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l.简单反应时(SimpleReactionTimeTest)测试视觉感知到手部运动的时间。测试时受试者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需眼和手迅速的协调配合。受试者的任务是见到测试仪上信号红灯闪亮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用手按相应开关将灯熄灭,间隔一定时间后,灯有闪亮,再次按灭,如此反复,时间为6分钟。读取记录仪上的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正确反应次数错误反应次数平均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标准差最快反应速度最慢反应速度2.数字跨度(DigitSpanTest)测试即时听觉记忆及注意力集中程度。分顺序和倒序复述。主试者用清晰的语调,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依次读出2~9位数字序列,要求受试者立即按顺序或倒序加以复述。评判标准:按正确复述的序列数给分,每一序列给一分,计总分。顺背数字3——4-7-68-9倒背数字3——4-8-6-总和一3.手工敏捷度(SantaAnaManualDexterityTest)测试手部操作的敏捷度及眼一手快速的协调能力。测试方法:测试器材为一块横向有12个方孔、纵向有4个方孔的木板,每孔可嵌进一底座为方形的表面呈圆柱形的栓子,栓子半黑半白色(或半红半绿色)。受试者的任务是分别以习惯用手及非习惯用手在各自的30秒钟内以尽快速度将栓子从孔中取出,然后在水平位置提转180°,并将栓子放回原孔内,每手共测两次。评判标准:按正确提转栓子数打分,每一只给一分,最终分别求得习惯与非习惯用手2次测试得分之和。习惯用手第一次测试得分一非习惯用手第一次测试得分-习惯用手第二次测试得分非习惯用手第二次测试得分习惯与非习惯用手2次测试得分之和一4.数字译码测试(DigitSymbol.Test)测试视觉感知、记忆、模拟学习及手部反应能力。本测试取自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表中有一列数字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号,先向受试者展示1~9数字及其译码20秒,然后在表内示例行中试填20秒钟,接着让受试者在表的空格内尽快地依次逐一填上相应的译码,整个测试时间90秒钟。评判标准:每填对一格得一分。234569nO-TAX3522A22343C832372895b43546265283522418224223427
27 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1.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 Test) 测试视觉感知到手部运动的时间。 测试时受试者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需眼和手迅速的协调配合。受试者的任务是见到测试仪上信号 红灯闪亮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用手按相应开关将灯熄灭,间隔一定时间后,灯有闪亮,再次按灭,如此 反复,时间为 6 分钟。 读取记录仪上的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正确反应次数—— 错误反应次数—— 平均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的标准差—— 最快反应速度—— 最慢反应速度—— 2. 数字跨度(Digit Span Test) 测试即时听觉记忆及注意力集中程度。 分顺序和倒序复述。主试者用清晰的语调,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依次读出 2~9 位数字序列,要求 受试者立即按顺序或倒序加以复述。 评判标准:按正确复述的序列数给分,每一序列给一分,计总分。 顺背数字 3—— 4—— 5—— 6—— 7—— 8—— 9—— 倒背数字 3—— 4—— 5—— 6—— 7—— 8—— 9—— 总和—— 3. 手工敏捷度(Santa Ana Manual Dexterity Test)测试手部操作的敏捷度及眼—手快速的协调能 力。 测试方法:测试器材为一块横向有 12 个方孔、纵向有 4 个方孔的木板,每孔可嵌进一底座为方形的表 面呈圆柱形的栓子,栓子半黑半白色(或半红半绿色)。受试者的任务是分别以习惯用手及非习惯用手在各 自的 30 秒钟内以尽快速度将栓子从孔中取出,然后在水平位置提转 180゜,并将栓子放回原孔内,每手共 测两次。 评判标准:按正确提转栓子数打分,每一只给一分,最终分别求得习惯与非习惯用手 2 次测试得分之 和。 习惯用手第一次测试得分—— 非习惯用手第一次测试得分—— 习惯用手第二次测试得分—— 非习惯用手第二次测试得分—— 习惯与非习惯用手 2 次测试得分之和—— 4.数字译码测试(Digit Symbol Test) 测试视觉感知、记忆、模拟学习及手部反应能力。 本测试取自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表中有一列数字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号,先向受试者展示 1~9 数字 及其译码 20 秒,然后在表内示例行中试填 20 秒钟,接着让受试者在表的空格内尽快地依次逐一填上相应 的译码,整个测试时间 90 秒钟。 评判标准:每填对一格得一分。 1 2 3 4 5 6 7 8 9 ― ⊥ ┫ ∟ П ∧ × = 2 1 3 7 2 4 8 2 1 3 2 1 4 2 3 5 2 3 1 4 1 5 4 2 7 6 3 5 2 8 5 4 6 3 7 2 8 1 9 5 2 1 3 7 2 4 8 2 1 3 2 1 4 2 3 5 2 3 1 4
54637289553285P2683594766259283T462125237221214334283114测试几何图形组织及即时视觉记忆能力。5.视觉持留记忆测试(BentonVisualRetentiontest)测试方法:先向受试者展示图1上的左图10秒钟,然后展示图2上的右图,右图包含4个图形,其中-个与左图完全相同,余三个与左图相似,但略有不同,要求受试者在在10秒钟内识出与左图相同的图形。评判标准:按正确识别的图数打分,每识出1图给1分。测试受部运动速度的准确性。6.目标瞄准追击测试II(PursuitAimingTestII)测试方法:用一测试图,受试者的任务是用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图上圆圈内打点,打的点要清晰可见,但不要触及圆圈的边。每次测试60秒,测两次。评判标准:计算两次正确打点之和,非正确打点之和(如打的点触及圆圈的边或圆圈外,为非正确打点)及两次测试打点数之总和。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8
