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 漢語語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節,音節可以 分析成聲丶韻丶調三個組成部分,音韻 學就是硏究漢語的聲丶韻丶調的發音原 理和類别’並探討它們的古今演鑾規律 的學問
音 韻 • 漢語語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節,音節可以 分析成聲、韻、調三個組成部分,音韻 學就是研究漢語的聲、韻、調的發音原 理和類别,並探討它們的古今演變規律 的學問
語言學家通常把漢語語音數千年來的歷史,劃分爲 四個階段 1.上古期一公元4世紀(晉)以前。主要以《詩經》的 押韻和漢字的諧聲所反映的音系爲代表。 2中古期—公元4世紀到12世紀(南宋)以前。以60 年隋陸法言所作《切韻》一書的音系爲代表 3近古期(或近代期)公元12世紀到17世紀(清) 以前。以元周德清所作《中原音韻》的音系爲代表 4現代期——七世紀到現在。現代漢語語音以北 京音系爲代表
•語言學家通常把漢語語音數千年來的歷史,劃分爲 四個階段: •1.上古期——公元4世紀(晉)以前。主要以《詩經》的 押韻和漢字的諧聲所反映的音系爲代表。 •2.中古期——公元4世紀到12世紀(南宋)以前。以601 年隋陸法言所作《切韻》一書的音系爲代表。 •3.近古期(或近代期)——公元12世紀到17世紀(清) 以前。以元周德清所作《中原音韻》的音系爲代表。 •4.現代期——十七世紀到現在。現代漢語語音以北 京音系爲代表
音韻學研宪的資料大致有 1.韻文。從詩歌的韻腳歸納岀當時的韻母情況。 2.形聲字丶通假字和聲訓 3注音。給漢字注音,漢代用“譬況”,標近似音 漢丶魏閒,开始以反切法注音,如“東,德紅切 4.韻書丶韻圖。韻書是按韻類和調類纚成的,又是 反切的總匯。韻圖是用來分析語音的發音原理和類别 的圖。 5.現代漢語方言」 6.對音。一类是用漢字對譯别種語言的辭彙材料 一類是别種語言的書寫形式對譯的漢語字詞的材料 另外,姓氏和地名中保存了一些古音,也可以用作 研究音韻的材料
音韻學研究的資料大致有: 1.韻文。從詩歌的韻腳歸納出當時的韻母情況。 2.形聲字、通假字和聲訓。 3.注音。給漢字注音,漢代用“譬況” ,標近似音 。漢、魏閒,开始以反切法注音,如 “東,德紅切 ” 。 4.韻書、韻圖。韻書是按韻類和調類編成的,又是 反切的總匯。韻圖是用來分析語音的發音原理和類别 的圖。 5.現代漢語方言。 6.對音。一类是用漢字對譯别種語言的辭彙材料, 一類是别種語言的書寫形式對譯的漢語字詞的材料。 另外,姓氏和地名中保存了一些古音,也可以用作 研究音韻的材料
漢語的聲 般來說’漢語的每個音節都由聲丶韻丶調三個 要素構成 聲又稱聲母’一般由輔音充當的。唐末和尚守 溫首先根據漢語字音歸納出三十頫不同的“聲”,每 頫用一個漢字爲代表’把它們稱之爲“字母”,又 稱“紐”。古人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分爲唇 舌、齒丶牙丶喉五類,合稱“五音”。宋代,再分出 半舌音和半齒音,合称“七音”。 占人把聲母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稱作“濁音”’發 音時聲帶不顫動的稱作“清音”。清音又細分爲“全 清”和“次清”。濁音又細分爲“全濁”和“次濁
漢 語 的 聲 一般來說,漢語的每個音節都由聲、韻、調三個 要素構成。 聲又稱聲母,一般由輔音充當的。唐末和尚守 溫首先根據漢語字音歸納出三十類不同的“聲” ,每 一類用一個漢字爲代表,把它們稱之爲“字母” ,又 稱“紐” 。古人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分爲唇、 舌、齒、牙、喉五類,合稱“五音” 。宋代,再分出 半舌音和半齒音,合称“七音” 。 古人把聲母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稱作“濁音” ,發 音時聲帶不顫動的稱作“清音” 。清音又細分爲“全 清”和“次清” 。濁音又細分爲“全濁”和“次濁”
反映中古音聲母糸統的“三十六字母” 仝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唇幫 明 唇音{輕唇 奉 並微定澄從邪 舌頭 端 透 舌音{舌 泥上娘 徹 齒頭 精 清 齿音{正齿 昭 容
反映中古音聲母系統的“三十六字母”: 全 清 次 清 全濁 次濁 重唇 幫 滂 並 明 唇音{ 輕唇 非 敷 奉 微 舌頭 端 透 定 泥 舌 音 { 舌 上 知 徹 澄 娘 齒頭 精 清 從 心 邪 齒 音 { 正 齒 照 穿 床 審 禪 牙音 見 溪 群 疑 喉音 影 喻 曉 匣 半舌 來 半齒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