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泾水上游黄土高原范围之内。“戍边郡”就是移民实边,目的 在巩固边防。当时的外患主要来自西北方的匈奴,所以移民实边 的主要目的地也在西北边那;所包括的地区范围至为广泛,黄河中 游全区除关中盆地、汾涑水流域以外都包括在内,黄河上游、鄂尔 多斯草原和河西走廊地带也都包括在内,而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 是中游各边郡和上游的后套地区。 秦汉两代“戍边那”的次数很多,每次规模都很大。秦代是 两次: 第一次,始皇三十三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取河南地”, “筑四十四县”,“徙适戍以充之①。这次移民历史记载上虽没有 提到人数,既然一下子就置了几十个县,想来至少也得有几十万。 所谓“河南地”应该不仅指河套地区即当时的九原郡,迤南的陕甘 北部即当时的上那和北地二郡,也应包括在内。其时蒙恬统兵三 十万,负责镇守北边,即经常驻扎在上郡。 第二次,始皇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②。“北河”指今 河套地区的黄河,榆中指套东北阴山迤南一带。 这两次移民实边规模虽大,对边地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始 皇一死,蒙恬即被杀,接着就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诸秦所徙适戍远 者皆复去”,匈奴“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但也不会毫 无影响。因为“复去”的只限于“远者”,可见适戊在较近处的即未 必复去。 此后约四十年,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计议,又“募民徙塞下”, 这次是用免罪、拜爵、复除等办法来劝募人民自动迁徙的,所收效 ① 见《史记》始皇本纪、匈奴列传。四十四县本纪作三十四县,此从《御奴传、 《六国年表》。 ② 见《史记·素始皇本纪。 ③ 见《史记·匈奴列传》。 12
果可能相当大,因而“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①。其时汉 与匈奴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为塞,此 线之南,正是泾洛上游和山陕峡谷流域。 此后又四十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复取河南地,恢复了秦 代故土。就在这一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此所谓“朔方”,亦 当泛指关中盆地以北地区即后来朔方刺史部所部上郡、西河、北 地、朔方、五原等那,而不仅限于朔方一郡。 此后元狩三年又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③。元鼎六年,又于“上郡、朔 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④。陇西郡辖境 相当渭水上游西至祧水流域,北地郡相当泾水上游北至银川平原, 西河、上郡相当北洛水上游及山陕峡谷流域。“新秦中”含义与河 南地”略同。 此外,元狩五年又普“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⑤,很可能有一部 分被迁到黄河中游一带。天汉元年“发谪戍屯五原”⑥,五原郡辖 境相当今河口镇上游包头市附近的黄河两岸。 这么许多内地人民移居到边郡以后,以何为生?可以肯定,极 大多数是以务农为本的。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凡汉族所到之处, 除非是其地根本不可能或极不利于开展农耕,不然就不会不以务 农为本。反过来说,若不是可能开展农耕的区域,也就不可能使大 量的习惯于农业生产的汉族人民移殖进去。山陕峡谷流域、泾渭 北洛上游及其迤北的河套地区,除鄂尔多斯草原西部外,就其地 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而言,本是一个可农可牧的区域。而当 ①见《汉书·晁错传》。 ②⑤⑥见《汉书·武帝纪》。 ③见《汉书》武帝纪、食货志,《本纪》在“上那”,下又有“会裙”,疑行。 ④见《汉书·食货志》。 13
