五度内起伏扩大成十二度内的大起大落线条,从上句结束处的最高音()跌到全曲最低音(c),旋律中更多地强调了四度连续大跳因素,甚至出现了更大的六度下行大跳,形成全曲的低潮点。所有这些手法与前句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绪跌岩起伏,内蒙古民歌的音调特征及蒙古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第二个乐节(第13一16小节)正是主题的变化再现,情绪又复归平静。a句由低到高形成“呼”,b句由高到低形成“应”。一呼一应,前后照应,既有对比,又有统一,这是一个十分精致完美的对比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四、整体分析1.材料布局全曲也是由一个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所构成。但它没有形成平行(重复或变化重复)关系,所以不是平行乐段。它的后半段旋律线整体地看是由高到低,与前半段整体旋律线的由低到高,恰好形成了对比,因此,它是一个对比乐段。它的对比性不是新旧主题材料的对比,而是旋律整体线条方向上的对比。2.调性布局全曲为单一调性。五声羽调式是内蒙古民歌短调中的典型调式,f羽调式恰当地表现了歌曲中深含的对幸福生活的甜蜜感受。3.起伏与高低潮布局图示如下:Aba从上图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上下半段各有两次起伏,但上半段总的是向上发展,直到高潮;而下半段则是先从高潮拉向低潮,然后又回到开始处结束
第三节 由起承转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13②全曲高潮在上半段结束处,而低潮在全曲一处③全曲的开始与结尾有起伏线条的再现,取得了平衡。④高低潮形成的手段主要依靠旋律线的升降。【分析作业】1.内蒙古民歌《牧歌》。2.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二)》之7《流浪者之歌》。3.陕北民歌《兰花花》。第三节由起承转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实例分析】洗星海:《二月里来》【分析过程与要点】1.本首歌曲无论从歌词,还是从旋律上,一看就能十分清楚地确定是四个乐句。但是它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单二部曲式呢?还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呢?这是本曲首先需要分析确定的。2.无论从旋律的句结音,还是从和声上看,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没有构成呼应关系,尤其是句结音的重复,所以前两句不可能是乐段。而第四句的最后终止与第二句的半终止明确构成了D一T的呼应关系,这是真正乐段构成的明确标志。3.这个四句体乐段是什么性质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①四句的句结音是属音一属音一中音一主音:②四句的句结和弦是T一D一SV一T:③四句的旋律形态是波浪型一波浪型一螺旋上行一波浪型:④四句的节奏是附点及平均八分音符一附点及平均八分音符一切分音加平均八分音符一切分音加附点音符。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这是一个起一承一转一合的四句体乐段。综上所述,这首歌曲是一首由起承转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4.本歌还应该从它的五声性民族调式风格、它的旋律与江南民歌小调的渊源、音乐与歌词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加以分析。【谱面分析标记】谱1-6洗星海:《二月里来》前奏Moderato田野风中四A宜:
C14第一章单一部曲式Va'句国A段a包啤心产三UR子三二春春生生-光光产产家家力力一户户苦苦户户千干-一家家努努好好加加月月紧紧里里生生来来产产百医##贝热线12紧紧起给#馆书书·书·华串龙中1科州oL二一9口X-6王P四TiviT6DV福业Vb句AP口中着成的好,忙,望今年收种种务势指田豆段田苦呀达种瓜得瓜种豆的收忙,的福最我们熬过苦的现阶ff能力方,在后苦的年老的年少力多付丝代fPf一寸中vinTT6D1i7Teviy/间奏[0]a句1.2.3.店主谷根利公粮。交他多打些五囍优下自己遭谁种前。就在眼反茶的胜战。力是抗多出A劳也ol0海VOT0CCE中pm医TT6Dii73院自店120型ONXA
第三节由起承转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15164.b句-9:519a句T是抗战【文字分析报告】《二月里来》是作曲家洗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的《生产大合唱》第四乐章中的一首合唱曲。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作曲家在作品中鼓励人民在后方努力生产,支援前方的抗战。这部作品为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斗志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歌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旋律清丽、舒展,迷人而又不失于矫饰,给人以自然的亲切感。一、曲式定义及图式本曲曲式是由四句体起承转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其曲式图式为:A乐段乐句ba2ala小节数2222调性A宫调式二、主题分析本曲主题为第一个乐句:谱1-7一h这个主题具有两个主题因素:(a)是一个环绕形旋律线,它以B音为中心,从下方和上方做环绕级进式进行,这种旋律线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安静而又甜美。(b)是一个小型的顺波浪线,较前者更为舒畅。节奏均匀而又前短后长,五声性的宫调式,所有上述因素综合起来,仿佛在
16第一章单一部曲式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江南农村画卷,既柔和又明亮,既平静而又春情荡漾。三、细部分析a句(第1一2小节)为主题的呈示。a句(第3一4小节)也是单一型乐句,它是主题的加花变奏重复。句中的起、、骨干音都保持未动,但音域有所扩展,并加了一些间补音。主题中两个因素的旋律线特征保持未变。由于节奏的加花和音域的扩展,情绪较a句更活跃些。b句(第5—一6小节)出现了新的对比材料因素,开始时出现了连续的大跳,连续的上行模进和连续的上行切分节奏,这种扭折型的连续上冲线条和强有力的节奏型,使情绪陡然激动起来,这是劳动热情和抗日激情的爆发。a句(第7—8小节)是主题的变化再现,并在其中综合了b句的材料。乐句开始又回到了主题开始音,但切分节奏是来自于b句,结束处仍是主题因素b的材料,但音区移高了。这里不仅是因为要承接前句高潮的冲力,同时也是为了在结束时表现得更为有力量。全曲四个乐句十分明显地体现了起一承一转一合四种功能。这是一个典型的起承转合乐段。四、整体分析1.材料布局全曲不但有一个中心主题,而且还有新材料的对比。第一乐句是主题材料的呈示,第二乐句是主题材料的展开,第三乐句是新材料的对比,第四乐句是主题材料(并综合了新材料)的变化再现。从上述材料布局中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全曲的起一承一转一合四阶段结构框架。好像在表达这样一个思维过程: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生活一更加积极的劳动一奋起抗日的热情一生产就是为了抗战!2.调性布局全曲为单一调性,A五声宫调式。调性明亮而有力,这与本曲主题思想(生产一抗战)是十分吻合的。从句结音看,a句、a句都停在属音上,是正格半终止;b句停在不稳定的五声调式Ⅲ级音上,具有开放性;a?句最后是属一主的完全终止式。四句的结音也明显体现了起承转合功能。3.起伏与高低潮布局图示如下:Aa2alb从上图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第一、二、四句都各自有两个起伏,第三句(转句)只有一个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