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绪论析课所分析的音乐作品大都属于“有调性音乐”,而调性在音乐中的表情作用和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调的辨别技术不仅包括大小调式,还应该包括各种民族调式;不仅包括各种大小调式的转调技术,还应该包括各种民族调式的特有转换技术。一部音乐作品从头到尾只在一个调的单一调性中,实际上是很少存在的,哪怕就是一首极为短小的民歌,有时都有调性的转换,何况稍大一些的其他音乐作品呢?如果连一部作品中的调性都没有搞清楚,或者辨别错了,那么其他方面的分析也就无法进行,对这部作品的全面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尤其是非作曲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实际辨别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这是学“作品分析”人门时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不要轻视“乐理”课,更不要轻视对“调式调性”知识的学习。要知道,对各种调式调性的辨别,尤其是对各种转调技术的了解,并非一门简单的学问,在学习音乐时,一开始就要十分重视它。2.要有坚实的“和声”知识基础及和声分析能力。因为我们分析的作品都不是单一旋律的作品,而是多声部作品,和声分析本身就是作品分析的一部分。而且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了解作品中所存在的和声语言的表情意义和风格,进而帮助你确定调性和划分曲式结构。这就要求在学“作品分析”课以前学好“和声”课,更要强调多做和声题及和声分析题。许多学生(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但和声知识学得很肤浅,而且很少做作业,更没有做过作品中的和声分析作业,这就成了学习“作品分析”课的第二个“拦路虎”。3.要具有一定的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知识。因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特定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必然要反映出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追求,这就是音乐的内容。只有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才能挖掘得越准确、越深刻,才能不致使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流于“纯技巧”、“纯形式”的分析,而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分析。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除了要认真上好“音乐史”、“音乐美学”等课程外,还可以在课外多浏览这方面的书籍,以增加知识储备。当具备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作品分析”的知识,并且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了。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通过五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切体会到,要想真正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1.对音乐所有元素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包括音乐的十大基本要素、音乐主题的解剖、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乐思表述的各种方式和六种“写法”类型、全曲的材料布局、调性布局和高低潮布局等。还有所有的音乐元素和表情手段与音乐内容(思想感情)的关系。自前我国已出版的读物中还没有专门详细论述这方面知识的书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2.对“曲式学”知识的透彻掌握。因为它是作品的骨架,是音乐思想逻辑的表现。目前我国出版的有关书籍大多数都是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也大都是这方面的内容。但有关各种乐逗、各种基础陈述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特别是如何区别与界定各种不同基础结构的知识,只是一带而过,讲授与分析仍然很不详细,而这恰恰是初学本课的学生最大的难点之一。3.把上述两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分析实践(做习题)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实践,强调理论与分析实践的结合,才可能最终掌握这门学问,分析好一部作品。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最感头疼的就是:①如何把已经学懂的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分析中去?具体地讲,就是做作业的步骤、过程和方法问题;②怎样的分析结果才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作分析题的方法、过程、要
