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边郡,进一步变成了清一色的羌胡世界的“域外”而已。所以 在此后不满十年的献帝初平中,蔡文姬被虏入胡,竟在她的<悲愤 诗>里,把她途经上郡故地说成是“历险阻兮之羌蛮”,把西河故地 匈奴单于庭一带的景象说成是“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 停”。 自此以后,黄河中游大致即东以云中山、吕梁山,南以陕北高 原南缘山脉与泾水为界,形成了两个不同区域。此线以东、以南,基 本上是农区此线以西、以北,基本上是牧区。这一局面维持了一 个很长的时期,极少变动。晋西北虽在曹魏时即已恢复了今离山 县以南地区的郡县建置,但其地迟至南北朝晚期,仍系以畜牧为生 的“山胡”根据地,汉人想必只占少数(详下文)。陕北则直至十六 国的前、后秦时代,才在北洛水中游设置了洛川、中部(今黄陵)等 县,其时上距汉未撤废边郡已二百余年。实际二秦的版图所届远 在洛川、中部之北,其所以不在那里建置郡县,正反映了生活在那 里的极大多数人民,还是居无常所的收民,没有什么村落邑聚,因 而也就不够条件设置那县。姚秦末年赫连勃勃就在这一带建立了 夏国,还是不立郡县,只有城堡;直到后来取得了关中盆地,夏国境 内才算有了那县。 当然在这条线以东、以南,那时并不是就没有牧业。事实上自 东汉末年以来,此线以东的今山西中部南部,也变成了匈奴的杂居 地;此线以南的关中盆地的氏羌人口,只有比东汉末年以前更多。 牧业的比重,想必也是有所增加的。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毕竟 更适宜于农耕,汉族人口毕竟还占着多数,因此,羌胡等族入居到 这里以后,往往很快就会弃牧收就农。匈奴以黄巾起义时入居太原 一带,后五六十年,在曹魏末年,当地的世家豪族即以匈奴胡人为 田客,多者数千”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晋末五胡起事首领之 ①《晋书·王恂传》。 22
-一上党羯人石勒,出身于“为人力耕”的雇农,也是一个例子①。(石 勒又善于相马,可见仍不脱游牧族本色)所以这些地区尽管在民族 成分上杂有不少羌胡,但在经济上则始终是以农耕为主的区域。 同样,在这条线以西、以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农业。一方面 是汉人有时会被逼徙到这里。例如赫连勃勃破关中,就曾虏其人 筑城以居之,号吴儿城,在今陕北绥德县西北②。另一方面是羌胡 等族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渐渐转业农耕。例如赫连勃勃的父亲卫辰 在苻秦时代曾经遣使“求田内地”®,可见农业在卫辰统治下的部 族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重要性。但迁来的汉人为数既不多,又由 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跟汾水流域关中盆地大不相同,羌 胡等族的转业农耕极其缓慢,所以在北魏道武帝初年击被卫辰时, 见于历史记载的俘获品仍然是“马牛羊四百余万头”④,而没有提 到粮食。后四十余年,太武帝灭夏,将陕北陇东等地收入版图,仍 然是以河西(指山陕间的黄河以西)水草善,乃以为收地,畜产滋 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跪将半之,牛羊则无数”⑤。可见这一区域 直到入魏之初,上去汉末已二百四十余年,畜牧还是当地的主要生 产事业。 历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是一个政治最混乱、战争最频繁的 时代,而在黄河史上的魏晋十六国时代,却偏偏是一个最平静的时 代。原因在那里?依我看来,原因就在这里。 ①《晋书·石勒载记。 ②《元和志·绥州》。 ③《晋书·持坚载记》。 ④《魏书·铁弗传》,《食货志》。 ⑥《魏书·食货志。 23
七 全面突破汉末以来所形成的那条农妆分界线,使农耕区域比 较迅速地向北扩展,那是北魏以后的事。北魏在灭夏以后百年之 间,就把郡县的北界推到了今银川平原、无定河、窟野河、蔚汾河一 带。此后,又历七八十年经西魏、北周到了隋代,一方面在北魏原 来的范围内增建了许多郡县,一方面又向北扩展,在河套地区设立 了丰、胜等州。东汉中叶以前在这一带的政区建置规模,至此便基 本上得到了恢复。据<隋书·地理志>所载,大业五年(609年)设 置在黄河中游边区和河套地区的十八个郡①的总户数共约有五十 五万,也儿乎赶上了西汉末年的六十余万户。 郡县的增建,户口的繁殖,当然反映了农耕区域的扩展。但我 们能不能根据隋代在这-一带那县的辖境和户口的数字已接近于西 汉,就说这一带的土地利用情况大致上也恢复了西汉之旧呢?