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 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 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 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 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 -多美丽的一幅画图, 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 有删改。) 11.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 (6分) 12.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7分) 13.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 罢了”这句话?(4分) 14.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 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选定后不得再选做另一类 文本。(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周泽雄
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 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 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 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 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 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 有删改。) 11.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 (6 分) 12.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7 分) 13.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 罢了”这句话?(4 分) 14.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 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选定后不得再选做另一类 文本。(15 分) 甲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周泽雄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 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 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 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岀见解,我就看不岀该见解与他遭 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 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 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 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 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 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 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 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 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 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 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 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 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 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 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顿“五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 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 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 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 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 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 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 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 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 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 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 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 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 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 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 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 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 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 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