绪论3点,并亲自与学生一起,带着他们从开始到最后,一步一步地、示范性地完成这个分析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音乐作品既有共性,但每一部又都是有个性的,而且这个“个性”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个分析过程和结果就不能千篇一律,就必须多种多样,各种样式都进行分析实践才行。目前我国出版物中最多见的只有一个曲式结论和一个曲式图表,至于这个曲式图表及结论是如何提出来的?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而不是其他结果?对这首乐曲的分析要点、过程、步骤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关于这方面的示范性分析教材,至今已出版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读物中,我还没有看到。鉴于上述情况,故我将上述第一方面的知识,按教材要求系统汇总成《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一书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方面的习题示范分析教材汇总成为《曲式与作品分析实用教程》一书,即为本书,希望它能成为学生们的有力助手。至于第二方面的欠缺,建议学生自已好好学习一下谷成志编写的《音乐句法结构分析》一书(华乐出版社1998年版),一定会很有补益的。高校音乐有师范与非师范、音乐表演专业与理论作曲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他们对本课所学的广度和深度在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本书所涉及的知识仅限于“常见的规范化曲式”范围,它最适合广大高师音乐专业、非师范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和报考研究生时的需要。至于理论作曲专业或报考作品分析研究生方向的学生,只掌握这些知识和分析技术是不够的。因此,作者将对“不常见的规范化曲式及变体曲式”、“混合曲式及自由曲式”、“套曲曲式”等方面的作品分析示范教材另书出版,以满足这些同学的需要。本书强调谱面分析与文字分析相结合,因此,每一首作品都必须二者同时具备。对一些大型曲式的作品,由于篇幅所限,只有文字分析报告,而乐谱只能从本书附属的电子版辅助教材中去寻找了。所有有关分析的理论,有关“曲式学”方面的知识可以用上述九本书为据。有关“曲式学”以外的分析理论知识,建议用本人著的《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一书,这里就不再费述了。本书只在每种曲式的作品分析前扼要提示一下该曲式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种类。由于学派与观点的不同,对有些曲式理论和分类上可能不尽相同,这也是必然的,建议以本书为准。本书虽为实用教程,但也不可能对所有类型的作品都能触及得到,建议在掌握了本书的方法以后,还要尽可能多地分析一些作品,至少对本书每章每节后面所列的作业都做一遍。在做作业的时候尽量做到又听又看、边听边看。分析时既要从宏观、从整体,又要从微观、从局部认真分析,找出规律,这样才能全面而准确,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关于“作品分析”课的作业,至少应该包括下列两大部分:1.谱面标记:①在每行谱的上方做好乐部(用A、B、··或呈示部、中部、展开部、再现部等文字)、乐段(用AB、C.)的标记;②在每行谱的上方做好乐句或独立乐节(用a、b.c)、引子、连接、尾声的标记;③在每行谱的上方做好乐逗标记(乐句的乐逗用“V”,乐节、乐汇的乐逗用“,”);④在每行谱的下方做好调性标记;③在每行谱的下方对一些关键部位(如转调处、终止式、高潮处等)的和弦做出和弦标记,如有时间的话,对全曲都做出和弦标记更好。2.文字分析报告:①思想内容的简单分析(包括创作思想、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的分析):②曲式定义;③曲式图式表:必须包括乐部、乐段、乐句、小节数、调性标记;④主题分析:必须包括对主题的内部结构、核心因素的旋律线、节奏、调性等特征的分析;③细部分析:包括
4绪论各个内部结构的定义、写法类型、材料及其发展手法的分析;③全曲的材料布局分析;全曲的调性布局分析;③全曲的起伏与高低潮布局分析。在做作品分析作业时,应该特别注意下列几点:1.首要的是先找到乐逗,然后重点掌握对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的区别点和界定方法;2.掌握对各种不同种类的基础结构和曲式的区别点与界定方法;3.掌握对各种附属结构(引子、连接、尾声)与基本结构的区别点与界定方法;4.学会先宏观,再微观,然后再宏观的分析方法。5.在分析时,从一开始,直到最后完成,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要忘记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不要只进行技术手段的分析,只回答“是什么?”而要把每一种技术手段与内容的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联系起来。每当分析到一个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时,都要回答一个“为什么?”也就是“表现什么感情?感情有何变化?”这才是真正的、全面的作品分析
