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民法典的最大亮点,也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 重要体现。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 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显 著优越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和举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决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程度,取决于制度的优越性能否 充分展现。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制度的最高形态。能否加 快形成冲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律这套规侧体系转化成治理 效能,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坚持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系统总结制度 6/36
6 / 36 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民法典的最大亮点,也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 重要体现。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 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显 著优越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和举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决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程度,取决于制度的优越性能否 充分展现。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制度的最高形态。能否加 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律这套规则体系转化成治理 效能,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坚持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系统总结制度
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 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适应、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民法典的立法历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新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民事法 律体系。梳理民法典的立法历程,可以看到民法典的来之不易。 1.民法典立法的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便致力于编纂一部新的民法典,并曾于 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2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 虽然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条件等约束,均未能成功,但却是 对民法典立法的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于1956年、1964 年、1979年、1982年形成了四部民法草案。并在此基础上于1986 年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在1956年和1964年已先后形成两部民法草案的基础上,在改 革开放之后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健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 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矮员会组织专家小组,开始了民法典的第三次 起草工作,一年后草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其后,起草小组经大量调研,反复修改,并广泛地征求意见,到1982 7/36
7 / 36 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 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适应、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民法典的立法历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新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民事法 律体系。梳理民法典的立法历程,可以看到民法典的来之不易。 1.民法典立法的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便致力于编纂一部新的民法典,并曾于 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2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 虽然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学术条件等约束,均未能成功,但却是 对民法典立法的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于1956年、1964 年、1979年、1982年形成了四部民法草案。并在此基础上于1986 年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在1956年和1964 年已先后形成两部民法草案的基础上,在改 革开放之后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 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组织专家小组,开始了民法典的第三次 起草工作,一年后草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其后,起草小组经大量调研,反复修改,并广泛地征求意见,到1982
年,草拟出了第四个民法典草案,共465条,包括“民法的任务和基 本原侧”、“民事主体”、“财产所有权”、“合同”、“智力成果 权”、“财产继承权”、“民事责任”和“"其他规定”八编。但由于 在当时对立法步骤的争论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是相对不稳定的 时期制定民法典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意见最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 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采纳,于是决定暂不制定民法典,而是先颁布单 行法,实行“各个击破”。依此方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陆续审议 并公布了一批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及其实施条 例、《外资企业法》(1986年)、《森林法》(1984年)及其实施细 则等在内的民事单行法律。 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历史条件下,于 1985年,在上述四稿的基础上,一个类似民法纲要的民事基本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征求意见稿)被拟定出来,在1986年4月 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它规定了各个民事领域的一般规 则,可谓“微缩版”的民法典,我国从此结束了没有系统民事立法的 历史,也标志着我国的民事立法进入到一个完善化、系统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迫近,为改善国内法制环境相关立法的制 定被要求加速,2002年1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民法典起 草工作正式开始。该草案被提交2002年12月的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 次审议,然后广泛发布征求意见引发了一些争论,学者们为此发表 了草案建议稿。在不断的探索中,编纂民法典的条件逐渐成熟。 8/36
8 / 36 年,草拟出了第四个民法典草案,共465条,包括“民法的任务和基 本原则”、“民事主体”、“财产所有权”、“合同”、“智力成果 权”、“财产继承权”、“民事责任”和“其他规定”八编。但由于 在当时对立法步骤的争论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是相对不稳定的 时期,制定民法典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意见最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 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采纳,于是决定暂不制定民法典,而是先颁布单 行法,实行“各个击破”。依此方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陆续审议 并公布了一批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及其实施条 例、《外资企业法》(1986年)、《森林法》(1984年)及其实施细 则等在内的民事单行法律。 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的历史条件下,于 1985年,在上述四稿的基础上,一个类似民法纲要的民事基本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征求意见稿)被拟定出来,在1986年4月 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它规定了各个民事领域的一般规 则,可谓“微缩版”的民法典,我国从此结束了没有系统民事立法的 历史,也标志着我国的民事立法进入到一个完善化、系统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迫近,为改善国内法制环境,相关立法的制 定被要求加速,2002年1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工作会议,民法典起 草工作正式开始。该草案被提交2002年12月的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 次审议,然后广泛发布征求意见,引发了一些争论,学者们为此发表 了草案建议稿。在不断的探索中,编纂民法典的条件逐渐成熟
2.民法典立法的形成阶段 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着更为磅礴的能量,只待条件成熟时喷涌 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 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从规划到实施,立法的科学化效果初现。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顺应时代要求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 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民法典。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作出重 要指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 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 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定、及时修改。” 为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根据决定 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明确提出“两步走”的编纂思 路,即民法典按照先制定民法总则、然后再整合既有的民商单行法, 各分编争取于2020年审议通过,形成统一的民法典。2015年,第五 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随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陆续提请全国 人大常委会审议。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中国民法典 的开篇之作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此诞生,于10月1日 起施行。这标志着民法典的编纂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2020年十三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二步。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格分编草案进行 9/36
9 / 36 2.民法典立法的形成阶段 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着更为磅礴的能量,只待条件成熟时喷涌 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 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从规划到实施,立法的科学化效果初现。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顺应时代要求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 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民法典。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会议、作出重 要指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 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 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定、及时修改。” 为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根据决定 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明确提出“两步走”的编纂思 路,即民法典按照先制定民法总则、然后再整合既有的民商单行法, 各分编争取于2020年审议通过,形成统一的民法典。2015年,第五 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随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陆续提请全国 人大常委会审议。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中国民法典 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此诞生,于10月1日 起施行。这标志着民法典的编纂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2020年十三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二步。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分编草案进行
了拆分审议,各分编草案均完成了两次审议,其中,人格权编、婚姻 家庭编、侵权责任编三个分编草案均已完成了三次审议。每次审议修 改都要聚焦立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019年“完整版”的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由民法总则和民法 典各分编草案"合体”的民法典草案,包括7编加附坝测,共84章、1200 多条,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 全书”和“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2020年元旦前夕,十三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第十三届人 大三次会议审议,至此,中国人民,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 终于颁布实施。一部民法典的诞生,凝结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也完 成了几代人的夙愿。 二、《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在理性中贯穿着温情,在规侧间传递着 价值.翻开民法典,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更是用基本法的形式来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应有的价值追求。 (一)《民法典》的组成 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台《民法典》之前,我们有《民法 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 等民事单行法律,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发挥了良好的规范 作用。《民法典》的出台,是将以上民事单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 10/36
10 / 36 了拆分审议,各分编草案均完成了两次审议,其中,人格权编、婚姻 家庭编、侵权责任编三个分编草案均已完成了三次审议。每次审议修 改都要聚焦立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019年“完整版”的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由民法总则和民法 典各分编草案“合体”的民法典草案,包括7编加附则,共84章、1200 多条,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 全书”和“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2020年元旦前夕,十三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第十三届人 大三次会议审议,至此,中国人民,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 终于颁布实施。一部民法典的诞生,凝结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也完 成了几代人的夙愿。 二、《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在理性中贯穿着温情,在规则间传递着 价值。翻开民法典,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更是用基本法的形式来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应有的价值追求。 (一)《民法典》的组成 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台《民法典》之前,我们有《民法 总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 等民事单行法律,它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发挥了良好的规范 作用。《民法典》的出台,是将以上民事单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