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若虫均穴居生活,昼伏夜出,成虫多1穴1虫。洞穴左右弯曲,每个洞穴口都堆积一堆松土,这是洞 穴内有大蟋蟀的标志。成虫和若虫都喜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作物的苗期受害最烈,咬断嫩茎后拖回洞中蛆 食,有时也会把咬断的嫩茎弃于洞外。雨天一殷不出来活动,以储备的食料为食,但若食物耗尽,也见有出来 寻食。闷热的夜晚出洞活动最盛,也是毒饵诱杀的最好时机。 成虫产卵于洞底,常30~40粒1堆,单雌产卵500粒以上。卵期15~30d,若虫期240~270d。初孵若 虫一般群居洞中,数日后分散营造洞穴独居。成虫和若虫具自相残杀习性。大蟋蟀性喜干燥,多发生于沙壤土 或沙土,植被稀疏或裸露、阳光充足的地方,潮湿的壤土或黏土中很少发生。 北京油葫芦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山东、河北、陕西等省,越冬卵于次年4月底或5月初开 始孵化,5月为若虫出土盛期,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9~10月为产卵期,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陆续消 亡。 成虫昼伏夜出,喜隐藏在潮湿地面的积草堆下,对黑光灯、萎蔫的杨树枝叶、泡桐叶等有较强趋性。成虫 交尾后2~6日即可产卵,卵多产在杂草郁闭的地头、田埂等处2~3cm深的土中,产在地表的卵不能孵化, 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很少产卵,常45粒成堆,单雕产卵34~114粒。成、若虫均喜群栖。若虫共6龄,低龄 若虫昼夜均能活动,4龄后昼伏夜出。 防治技术 (1)灯光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 (2)堆草诱杀。根据油葫芦喜藏身于草堆的习性,在田间按5m×3m间距放一堆厚度为10cm的杂草,次日 揭草集中捕杀,或在草堆下放毒饵或撒施敌百虫粉等进行毒杀。用杨树枝或泡桐叶也可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 果。 (3)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50g,加适量水稀释,拌入5kg炒香的棉籽饼或麦麸或南瓜碎块、青菜 残叶或杂草的碎段中,配成毒饵。选择无月闷热的傍晚,每公顷顺垄撒施45kg。 (4)喷雾。每公顷用20%氰戊菊酯乳油450L兑水喷雾,施药时宜从田块四周向田中心推进。 (⑤)撒施毒土。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900L,拌细土1125kg,撒入田中。 (6)人工捕杀。在雨后或土壤较湿软的时期,根据该虫洞口土堆出现情况,进行挖洞捕杀:或扒开洞口松 土,用药液(如敌敌畏1000倍液)灌洞,可以杀死其中的成虫和若虫。 (7)秋后或早春实行深耕翻,能降低北京油葫芦的孵化率
成、若虫均穴居生活,昼伏夜出,成虫多 1 穴 1 虫。洞穴左右弯曲,每个洞穴口都堆积一堆松土,这是洞 穴内有大蟋蟀的标志。成虫和若虫都喜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各种作物的苗期受害最烈,咬断嫩茎后拖回洞中蛆 食,有时也会把咬断的嫩茎弃于洞外。雨天一般不出来活动,以储备的食料为食,但若食物耗尽,也见有出来 寻食。闷热的夜晚出洞活动最盛,也是毒饵诱杀的最好时机。 成虫产卵于洞底,常 30~40 粒 1 堆,单雌产卵 500 粒以上。卵期 15~30 d,若虫期 240~270 d。初孵若 虫一般群居洞中,数日后分散营造洞穴独居。成虫和若虫具自相残杀习性。大蟋蟀性喜干燥,多发生于沙壤土 或沙土,植被稀疏或裸露、阳光充足的地方,潮湿的壤土或黏土中很少发生。 北京油葫芦 1 年发生 1 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山东、河北、陕西等省,越冬卵于次年 4 月底或 5 月初开 始孵化,5 月为若虫出土盛期,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9~10 月为产卵期,10 月中、下旬以后,成虫陆续消 亡。 