第一章单一部曲式【单一部曲式的基本特点】代厨宾以某种类型的乐段构成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曲式,叫做单一部曲式。曲式图式是A。单一部曲式作为基本功能部分的曲式基础,可以是独立的乐曲,也可以是某一多部曲式的一个曲式部分。单一部曲式具有音乐形象集中单一,核心音调凝练短小的特点。它不包括用任何方法出现的对比音乐形象。单一部曲式还具有乐思陈述的连贯性特点,只有层次性的表现,没有阶段性的变换。单一部曲式的一级曲式结构就是乐段。它的次级曲式是乐句、乐节、乐汇。独立单一部曲式的乐曲,可能有内部的扩充、补充、多样化的复奏或复合,也可能有附属结构的序奏、尾声或句间连接。【单一部曲式的种类】任何性质的乐段,都可以或可能被处理成单一部曲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单一部曲式的种类是十分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由平行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凡上、下半段(以半终止为分界线)的材料基本相同,而终止式不同,并构成呼应关系者,均为平行乐段。上半段与下半段可以是合首关系(即开始材料相同,结束不同而构成呼应关系),也可以是模进关系(即下半段是由上半段的材料模进而来,并有半终止和全终止的呼应关系)。2.由对比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凡上半段和下半段的材料是对比关系,而半终止与全终止又构成呼应关系的,则为对比乐段。3.由起一承一转一合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凡乐段内部体现了呈示一一展开—一对比一一再现这样四个功能过程,即为此类乐段。它既有材料的同一性(起、承、合),也有材料的对比(转),由相似到相异再统一到核心音调上来,合乎呈示一一展开再现的思维、感情发展规律。4.由展开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乐段的上半段是主题的原始陈述,而下半段运用各种展开性手法对该主题材料进行一系列展开,在展开中可以只有原材料,也可以引进新材料,上、下半段的终止构成呼应关系,即为展开性乐段。5.由复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两个乐段开始时材料相同或基本相同,两个后半段却不相同,并且两个乐段的终止式构成呼应关系,则为复乐段。复乐段是两个乐段,却不属于单二部曲式,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乐段的重复,只是在重复时,终止式发生了变化,构成了呼应,就像是平行乐段的扩大化。6.由扩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在典型乐段的内部(即乐段终止前),运用各种展开性手法,甚至插进新的材料因素,使原来乐段的结构膨胀起来,谓之扩充性乐段。这种扩充可以发生在终止前的任何部位
6第一章单一部曲式7.由补充性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在乐段终止式以后结构上的膨胀叫补充,这种补充性乐段是在意犹未尽时才应用。补充可以是终止式的重复,也可以是补充终止,还可以是主题核心材料的重复。第一节由平行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实例分析】肖邦:《A大调前奏曲》Op.28No.7【分析过程与要点】1.全曲共16小节,每两小节一个乐逗。两小节在这个单拍子的乐曲中,显然长度不够一句,只能算是一个乐节,因此全曲共有八个乐节。2.第一个需要考虑判断的是:这八个乐节究竞是四个乐节一句,共两句呢?还是两个乐节一句,共四句?这就需要看它们之间的材料关系和长度规模了。这个“材料”既包括旋律、节奏,也包括调性、和声等方面。从旋律上看,第1一2小节与第9一10小节完全一样,其他都是模进关系。因此把这16小节分为两个部分是合理的。但每个部分是一句,还是两句呢?从旋律、节奏、长度规模方面看,二者都可以,但从和声上看则不同了:每两个乐节构成D一T的收拢性和声进行,显然将每两个乐节(4小节)算做一个乐句是合适的。因此全曲应该是四句。3.第二个需要判断的是这四句究竟是一个乐段还是两个乐段呢?首先从和声方面来看。如果认定每两句为一个乐段的话,那么,第四小节应该是第一乐段的半终止,第八小节应该是第一乐段的全终止,两个终止式应该构成呼应关系。可是现在这两句的终止和弦都停在主和弦上,是雷同关系。其次从下属结构方面来看。两个乐句内部的乐节都十分短小,只有两小节。再次从节拍方面来看。拍子属于单拍子,因而这个八小节的两句在长度上也是十分短小的。综合上述三点,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八小节的两句是不具备乐段条件的,只有将全曲四句连成一个整体,才能构成真正的一个乐段。既然全曲不是两个乐段,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单二部曲式、复乐段或两句体乐段及其复奏了。4.第三个问题是:它既然是一个四句体乐段,那么应该是哪种性质的乐段呢?从材料上看,上半段和下半段开始的材料相同,后面的材料不同,两个终止有呼应关系,这些最符合平行乐段的条件。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由平行乐段构成的单一部曲式。【谱面分析标记】谱1-1肖邦:《A大调前奏曲》Op.28No.7A段a句b句Andantino2J10干批二pdolce-A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