28 1 5 4 2 7 6 3 5 2 8 5 4 6 3 7 2 8 1 9 5 6 2 5 1 9 2 8 3 7 4 6 5 9 4 8 3 7 2 6 1 2 1 3 7 2 4 8 2 1 3 2 1 4 2 3 5 2 3 1 4 5.视觉持留记忆测试(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 测试几何图形组织及即时视觉记忆能力。 测试方法:先向受试者展示图 1 上的左图 10 秒钟,然后展示图 2 上的右图,右图包含 4 个图形,其中一 个与左图完全相同,余三个与左图相似,但略有不同,要求受试者在在 10 秒钟内识出与左图相同的图形。 评判标准:按正确识别的图数打分,每识出 1 图给 1 分。 6.目标瞄准追击测试Ⅱ(Pursuit Aiming Test Ⅱ) 测试受部运动速度的准确性。 测试方法:用一测试图,受试者的任务是用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在图上圆圈内打点,打的点要清晰可见, 但不要触及圆圈的边。每次测试 60 秒,测两次。 评判标准:计算两次正确打点之和,非正确打点之和(如打的点触及圆圈的边或圆圈外,为非正确打点) 及两次测试打点数之总和。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3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9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15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21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3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3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返回29
29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9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15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21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27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33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39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45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51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570 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Ο Ο 返回
实验五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职业案例1:一、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某公司位于我国南方某市XX镇的工业区,成立于1992年11月20日,为独资经营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雪鞋、鞋底、皮鞋、凉鞋、便鞋。全厂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原有车间3个,1998年扩建车间2个(裁断2车间和针车2车间),现有生产车间5个,员工2107人,其中男工282人,女工1825人,生产工人约占全部员工的90%,该厂创建以来生产基本正常,年产各类鞋400500万双。生产流程为:备料+裁断+针车+成型+包装。主要生产原料有:皮革、塑料、橡胶、油墨、粘合剂(生胶、PU胶、药水胶、氯丁胶、白乳胶)、鞋材处理剂(TPR处理剂、橡胶处理剂、EVA处理剂、PU与PVC处理剂、照射处理剂)、硬化剂、甲苯、去渍油、快干水等。每年使用粘合剂约10000公斤。所使用的粘合剂、硬化剂、去渍油、快干水等均未标明主要有毒物质成份。该企业所在地的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于2002年7月1日对该厂使用最多的AD103生胶和AD82胶水采样检测显示,其挥发气体中主要含有甲苯、丁酮、甲基戊烷、正基环戊烷、甲基已烷、甲基丁烷、正戊烷、二甲基丁烷、二甲基戊烷、二氯甲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高温、噪声等。该公司建厂时没有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有毒有害车间与其他作业点没分开,车间内通风设备安装不合理,影响排毒效果。接触噪声的工人配备有耳塞。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配有裹有活性炭的薄棉纱口罩和涂胶棉纱手套。该厂没有设立医务室,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人健康档案,没有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没有进行工人的进厂前、离岗时和每年定期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所在地的市级卫生防疫站对该厂车间空气中苯、甲苯、三氯乙烯和正已烷的检测结果显示:2000年6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的甲苯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001年6个采样点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未设置检测点。二、职业病危害事故过程及处理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投产以来,每年新招和离厂的工人均有1200多人,离厂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病辞工,疾病多为“中暑”、“感冒”、“关节炎”、“风湿病”等。本次调查发现的3名可疑正己烷中毒者,在当地医院均被诊断为“风湿病”。2002年5月10日,该厂针车2车间泡绵(刷胶)组刷胶女工王XX的丈夫致信该厂负人,称其妻2002年1月进厂工作,接触毒物。从2002年1月开始,自觉手指麻木,双腿乏力,怀疑中毒,要求公司赔偿医疗、生活费2万元。