成虫昼伏夜出,喜隐藏在潮湿地面的积草堆下,对黑光灯、萎蔫的杨树枝叶、泡桐叶等有较强趋性。成虫 交尾后 2~6 日即可产卵,卵多产在杂草郁闭的地头、田埂等处 2~3 cm 深的土中,产在地表的卵不能孵化, 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很少产卵,常 4~5 粒成堆,单雌产卵 34~114 粒。成、若虫均喜群栖。若虫共 6 龄,低龄 若虫昼夜均能活动,4 龄后昼伏夜出。 防治技术 (1)灯光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 (2)堆草诱杀。根据油葫芦喜藏身于草堆的习性,在田间按 5m×3m 间距放一堆厚度为 10 cm 的杂草,次日 揭草集中捕杀,或在草堆下放毒饵或撒施敌百虫粉等进行毒杀。用杨树枝或泡桐叶也可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 果。 (3)毒饵诱杀。用 90%晶体敌百虫 50 g,加适量水稀释,拌入 5kg 炒香的棉籽饼或麦麸或南瓜碎块、青菜 残叶或杂草的碎段中,配成毒饵。选择无月闷热的傍晚,每公顷顺垄撒施 45 kg。 (4)喷雾。每公顷用 20%氰戊菊酯乳油 450 mL 兑水喷雾,施药时宜从田块四周向田中心推进。 (5) 撒施毒土。每公顷用 50%辛硫磷乳油 900 mL,拌细土 1 125 kg,撒入田中。 (6)人工捕杀。在雨后或土壤较湿软的时期,根据该虫洞口土堆出现情况,进行挖洞捕杀;或扒开洞口松 土,用药液(如敌敌畏 1 000 倍液)灌洞,可以杀死其中的成虫和若虫。 (7)秋后或早春实行深耕翻,能降低北京油葫芦的孵化率
蝗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东亚飞蝗分布区是指适宜或可能适宜其孳生和栖息的最大地理生态区域,主要 包括蝗区(现在宜蝗区)、潜在蝗区(隐伏蝗区)、零星分布区和老蝗区(已改造 蝗区)4部分。 蝗区。即指现存的宜蝗区和危害区。该区具有适宜东亚飞蝗孳生和栖息的生态 环境,且常年有东亚飞蝗的发生,并对农业生产可构成直接、间接的危害或潜在的 威胁。 潜在蝗区。一般不列为正常蝗区。该区通常不具备飞蝗的孳生条件或没有飞蝗 的分布,仅在持续干旱、水位下落、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以及长期弃耕撂荒或耕作粗 放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转变为适宜飞蝗临时发生的环境。 老蝗区。是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蝗灾,但经过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治理,蝗 患已经根除,而且至今未发生蝗害的地区。 零星蝗区。是指曾有东亚飞蝗的分布或常年有零星个体生存的地理分布区。 根据蝗区的生态环境,我国将蝗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滨湖蝗区。主要包括山东微山湖、东平湖,江苏的洪泽湖、高宝湖,天津 北大港水库,河北的白洋淀、平山岗南水库、南大港农场水库、岳城水库、衡水 湖,河南的三门峡水库和安徽的城西湖等及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新疆博斯腾湖,内 蒙古的哈素海、乌梁素海等。湖滨有较大面积的湖滩草地,生长有禾本科和莎草科 植物。湖水季节性涨落幅度大,汛期湖水高涨,蝗虫在较高地生活繁殖,旱季湖水 低落或干涸,蝗虫又转向低湿地活动。现有蝗区面积21.82×104hm2,占蝗区总 面积的14.28%。 (2)沿海蝗区。包括渤海蝗区和黄海蝗区。重点发生区分布在渤海湾及黄河入 海口地区,如山东的垦利、河口、东营、沾化、无棣和利津县等,河北的黄骅、海 兴,天津大港区,江苏沿海有少量分布。一般在距海水10~20km的地带。夏秋
