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讲义 专题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专题名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学时 3 教学目的 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已经 到了”最后一公里“的决胜阶段,2019年底,小康社会的各项 数据显示,全面小康已基本实现,但还有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全民凝心聚力,为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使得同学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小康社会在中国的 发展历史,在新时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因,深刻内涵 全面小康虽已基本实现,但突出的问题还需继续努力解决,未 来仍需全民凝心聚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重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判断标准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启发 教具仪器 幻灯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新课内容、思考题、参考文献、教学反思
1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形势与政策》讲义 专题一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专题名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授课类型 理论教学 学时 3 教学目的 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已经 到了”最后一公里“的决胜阶段,2019 年底,小康社会的各项 数据显示,全面小康已基本实现,但还有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全民凝心聚力,为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使得同学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小康社会在中国的 发展历史,在新时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因,深刻内涵, 全面小康虽已基本实现,但突出的问题还需继续努力解决,未 来仍需全民凝心聚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重点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判断标准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启发 教具仪器 幻灯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新课内容、思考题、参考文献、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前言导读: 教学 青山环抱,绿水流翠;木楼相依,万瓦如鳞。这里是“精准扶 备注 贫”首倡地,被视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 案例引 入: 住在这里的苗族老人龙德成不用公历纪年,但有一个年份,她 视频《十 张口就能说出来一一2013年。 八洞村》 那一年,十八洞开,风起苗赛。一场精准扶贫的波澜大幕从这 脱贫路: 从湖南湘 里开启。 西十八洞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干里来到美丽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村看全面 建成小康 在龙德成家院子里的晒谷场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 社会取得 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 巨大成就 要论述。从此,十八洞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犹如凤凰涅槃。 穷,就从根上拔。 过去的十八洞村贫穷落后,“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 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村民们为了讨性活,大 多选择外出打工,龙先兰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初,花垣县委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到了十八洞村,为村民 们量身定做了扶贫方案。村民龙先兰开始尝试养蜂、割蜜,第一年 就收入5000多元。 有了一技之长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妇的底气。2017年1月, 龙先兰迎娶了心上人。 五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 2
2 教学过程 前言导读: 青山环抱,绿水流翠;木楼相依,万瓦如鳞。这里是“精准扶 贫”首倡地,被视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地标”。 住在这里的苗族老人龙德成不用公历纪年,但有一个年份,她 张口就能说出来——2013 年。 那一年,十八洞开,风起苗寨。一场精准扶贫的波澜大幕从这 里开启。 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来到美丽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在龙德成家院子里的晒谷场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 记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 要论述。从此,十八洞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犹如凤凰涅槃。 穷,就从根上拔。 过去的十八洞村贫穷落后,“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 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村民们为了讨生活,大 多选择外出打工,龙先兰就是其中之一。 2014 年初,花垣县委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到了十八洞村,为村民 们量身定做了扶贫方案。村民龙先兰开始尝试养蜂、割蜜,第一年 就收入 5000 多元。 有了一技之长和收入,也就有了娶媳妇的底气。2017 年 1 月, 龙先兰迎娶了心上人。 五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 教学 备注 案例引 入: 视频《十 八洞村》 脱贫路: 从湖南湘 西十八洞 村看全面 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 巨大成就
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欣慰地提到这个细节:“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 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 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足 迹遍及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西南边唾…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 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明确,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 要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 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小康社会的深刻意蕴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回顾几干 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 战净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 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
3 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欣慰地提到这个细节:“2013 年我到过的湖南 湘西州十八洞村,3 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 当年的 40 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足 迹遍及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西南边陲……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 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明确,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 要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 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小康社会的深刻意蕴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回顾几千 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 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 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
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就是全面见证中国 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殷实宽 裕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 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 在逐步变成现实。从2000年到2020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不懈为“全面小康”奋斗的20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秩 序最稳定、人民群众享受实惠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20年。其中, 2010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10年,不仅使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而且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 深远影响。 1、小康社会的历史沿革及深刻内涵 古人曾在龟甲、青铜器之上刻下“康”的原始形态,以农具打 稻穗掉落稻壳的古朴形像描绘出他们眼中的“康”。俗话说,手中 有粮心中不慌。当丰收时节,遍地都是饱满的稻谷,漫天都是飘扬 的稻香,粮食的充足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安定。由此, “康”开始蕴含了丰足、富裕、幸福等美好意愿。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000多年前 的歌谣,传达出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愿望,“小康”一词也逐渐 成为国家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小康”又总是与“大同”紧紧联系在一起。《礼记礼运》将“小
4 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就是全面见证中国 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殷实宽 裕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 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 在逐步变成现实。从 2000 年到 2020 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不懈为“全面小康”奋斗的 20 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秩 序最稳定、人民群众享受实惠最多、国际影响力最大的 20 年。其中, 2010 年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 10 年,不仅使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而且对世界大格局产生了 深远影响。 1、小康社会的历史沿革及深刻内涵 古人曾在龟甲、青铜器之上刻下“康”的原始形态,以农具打 稻穗掉落稻壳的古朴形象描绘出他们眼中的“康”。俗话说,手中 有粮心中不慌。当丰收时节,遍地都是饱满的稻谷,漫天都是飘扬 的稻香,粮食的充足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安定。由此, “康”开始蕴含了丰足、富裕、幸福等美好意愿。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000 多年前 的歌谣,传达出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愿望,“小康”一词也逐渐 成为国家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小康”又总是与“大同”紧紧联系在一起。《礼记·礼运》将“小
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那是一个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不言富但衣食无忧的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蕴含着华夏子孙对幸福生活 的恒久守望。然而,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到民生凋做的近代,“小康” 却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历朝历代人们真正能够吃饱穿暖的岁月 屈指可数。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家天下”取代 "公天下”,从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进入了食不果腹的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烽烟四起,各诸侯国民众颠沛流离、寝食难安; 秦朝统一六国,老百姓却不堪苛政之苦;汉朝内忧外患始终不断; 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之秋,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唐宋到 明清鼎盛时期累计不过百年,更多的年岁是国库虚空、徭役繁重, 战净不止、起义不断,清末更是民不聊生。此所谓“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在生产力落后和私有制条件下,在漫长的阶级压迫和 阶级剥削社会中,小康生活只是一个迷梦。 久困于穷,翼以小康。走进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千 年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我们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兴的历史重任,不断赋予“小康”这个美好愿景新的时代内涵。今 天,“小康”这个古老的词汇,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诠释 着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激励着中华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在拼搏和奋斗中去实现这个千年期 盼。 5
5 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那是一个仓廪实而知 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不言富但衣食无忧的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蕴含着华夏子孙对幸福生活 的恒久守望。然而,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到民生凋敝的近代,“小康” 却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历朝历代人们真正能够吃饱穿暖的岁月 屈指可数。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家天下”取代 “公天下”,从衣不遮体的原始社会进入了食不果腹的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烽烟四起,各诸侯国民众颠沛流离、寝食难安; 秦朝统一六国,老百姓却不堪苛政之苦;汉朝内忧外患始终不断; 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之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唐宋到 明清鼎盛时期累计不过百年,更多的年岁是国库虚空、徭役繁重, 战争不止、起义不断,清末更是民不聊生。此所谓“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在生产力落后和私有制条件下,在漫长的阶级压迫和 阶级剥削社会中,小康生活只是一个迷梦。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走进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千 年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我们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兴的历史重任,不断赋予“小康”这个美好愿景新的时代内涵。今 天,“小康”这个古老的词汇,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诠释 着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激励着中华儿女一步一个脚印,在拼搏和奋斗中去实现这个千年期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