公司安排时间让王XX自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风湿病”。公司认为“风湿病”与职业无关,故拒绝了王XX的要求。2002年6月13日,王XX的丈夫向省妇联致信求助,省妇联即向省职业病防治院作通报。2002年6月26日,市卫生监督所接到省职业病防治院关于该事件的通报后,对该厂进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根据该厂有毒作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足的违规行为,向该厂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令该厂必须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其处于正状态,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2002年6月27日,省卫生监督所派员随省卫生厅、省妇联、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和省职业病防治院,会同市卫生监督所,在镇人民政府、镇医院等的陪同下,对该公司进行职业病危害情况调查。调查发现,王XX所在的工作车间职业病危害隐患严重。该车间面积约50平方米,高5米。大量使用胶粘剂,胶粘剂容器散开,车间通风排毒设备安装不合理。在该车间工作的8名工人中,有6名不戴口罩和手套。其他车间使用胶粘剂的工人也缺乏足够的通风排毒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卫生防疫站27日对该厂进行车间空气检测,发现王XX所在工段的2个检测点正已烷浓度严重超标。省职业病防治院现场随机抽取9名工人进行体检,该工段的2名工人肌力减低,其他工段的7名工人未发现异常。2002年6月8日,该公司将8名可疑正已烷中毒工人送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并通过函、报纸及与有关地方政府、妇联联系等方式,通知近10年来因病辞工的工人(共40名)回我省接受医学检查,最后确诊8例正己烷中毒。现已查明,该公司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车间通风排毒设施不符合要求,车间空中正已烷浓度超标。工人对胶粘剂的毒性不了解,缺乏防护知识,缺乏个人防护措施。工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车间空30
30 实验五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职业案例 1: 一、企业职业卫生基本情况 某公司位于我国南方某市 XX 镇的工业区,成立于 1992 年 11 月 20 日,为独资经营企业,主要生产运 动鞋、雪鞋、鞋底、皮鞋、凉鞋、便鞋。全厂占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原有车 间 3 个,1998 年扩建车间 2 个(裁断 2 车间和针车 2 车间),现有生产车间 5 个,员工 2107 人,其中男工 282 人,女工 1825 人,生产工人约占全部员工的 90%,该厂创建以来生产基本正常,年产各类鞋 400~500 万双。 生产流程为:备料+裁断+针车+成型+包装。主要生产原料有:皮革、塑料、橡胶、油墨、粘合剂(生胶、 PU 胶、药水胶、氯丁胶、白乳胶)、鞋材处理剂(TPR 处理剂、橡胶处理剂、EVA 处理剂、PU 与 PVC 处理剂、 照射处理剂)、硬化剂、甲苯、去渍油、快干水等。每年使用粘合剂约 10000 公斤。所使用的粘合剂、硬化 剂、去渍油、快干水等均未标明主要有毒物质成份。该企业所在地的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于 2002 年 7 月 1 日对该厂使用最多的 AD103 生胶和 AD82 胶水采样检测显示,其挥发气体中主要含有甲苯、丁酮、甲基戊烷、 正基环戊烷、甲基已烷、甲基丁烷、正戊烷、二甲基丁烷、二甲基戊烷、二氯甲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生 产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有高温、噪声等。 该公司建厂时没有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有毒有害车间与其他作业点没分开,车间内通风设 备安装不合理,影响排毒效果。接触噪声的工人配备有耳塞。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配有裹有活性炭的薄棉 纱口罩和涂胶棉纱手套。 该厂没有设立医务室,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人健康档案,没有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 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没有进行工人的进厂前、离岗时和每年定期的职业性健康体检。所在地的市级 卫生防疫站对该厂车间空气中苯、甲苯、三氯乙烯和正己烷的检测结果显示:2000 年 6 个采样点中有 2 个 采样点的甲苯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001 年 6 个采样点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针车 2 车间泡绵(刷胶) 组未设置检测点。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过程及处理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投产以来,每年新招和离厂的工人均有 1200 多人,离厂工人中有一部分是因病 辞工,疾病多为“中暑”、“感冒”、“关节炎”、“风湿病”等。本次调查发现的 3 名可疑正己烷中毒者,在 当地医院均被诊断为“风湿病”。 2002 年 5 月 10 日,该厂针车 2 车间泡绵 (刷胶)组刷胶女工王 XX 的丈夫致信该厂负人,称其妻 2002 年 1 月进厂工作,接触毒物。从 2002 年 1 月开始,自觉手指麻木,双腿乏力,怀疑中毒,要求公司赔偿医 疗、生活费 2 万元。公司安排时间让王 XX 自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风湿病”。公司认为 “风湿 病”与职业无关,故拒绝了王 XX 的要求。2002 年 6 月 13 日,王 XX 的丈夫向省妇联致信求助,省妇联即 向省职业病防治院作通报。 2002 年 6 月 26 日,市卫生监督所接到省职业病防治院关于该事件的通报后,对该厂进职业卫生监督 检查。