蝗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东亚飞蝗分布区是指适宜或可能适宜其孳生和栖息的最大地理生态区域,主要 包括蝗区(现在宜蝗区)、潜在蝗区(隐伏蝗区)、零星分布区和老蝗区(已改造 蝗区)4 部分。 蝗区。即指现存的宜蝗区和危害区。该区具有适宜东亚飞蝗孳生和栖息的生态 环境,且常年有东亚飞蝗的发生,并对农业生产可构成直接、间接的危害或潜在的 威胁。 潜在蝗区。一般不列为正常蝗区。该区通常不具备飞蝗的孳生条件或没有飞蝗 的分布,仅在持续干旱、水位下落、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以及长期弃耕撂荒或耕作粗 放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转变为适宜飞蝗临时发生的环境。 老蝗区。是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蝗灾,但经过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治理,蝗 患已经根除,而且至今未发生蝗害的地区。 零星蝗区。是指曾有东亚飞蝗的分布或常年有零星个体生存的地理分布区。 根据蝗区的生态环境,我国将蝗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滨湖蝗区。主要包括山东微山湖、东平湖,江苏的洪泽湖、高宝湖,天津 北大港水库,河北的白洋淀、平山岗南水库、南大港农场水库、岳城水库、衡水 湖,河南的三门峡水库和安徽的城西湖等及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新疆博斯腾湖,内 蒙古的哈素海、乌梁素海等。湖滨有较大面积的湖滩草地,生长有禾本科和莎草科 植物。湖水季节性涨落幅度大,汛期湖水高涨,蝗虫在较高地生活繁殖,旱季湖水 低落或干涸,蝗虫又转向低湿地活动。现有蝗区面积 21.82×104hm2,占蝗区总 面积的 14.28%。 (2)沿海蝗区。包括渤海蝗区和黄海蝗区。重点发生区分布在渤海湾及黄河入 海口地区,如山东的垦利、河口、东营、沾化、无棣和利津县等,河北的黄骅、海 兴,天津大港区,江苏沿海有少量分布。一般在距海水 10~20km 的地带。夏秋
季雨量大,地下水位高造成水涝,春夏干旱,积水干枯,地面暴露,形成大面积盐 荒地。盐分较低的地段,生长着芦苇和茅草等蝗虫的嗜食植物。蝗虫可在旱涝不同 地势中生活和繁殖。现有蝗区面积51.35×104hm2,占蝗区总面积的33.37%。 (3)内涝蝗区。点片分布于我国各地地势低洼、雨水排放不畅,易发生内涝的 地区。其中以河北大城、文安、献县,山东梁山、嘉祥、曹县,天津的静海、宝 坻,安徽的宿州、灵璧、固镇等地蝗虫发生面积比较集中。由于农田地势低洼,飞 蝗发生面积随旱涝而有很大波动,大水后积水面积扩大,野草滋长繁茂,即出现大 面积飞蝗的适生地。现有蝗区面积27.98×104hm2,占蝗区总面积的18.12%。 (4)河泛蝗区。主要集中在禹门口以下的黄河中下游河滩、陕西咸阳以东的渭 河下游沿岸及淮河中下游行洪道等地。重点发生区有陕西的大荔、华阴、华县,山 西的芮城、永济,河南的灵宝、孟津、中牟、武陟、原阳、长垣,山东的东明、郓 城、长清以及安徽的寿县、霍邱、阜南等地。河岸滩地汛期漫水,汛期后大面积暴 露,丛生芦苇及其它禾本科杂草,适宜蝗虫繁殖生活。现有蝗区面积50.04× 104hm2,占蝗区总面积的32.52%。 (5)热带稀树草原蝗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的东方、乐东、三亚等3个县 市。该蝗区与大陆其它蝗区有本质的区别,东亚飞蝗的发生受海洋性大气候(特别 是台风雨)影响。现有蝗区面积2.7×104hm2,占蝗区总面积的0.17%。 形态识别
季雨量大,地下水位高造成水涝,春夏干旱,积水干枯,地面暴露,形成大面积盐 荒地。盐分较低的地段,生长着芦苇和茅草等蝗虫的嗜食植物。蝗虫可在旱涝不同 地势中生活和繁殖。现有蝗区面积 51.35×104 hm2,占蝗区总面积的 33.37%。 (3)内涝蝗区。点片分布于我国各地地势低洼、雨水排放不畅,易发生内涝的 地区。其中以河北大城、文安、献县,山东梁山、嘉祥、曹县,天津的静海、宝 坻,安徽的宿州、灵璧、固镇等地蝗虫发生面积比较集中。由于农田地势低洼,飞 蝗发生面积随旱涝而有很大波动,大水后积水面积扩大,野草滋长繁茂,即出现大 面积飞蝗的适生地。现有蝗区面积 27.98×104 hm2,占蝗区总面积的 18.12%。 (4)河泛蝗区。主要集中在禹门口以下的黄河中下游河滩、陕西咸阳以东的渭 河下游沿岸及淮河中下游行洪道等地。重点发生区有陕西的大荔、华阴、华县,山 西的芮城、永济,河南的灵宝、孟津、中牟、武陟、原阳、长垣,山东的东明、郓 城、长清以及安徽的寿县、霍邱、阜南等地。河岸滩地汛期漫水,汛期后大面积暴 露,丛生芦苇及其它禾本科杂草,适宜蝗虫繁殖生活。现有蝗区面积 50.04× 104 hm2,占蝗区总面积的 32.52%。 (5)热带稀树草原蝗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南的东方、乐东、三亚等 3 个县 市。该蝗区与大陆其它蝗区有本质的区别,东亚飞蝗的发生受海洋性大气候(特别 是台风雨)影响。现有蝗区面积 2.7×104 hm2,占蝗区总面积的 0.17%。 形态识别