不 能。事实上自北魏至隋,这一带的收业经济比重始终应在西汉之 上。 原来这一带在秦与西汉时的由收变农,是一下子把牧 人一戎狄赶走了,迁来了大批农民—一汉人,所以变得很快,并 且比较彻底(当然牧业还是有的)。北魏至隋这一时期内的农收变 化可跟泰汉不一样。这时原住本区的稽胡一一种以匈奴后裔为 主体,杂有东汉魏晋以来曾经活动于本区的其他部族血统的混合 族一绝无向邻区或塞外迁出的迹象,相反,在本区内的稽胡族 直很繁衍,遍布于全区。“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种落 ① 陇西、天水、平凉、安定、北地、弘化、盐川、上郡、延安、雕阴、朔方、榆林、定襄、 五原、灵武、文城、龙泉、离石。 24
繁炽。所以本区在这一时期内的由牧变农,主要不是由于民族 迁移一汉族的迁入,而是由于民族同化一稽胡的汉化。而这 一转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并且在这方七八百里的广大地区之内, 各部分的进展速度也极不平衡。 汉族迁入本区,在十六国时代即已有之,已见上述。约至北魏 晚期,稽胡的大部分由于“与华民错居”,已转入定居生活,“其俗土 著”,“分统郡县,列于编户”。但毕竟仍“有异齐民”,故不得不“轻其 徭赋”。一部分居于“山谷阻深者”,则犹“未尽役属”。土著列于编户 的,“亦知种田”,@也就是说,会种田,不过种田并不是他们的主要 生产活动。至于“山谷阻深者”,大致仍依畜牧为生,所以北齐初年 高洋平石楼(今山西石楼县)山胡(即稽胡),所虏获的还是杂畜十 余万®。到了隋代,据<隋书·地理志>所载各地风俗,自今部县、合 水、泾川以南一带,才算是“勤于稼穑,多畜牧”,到达了农收兼重阶 段;自今宜川、甘泉、庆阳以北,则还是由于连接山胡,性多木强”, 显然其农业比重又不及鄜县、合水、泾川以南。以语言与生活习惯 而言,北周时“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 贝以为耳及颈饰”,“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④。到了隋代,丹州(今 宜川县)的白室(即稽胡)因使用了汉语,“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 被称为“胡头汉舌”⑤。自丹州以北的稽胡族中,想必还保留着不少 的“胡头胡舌”。一直到唐初,历史上还出现拥有部落数万的稽胡大 帅,可见其汉化过程还没有彻底完成©。 正由于稽胡的汉化过程一一在经济生活上就是由牧变农的过 程一一一极其缓慢,到唐初还没有完成,所以自北魏至隋,这一带的 ①②④《周书·稽胡传。 ③《北齐书·文宣纪。 ⑤《元和志》丹州引隋图经。 ⑧据《旧唐书·吐蕃传》,大历中郭子仪部下犹有稽胡。此后即不再见于记载。 25
那县虽续有增建,户口虽日渐繁殖,但黄河下游安流无事的局面仍 能继续维持。 当然,尽管这-一过程极其缓慢,对下游河道不会不发生一定的 影响;尤其是到了隋代,户口数字既已接近于西汉,尽管是半农半 收,水土流失的程度必然已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代。隋祚若不 是那么短促,再能延长几十年,那末西汉或五代以后的河患,很可 能在隋代也会出现。 八 有唐一代二百九十年,这一带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对下游河 患的关系,应分为安史乱前、乱后二个时期来讲。 安史之乱以前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是: 1.设置郡县的地区有超出隋代原有范围之外的,如在窟野河 流域设立了麟州一州三县。那县数字也有所增加,从隋大业的十 八郡九十四县,到天宝元年增为二十六郡①一。八县。这反映了 农垦区域的分布较前稍有推广。 2.公私收场占用了大量土地。 自贞观以后,唐朝在这一带设置了许多牧监、牧坊,由公家经 营以养马为主的畜牧业,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西汉时代的收苑。 西汉收苑养马总数不过二三十万匹。唐代单是陇右群牧使所辖四 十八监,以原州为中心,跨秦、渭、会、兰四州之地,“东西约六百里, 南北约四百里”,“其间善水草艘田皆隶之”。麟德中马至七十万六 千匹;天宝中稍衰,十三载,总马牛羊凡六十万五千六百匹、头、口。 自陇以东,岐、邻、泾、宁间设有八坊,“地广千里”,开元十九年有马 ① 秦、渭、泾、原、宁、庆、鄘、坊、丹、廷、灵、会、盐、,夏、绥、银、有、瓣、胜、丰、慈、 隔、岚、石二十四州,单于、安北二都护府。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