根据该厂有毒作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个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足的违规行为,向该厂发出责令改 正通知书,令该厂必须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其处于正状态,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 2002 年 6 月 27 日,省卫生监督所派员随省卫生厅、省妇联、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和省职业病防治院, 会同市卫生监督所,在镇人民政府、镇医院等的陪同下,对该公司进行职业病危害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王 XX 所在的工作车间职业病危害隐患严重。该车间面积约 50 平方米,高 5 米。大量使用 胶粘剂,胶粘剂容器敞开,车间通风排毒设备安装不合理。在该车间工作的 8 名工人中,有 6 名不戴口罩 和手套。其他车间使用胶粘剂的工人也缺乏足够的通风排毒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卫生防疫站 27 日对该厂 进行车间空气检测,发现王 XX 所在工段的 2 个检测点正己烷浓度严重超标。省职业病防治院现场随机抽取 9 名工人进行体检,该工段的 2 名工人肌力减低,其他工段的 7 名工人未发现异常。 2002 年 6 月 8 日,该公司将 8 名可疑正己烷中毒工人送省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并通过函、报纸及与有 关地方政府、妇联联系等方式,通知近 10 年来因病辞工的工人(共 40 名)回我省接受医学检查,最后确诊 8 例正己烷中毒。 现已查明,该公司没有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车间通风排毒设施不符合要求,车间空中正己烷浓度 超标。工人对胶粘剂的毒性不了解,缺乏防护知识,缺乏个人防护措施。工人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车间空
气中过高浓度的正已烷以及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正已烷的胶粘剂,是造成本次慢性正已烷中毒事故的原因。三、处罚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参加调查的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责令该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整改意见,迅速将可疑正已烷中毒的工人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和职业病诊断,并通知已离厂的可疑正己烧中毒工人迅速返回接受医观察和职业病诊断。根据整个事故的调查情况,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第二十、六十五条及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第二十条,市卫生执法行政部门对此次职业病危害事故作出如下处理:①对该公司罚款15万元;②责令继续将可疑正已烷中毒工人招回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医学检查:③2天内对所有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④加快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整改,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市卫生监督所对该公司整改情况跟踪监督。职业中毒案例2上海市某县一个皮鞋广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200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已也有类似现象。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煌惶不安。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县卫生防疫站又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由市卫生防疫站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调查。结果发现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坏料→用胶水粘合→缝制→成鞋帮。制帮车间面积56m,高3m,冬季门窗紧闭。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的36倍。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该厂共有职工74人,其中男工37人,女工37人,制帮车间21人,配底及其他部门54人。体检发现,确诊为苯中毒者共18例,(包括生前未诊断苯中毒的死亡者一例),其中重度慢性苯中毒7例,均为制帮车间工人。18例苯中毒中制帮车间占14例。该厂于2002年4月投产。投产前未向卫生防疫站申报,所以末获必要的卫生监督。接触苯作业工人均末获就业前体格检查。对该厂无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粘合用的胶水有毒。全部中毒者均有苯中毒的神经系统或血液系统症状,但仅7人在中毒死亡事故发生之前就诊,其余11人直至事故发生后由该厂组织体检时才就医,致使发生症状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半年左右。对该厂接触苯作业工人无定期体检制度。上述7名在事故发生前即因苯中毒症状就诊者,平均就诊2.14(主0.69)次。分别被诊断为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或无诊断而只给对症处理药物。事故发生后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全厂职工普遍进行体格检查,治疗中毒患者,并进行随访。四、问题1.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理由是什么?2.如何证实你的想法?3.试述目前对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4.指出造成此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5.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6.如何避免此严重事件再次发生?职业中毒案例3案例于××,男,23岁,蚌埠某化工厂工人。于1980年2月18日中午感头晕、头胀、乏力、上腹部肌肉跳动。至厂医务室就诊,扎针2次,未见好转。继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嗜睡、全身无力、两手发抖、拿物不稳,遂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该病员转精神病院治疗。患者未去,而症状逐渐加重,两眼视物模糊,并有复视现象,语言不清,走路不稳,跌倒数次,大小便失禁。至31