图1东亚飞蝗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生活史及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年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因南北地区而异。北京以北地区 1年发生|代;渤海湾、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一般发生2代;江 西、广西、广东、台湾,发生3代;海南岛可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土下4~6 cm处越冬。各地发生情况见表1。 表1东亚飞蝗在我国各地的发生期(月/旬) 夏蝗(越冬代) 1代秋蝗 2代秋蝗 3代秋蝗 地点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聊城 5/上旬 6/上中 7/上中 8/中下
图 1 东亚飞蝗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生活史及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年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因南北地区而异。北京以北地区 1 年发生 l 代;渤海湾、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一般发生 2 代;江 西、广西、广东、台湾,发生 3 代;海南岛可发生 4 代。各地均以卵在土下 4~6 ㎝处越冬。各地发生情况见表 1。 表 1 东亚飞蝗在我国各地的发生期(月/旬) 地点 夏蝗(越冬代) 1 代秋蝗 2 代秋蝗 3 代秋蝗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孵化期 羽化期 聊城 5/上旬 6/上中 7/上中 8/中下
无棣 5/中下 6/下旬 7/下旬 8/下旬 微山湖 5/中旬 6/中旬 7/下旬 8/中下 灌云 5/上旬 6/下旬 7/中旬 8/中下 陕县 5/下旬 6/下旬 7/下旬 8下旬 长垣 5/中旬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安徽 5/上旬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天津 5/下旬 6/中下 7/下旬 8/中下 河北 5/中下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陕西 5/下旬 6/下旬 8/上中 9/中下 柳州 4/中下 5/下旬 6/下旬 8/上中 9/上中 10/中下 湛江 2/中下 4/上中 5/上旬 6/中旬 7/中旬 8/下旬 10/上中 11/上中 乐东 2/中下 4/上中 5/上旬 6/中旬7/上中 8/中下 9/中下 11/下旬
无棣 5/中下 6/下旬 7/下旬 8/下旬 微山湖 5/中旬 6/中旬 7/下旬 8/中下 灌云 5/上旬 6/下旬 7/中旬 8/中下 陕县 5/下旬 6/下旬 7/下旬 8/下旬 长垣 5/中旬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安徽 5/上旬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天津 5/下旬 6/中下 7/下旬 8/中下 河北 5/中下 6/中旬 7/中下 8/中下 陕西 5/下旬 6/下旬 8/上中 9/中下 柳州 4/中下 5/下旬 6/下旬 8/上中 9/上中 10/中下 湛江 2/中下 4/上中 5/上旬 6/中旬 7/中旬 8/下旬 10/上中 11/上中 乐东 2/中下 4/上中 5/上旬 6/中旬 7/上中 8/中下 9/中下 11/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