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以盅踩椒尽:H热凶厨 斟 K 口寅 論 母 图 议 出 1125483
得放弃缘边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人 民于内地。匈奴遂“转居塞内”,“入寇尤深”,以致整个“北边无复 宁岁”。一直到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上距王莽开边衅已四十 年,才由于匈奴南单于的降附,恢复了缘边八郡,发遣边民“归于本 土”④。但自此以后,边那的建制虽是恢复了,西汉时代的边区旧面 目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终东汉一代,这一带的风物景象,跟西汉 迥不相同。 就在恢复缘边诸郡这一年,匈奴南单于率领了他的部众四五 万人入居塞内;单于建庭于西河的美稷县(今伊克昭盟准噶尔旗), 部众散居在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等那。到 了章帝、和帝时代,又有大批北匈奴来降,分处北边诸那。永元初 年南单于所领户至三万四千,口至二十三万七千,胜兵五万;新降 胡亦多至二十余万。已而新降胡叛走出塞,但不久还居塞内者仍 以万计®。除匈奴外,东汉时杂居在这一带的又有羌、胡、休屠、乌 桓等族,其中羌人为数最多。西汉时羌人杂居塞内的只限于湟水 流域。王莽末年和隗嚣割据陇右时内徙者日多,散居地区日广。 东汉建武、永平中又屡次把边塞的降羌安插在渭水上游的陇西,天 水和关中盆地的三辅。此后日渐滋息,中叶以后,除陇西、汉阳(即 天水)、三辅外,泾洛上游和山陕峡谷流域的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亦所在有之。当时在黄河中上游的羌人共有八九十种之多,每种 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顺帝时单是“胜兵”即“合可二十万人”, 可见总人数至少也得有五六十万人,比匈奴还要多些。胡、休屠、 乌桓等人数较少,但他们有时也能聚众起事,攻略城池,那末每一 股总也得有那么几千或万把人。把所有这一带的边疆部族合计起 来,总数当在百万左右。 ①《后汉书》元武纪、匈奴传。 ② 《后汉书·倒奴传》。 18
这么多人居塞内的边疆部族以何为生?当然因部族与所处地 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无疑是以畜牧为主。匈奴恐 怕根本没有什么农业生产可言。《后汉书》里记载那时汉与匈奴之 间或匈奴内部的战争,经常提到的战果除斩首或首虏若千人外,只 是说获马牛羊若干头,从未提到有什么其他财物。说到匈奴的居 处也都是用的庐落或庐帐、而不用室屋或庐舍等字样。正因为他 们在入居塞内后仍然保持着在塞外时的原有生活方式,所以才有 可能在一旦被迫举起反抗汉朝统治的旗帜后,往往就举部出塞,甚 或欲远度漠北。可以设想,要是农业对他们的经济生活已经占有 一定比重的话,那末他们在反汉后就不可能再想到走上回老家这 条路了。羌人部落中是存在着农业生产的,《后汉书·西羌传>里 曾四次提到羌人的禾谷。但同传提到马、牛、羊,驴,骡、骆驼或畜 产的却多至数十次,每一次的数字少者数千或万余头,多者至十余 万头或二十余万头;《段领传》未总结他对镇压羌人起义的战功是 儿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一万七 千五百余头。可见畜产是羌人的主要财富,牧业在他们经济生活 中的重要性远过于农业。历次羌人起义之所以使东汉朝廷无法应 付,重要原因之一是“虏皆马骑”而汉兵以步追之”,所以汉羌之战 和汉匈之战一样,基本上也是农业族与游牧族之间的战争。 以畜牧为主的边疆部族有这么许多,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以 务农为本的汉族人口有多少? 西汉边郡汉族人口之所以能够繁殖,原因有二:一、移入了大 量的内地人口;二、边境长期安宁无事。这二个条件东汉都不存 在。一、东汉从没有推行过移民实边政策,就是在建武年间恢复边 那之初,也只是发遣原有的边民归于本土而已。而原来的边民在 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的流离死亡之余,能够归于本土的当然是不多 的。二、通东汉一代,尤其是安帝永初以后,大规模的“羌乱”和较小 19
规模的匈奴的“反叛”,鲜卑、乌桓的“寇扰”,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 因此,东汉边郡的汉族人口,不仅不可能日益繁息,相反,倒很可能 在逐渐减少。《续汉书·那国志>所载的是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 年)的户口数,其时还不过经历了第一次大羌乱(107年至118年), 第二次大羌乱(140年至145年)才刚刚发生,已经少得很可惊了。 兹将黄河中游及河套诸那户口表列于下,并用括号附列西汉户口 以资比较。 郡 名 领县 户 口 朔方、五原 16 6,654 30,800 (26) (73,660) (367,956) 云中、定襄 16 8.504 40,001 (23) (76,862) (336,414) 西河、上郡 23 10,867 49,437 (59) (240,073) (1,305,494) 丧 北地、安定 14 9,216 47,697 (40) (107,186) (353,982) 汉阳、陇西 24 33,051 159,775 (27) (114,334) (498,172) 38 107,741 京兆、冯翊、扶风 523,860 (57) (647,180) (2,436,360) 36 124,445 770,927 跑 河东、太原 (45) (406,759) (1,643,400) 据表,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至少在边区十郡范围之内,汉 人已变成了少数族,因为十郡的总口数不过三十二万,而这一带正 是总数在百万左右的羌胡等族的主要分布区。二、比之西汉的编 户,各郡全都诚少了好几倍,甚至一、二十倍,而减少得最厉害的, 正是与黄河下游河道安危关系最为密切的西河、上郡、北地、安定 等那。 20
第一次大羌乱时,汉廷曾内徙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寄治于汉 阳、三辅,至延光、永建时乱定复归本土。第二次大羌乱爆发后,又 徙上郡、北地、安定寄治三辅,朔方寄治五原,并将西河那治自平定 (今伊克昭盟东胜县附近)南徙离石(今山西离山县)。此后战乱日 亟,除安定外,其他四那就一直未能迁还旧治。可见自永和五年以 后,这一带的户口不会有所增加,只会更加减少。 以务农为本的汉族人口的急剧衰退和以畜牧为生的羌胡人口 的迅速滋长,反映在土地利用上,当然是耕地的相应减缩,牧场的 相应扩展。黄河中游土地利用情况的这一改变,结果就使下游的 洪水量和泥沙量也相应地大为减少,我以为这就是东汉一代黄河 之所以能够安流无事的真正原因所在。 六 黄河中游边区和河套地区的变农为牧,在东汉末年以前,还不 过是开始阶段;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才是这一变局的成熟阶 段。 自永和以来,东汉改权对这一带边那的统治,本已摇摇欲坠。 勉强维持了四十多年,等到灵帝中平中内地的黄巾大起义一爆发, 终于便不得不把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河、上那,北地七那的全 部和安定那的一部分,干脆予以放弃(同时又放弃了桑乾河上游代 郡、雁门二郡各一部分)。汉改权一撤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 在汉廷与羌胡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从而制造了尖锐的民族矛 盾情况之下,汉民是无法再在这些地区留住下去的。于是“百姓南 奔”,出现了“城邑皆空”、“塞下皆空”①的局面。其实“城邑皆空” 应该是事实,整个儿“塞下”是不会空的,只是由原来的胡多民少的 ①见《元和志》关内道、河东道缘边诸州。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