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上起内蒙古河口镇大黑河口,下迄河南秦厂沁河口, 就河道而言,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河口至山西禹门口;第二段, 自禹门口至河南陕县;第三段,自陕县至秦厂。就流域而言,相应 可分为三区:第一区,包括内蒙古河套东北角的大黑河、沧头河流 域,和晋西北、陕北东北部、伊盟东南部的山陕峡谷流域:第二区, 包括山西的汾水、涑水流域,陕甘二省的滑水、泾水、北洛水流域, 和河南弘农河流域一角;第三区,包括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东南 沁丹河流域。 根据黄河沿岸各水文站近几十年来的实测记录,这中游三区 跟下游水灾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样的: 一、洪水下游发生洪水时的流量来自上游的向不超过百分 之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中游。中游三区夏秋之际经常有暴 雨,由于地面蓄水能力差,雨后立即在河床中出现洪峰。三区的暴 雨都经常能使本段黄河河床里产生一万秒立方米以上的洪水。如 两区或三区暴雨后所形成的洪峰在黄河里碰在一起,那就会使下 游河床容纳不了,发生危险。而这种洪蜂相遇的机会是很多的,尤 以产生于第一第二两区的洪峰相遇的机会为最多。 二、泥沙情况与洪水有同有不同。同的是中下游河床中来 自上游的泥沙很少。在流经陕县的巨量泥沙中,来自河口镇以上 的只占11%。在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包头市,每立方米河水中的多 年平均含沙量只有六公斤。不同的是中游三段河流的输沙量极不 平衡。第一段由于该区地面侵蚀剧烈,干支流的河床比降又很大, 泥沙有冲刷无停淤,故输沙量多至占陕县总量的49%,河水的含 沙量则自包头的6公斤到禹门口骤增至28公斤。第二段由于泾、 渭、北洛的含沙量虽很高,但各河下游都流经平原地区,禹门口至 陕县的黄河河谷也相当宽阔,有所停淤,故流域面积虽远较第一段 为大,而输沙量反而较少,占陕县总量的40%,河水含沙量到陕县 7
增为34公斤。陕县是全河沙量最多的地点。此下的第三段,伊 洛、沁丹各河的含沙量本来就比第一第二段各支流少,并且各河下 游有淤积,黄河自孟津以下也有淤积,故输沙总量即不再增加。 如上所述,可见中游三区中,第三区对下游的关系比较不重 要;它只是有时会增加下游一部分洪水,而并不增加泥沙。对下游 水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一第二两区;因为淤塞下游河道的泥沙, 十之九来自这两区,形成下游暴涨的洪水也多半来自这两区。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两区的水土流失惰况,在于在整个 历史时期内,这两区的水土流失是直线发展,一贯日渐严重化的 呢,还是并不如此? 一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与否,决定于该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植 被。黄河中游除少数山区外,极大部分面积都在黄土覆盖之下, 黄土疏松,只有在良好植被保护之下,才能吸蓄较多的降水量,阻 止地面经流的冲刷。植被若-一经破坏,一雨之后,土随水去,水土 流失就很严重。加以本区的黄土覆盖极为深厚,面蚀很容易发展 成为沟蚀,原来平坦的高原,很快就会被切割成畸岖破碎的丘陵, 水土流失也就愈益严重。所以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水土流失严重与 否,又主要决定于植被的良好与否。 历史时期一地区的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地 区内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即土地利用的方式。如果人们以符猎为 生,天然植被可以基本上不受影响。畜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活动同 样都会改变植被的原始情况,而改变的程度后者又远远超过前者。 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天然草原来从事畜牧,只要放收不过度,草原即 可经久保持,而要从事农耕,那就非得先把原始森林和原始草原予 以斫伐或清除不可。 但同样从事农耕,其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程度,却又因各地区的 地形、土壤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就黄河中游第一第二两区而论: 8
第一区的河套东北角地区和第二区的关中盆地和汾、涑水流域,大 部分面积是冲积平原和土石山区。冲积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土石 山区由于石厚土薄,不易形成沟壑,故开垦后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一 般比较轻微。第-一区的山陕蛱谷流域和第二区的泾、渭、北洛河上 游地区,几乎全部是黄土高原或黄土丘陵;黄土深厚,地形起伏不 平,故一经开垦,面蚀与沟蚀同时并进,水土流失就很严重。 由此可见,在这对黄河下游水患起决定性作用的中游第一第 二两区之中,最关紧要的又在于山陕蛱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二 地区;这两个地区在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是决定黄河 下游安危的关键因素。 三 在进入有历史记载的早期,即战国以前,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 北洛上游这二地区基本上应为畜牧区;射猎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地 位,农业想必不会没有,但很不重要。