31 气中过高浓度的正己烷以及皮肤直接接触含有正己烷的胶粘剂,是造成本次慢性正己烷中毒事故的原因。 三、处罚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参加调查的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 评,责令该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整改意见,迅速将可疑正己烷中毒的工人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和 职业病诊断,并通知已离厂的可疑正己烷中毒工人迅速返回接受医观察和职业病诊断。 根据整个事故的调查情况,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第二十、六十五条及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 法》第二十条,市卫生执法行政部门对此次职业病危害事故作出如下处理:①对该公司罚款 15 万元;②责 令继续将可疑正己烷中毒工人招回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医学检查;③2 天内对所有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进 行职业性健康体检;④加快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整改,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市卫生监 督所对该公司整改情况跟踪监督。 职业中毒案例 2 上海市某县一个皮鞋广女工俞某,女,21 岁,因月经过多,于 2005 年 4 月 17 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 无效。4 月 19 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 4 月 21 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 入院治疗。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 月 8 日因大出血死亡。 5 月 9 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其中两名女工于 5 月 10 日至县中心 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 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县卫生防疫站又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由市卫生防疫站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调查。结果发现: 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 用胶水粘合 缝制 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 56m 2,高 3m,冬季门窗紧闭。制帮用红胶含纯苯 91.22%,每日消耗苯 9kg 以上,均蒸发 在此车间内。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的 36 倍。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故 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该厂共有职工 74 人,其中男工 37 人,女工 37 人,制帮车间 21 人,配底及其他部门 54 人。体检发现, 确诊为苯中毒者共 18 例,(包括生前未诊断苯中毒的死亡者一例),其中重度慢性苯中毒 7 例,均为制帮车 间工人。18 例苯中毒中制帮车间占 14 例。 该厂于 2002 年 4 月投产。投产前未向卫生防疫站申报,所以末获必要的卫生监督。接触苯作业工人均 末获就业前体格检查。 对该厂无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全厂干部和工人几乎都不知道粘合用的胶水有毒。全部中毒者均有苯中 毒的神经系统或血液系统症状,但仅 7 人在中毒死亡事故发生之前就诊,其余 11 人直至事故发生后由该厂 组织体检时才就医,致使发生症状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长达半年左右。 对该厂接触苯作业工人无定期体检制度。上述 7 名在事故发生前即因苯中毒症状就诊者,平均就诊 2.14(士 0.69)次。分别被诊断为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或无诊断而只给对症处理药物。 事故发生后由职业病防治机构对全厂职工普遍进行体格检查,治疗中毒患者,并进行随访。 四、问题 1.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 理由是什么? 2. 如何证实你的想法? 3.试述目前对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 4.指出造成此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 5.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6.如何避免此严重事件再次发生? 职业中毒案例 3 案例于××, 男,23 岁,蚌埠某化工厂工人。于 1980 年 2 月 18 日中午感头晕、头胀、乏力、上腹 部肌肉跳动。至厂医务室就诊, 扎针 2 次 ,未见好转。继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嗜睡、全身无力、两手 发抖、拿物不稳, 遂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该病员转精神病院治疗。 患者未去, 而症状逐渐加重,两眼视物模糊,并有复视现象,语言不清,走路不稳,跌倒数次,大小便失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