时的统治者,也正是采用了“先为室屋,具田器①的措施来强迫或 招募人民前往的。城郭的建立与人民的定居生活是密切联系着 的,有了以务农为本的定居的人民,才有可能建立城郭,从而设置 那县。秦汉时代在这-一带设置了好几个郡,数以百计的县(西汉西 河、上那、北地、安定、陇西、天水六郡领县一百二十六,云中、定襄、 五原、朔方四郡领县四十九。秦县确数无考,从始皇三十三年在河 南地一次置县四十四推算起来,总数当不少于一百),也可以充分 证明当地的人民主要是定居的农民(汉武帝后凡归附游牧族居于 塞内者,别置属国都尉以统之,这一带共置有五个。一个属国的人 口数估计不会比一个县多)。 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在初开垦时是很肥沃的,产量很高,因而 当时的“河南地”又被称为“新秦中”。“新秦中”的得名不仅由于这 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接近秦中(渭水流域),主要还是由于它“地肥 饶”、,“地好”,在农业收成上也不下于秦中。苍茫广漠的森林草原 一 经开垦,骤然就呈现了一片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繁荣景象,这一 事件显然引起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注意,“新秦”一词因而又被引 伸作新富贵者”一一即暴发户的同义语,一直沿用到东汉时代②。 正因为在这一带从事农业开星的收益很好,所以垦区扩展得 很快。汉武帝复取河南地初次募民徙朔方事在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到了二十年后的元封年间,竟已“北益广田,至眩雷为 塞”®。眩雷塞在西河郡的西北边,约在今伊克昭盟杭锦旗的东 部。杭锦旗东部在今天已属农牧过渡地带,自此以西,即不可能再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汉代的自然条件可能跟今天稍有不同,但差 别不会很大,可见当时的垦区事实上已扩展到了自然条件所容许 的极限。 ①见《汉书·晁错传》。 (② 见《汉书·食货志》注引应劲日。 ③ 见《汉书·匈奴传》。 14
汉武帝以后至西汉未百年之间,这一带的人口日益增殖,田亩 日益垦辟;尤其是在官帝以后约七十年内,匈奴既降,北边无事,发 展得当然更快。兹将《汉书·地理志》所载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时这一带各郡的户口数,分区表列如下页: 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二区户数各达二十余万,合计 五十余万,口数各达百万以上,合计二百四十万,这在二千年前的 生产技术条件之下,是很了不得的数字!试看自周秦以来农业即 已高度发展,在当时又为建都所在,并在郑、白等渠灌溉之下,被誉 为“膏埌沃野千里”的关中盆地亦不过五十余万户,二百多万口,就 可以知道这两个户口数字对这两个新开发地区而言,是具有何等 重大的意义了。 这二区的从此以畜收射猎为主变为以农耕为主,户口数字大 大增加,乍看起来,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若从整个黄河流域来看 问题,就可以发现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之下,开垦只能是无计划的、盲目的乱垦滥垦,不可能采用什么有 计划的水土保持措施,所以这一带地区的大事开垦,结果必然会给 下游带来无穷的祸患。历史事实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西汉一代, 尤其是武帝以后,黄河下游的决徙之患越闹越凶,正好与这一带的 垦田迅速开僻,人口迅速增加相对应:也就是说,这一带的变收为 农,其代价是下游数以千万计的人民,遭受了百数十年之久的严重 的水灾。 五 王莽时边衅重开,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的边郡,从此遭 遇了兵连祸结的厄运。不久,内地又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和继之而 起的割据战争。东汉初年统治者忙于对付内部问题,无力外顾,只 15
地 区 那 户 口 大黑河沦头河流域 云中、定襄 76,862 336,414 雁门1/4① 18,286 73,363 总数 95,148 409,777 黄 山陕峡谷流城 西河 136,390 698,886 上那2/3 69,122 404,439 河东1/3 39,482 160,485 总数 244.994 1,263,760 河 泾渭北洛上游 上那1/3 34,561 202,219 冯翊、扶风1/5 90,295 350,778 北地、安定3/4 80,390 265,484 天水、陇西2/3 76,223 332,115 中 总数 281,469 1,150,596 关中盆地 京兆尹 195,702 682,468 冯翊、扶风4/5 361,183 1,403,114 总数 556,885 2,085,582 游 汾涑水流域 太原3/4 127,398 510,366 河东5/6 194,414 802,427 总数 321,812 1,312,793 黄河 上游 河套地区 朔方、五原 73,660 367,956 ① 按县数计算。如雁门郡领县十四,一县今地无考,可考者十三县中,郡治善无 及沃阳、中陵三县在沧头河流域,即作1/4计。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