这二地区与其南邻关中盆 地、汾涑水流域在地理上的分界线,大致上就是当时的农收分界 线。在此线以南,早自西周以来,即已进入农耕时代;在春秋战国 时代是以农为主的秦人和晋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此线以北,迟 至春秋,还是以收为主的我狄族活动地区;自春秋中叶以至战国, 秦与三晋逐渐并吞了这些地区,但畜牧仍然是当地的主要生产事 业。产于晋西北今吉县石楼一带的“屈产之乘”①,在春秋时是有 名的骏马。战国末至秦始皇时,乌氏倮在泾水上游的乌氏地方(今 甘肃平凉县西北),以畜牧致富,其马牛多至用山谷来计量®。 @“屈产”二字,《公羊传》僖公二年何休注解作产马地的地名,《左传》杜预注解 作产于屈地。今石楼县有屈产水。古屈邑在今吉县境内。 ②见《史记·货殖列传。 9
《史记·货殖列传》虽作于汉武帝时,其中关于经济区域的叙 述则大致系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把全国分为山西、山东、江南、 龙门碣石北四个区域,山西的特点是“饶材、竹、毅、纳@、旄、玉、 石”,龙门碣石北的特点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当时所谓山 西本泛指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上游西至黄河皆在其 内。但篇中下文既明确指出其时“自浒、雍以东至河、华”的关中盆 地是一个“好稼穑,殖五谷”的农业区域,可见此处所提到的“材、 竹、毅、约、旄”等林牧业特产,应该是泾渭北洛上游及其迤西一带 的产物,这一带在当时的林牧业很发达。龙门碣石北的特产全是 畜产品。碣石指今河北昌黎县北褐石山。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的 龙门山,正在关中盆地与汾涑水流域的北边分界线上。可见自龙 门以北的山陕峡谷流域,在当时是一个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活动的 区域。同传下文又云:“天水、陇西北地、上郡西有羌中之利,北有 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天水陇西二郡位于渭水上游,北地郡 位于泾水上游,上那位于北洛水上游和山陕峡谷流域。下文又云: 杨与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 寇。人民矜慎枝,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故杨、平阳陈掾 (犹言经营驰逐)其间得所欲”。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平阳在今 临汾县西南;秦指关中盆地;翟指陕北高原故翟地;种、代在石北, “石”指今山西吉县北石门山,“石北”约相当于现在的晋西北。这 条记载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晋西北人民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试 和它的近邻晋西南汾涑水流域即当时所谓“河东”的“土地小狭,民 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一对比,很显然前者是畜 牧射猎区的情况,后者是农业商业高度发展地区的情况。正由于 石北跟河东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经济区域,因而通贾于这二区之间 的杨与平阳二地的商人,能得其所欲,杨与平阳也就发展成了当时 ①《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贞《索隐:“毅,木名,皮可为纸。纳,山中纪,可以为布。” 10
有名的商业城市。 <汉书·地理志》篇末朱赣论各地风俗,也提到了渭水上游的 天水、陇西二郡“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泾洛上游和山陕峡谷 流域的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四那“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 力,以射猎为先”,用以印证作于西周末至春秋初的国风泰诗中所 描述的当地人民经常以“车马田狩”为事的风气。这种风气并且还 一直维持到“汉兴”以后,西汉一代的名将即多数出身于这六郡的 “良家子”。 战国以前黄河下游的决徙很少,我以为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那时的山陕峡谷流域和泾渭北洛上游二区还处于以畜牧射猎为主 要生产活动方式的时代,所以原始植被还未经大量破坏,水土流失 还很轻微。 四 到了秦与西汉时代,这二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就发生了很大 变化。 秦与西汉两代都积极地推行了“实关中”和“戍边那”这两种移 民政策。“实关中”的目的是为了“强本弱末”。所谓“本”就是王朝 的畿内,即关中地区;把距离较远地区的一部分人口财富移置到关 中,相对地加强关中,削弱其他地区的人力物力,借以巩固封建大 一统的集权统治,就叫做强本弱末”。“实关中”当然主要把移民 安顿在关中盆地,但有时也把盆地的边缘地带作为移殖目的地。 例如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五万家于云阳①,汉武帝太始元年、昭帝始 元三年、四年三次徙民于云陵②,云阳和云陵,都在今淳化县北,即 ①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见《汉书》武帝纪、昭帝纪。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