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 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梨小食心虫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 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为世 界性害虫。其寄主可根据幼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不同危害部位可分为:()危害桃、 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2)危害梨、苹果、李、梅、 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榅桲、批把等寄主的果实;(3)危害批把等寄主的幼 苗或嫩枝的枝干。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 实。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 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 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 害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虫道内有丝线,脱 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 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日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 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入,向果 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 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4.66.0mm,翅展10.6~15.0mm。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 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头部具有灰色鳞片;触角丝 状,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翘。前翅混杂白色鳞片。中室外缘附近有一个白斑点是本种 显著特征。肛上纹不明显,有2条竖带,4条黑褐色横纹。前翅前缘约有10组白 色钩状纹,近外缘有10众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基部较淡,缘毛黄褐色。与苹
梨小食心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 Busck)。别名东方蛀果蛾、梨食卷叶 蛾、梨姬食心虫、东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梨小食心虫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华东、西北 各桃、梨等果产区发生最普遍;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为世 界性害虫。其寄主可根据幼虫在不同植物上的不同危害部位可分为:(1)危害桃、 苹果、李、杏、海棠、樱桃、杨梅等寄主的新梢;(2)危害梨、苹果、李、梅、 杏、枣、木瓜、樱桃、山楂、榅桲、批把等寄主的果实;(3)危害批把等寄主的幼 苗或嫩枝的枝干。尤以梨、桃混植果园此虫发生更为严重。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桃、杏、苹果等寄主的新梢和梨、桃、苹果等寄主的果 实。危害新梢时,以初孵幼虫从梢端 2~3 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并向下食害髓 部,蛀孔处不久边向蛀孔外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被害梢先端凋萎,继而数叶 下垂,最后新梢变黑枯死,危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果实两端或两果相接处蛀入,被 害蛀入孔较小,入果后直达果心,并食害种子,但不纵横串食。虫道内有丝线,脱 果孔粗大,孔口有虫粪和丝网,受害早的梨果,蛀孔变为青绿色,稍凹陷;受害晚 的则无此症状,但孔外有虫粪,数日后蛀入孔或脱果孔周围由于菌类侵入或遇雨季 而引起变黑腐烂(故有“黑膏药”之称)。桃果被害时,幼虫多从梗洼处蛀入,向果 心食害,蛀道内有虫粪。梨小食心虫危害苹果的症状与桃蛀果蛾危害的症状相似, 但从幼虫有无臀栉来区别,即前者有,后者则无。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 4.6~6.0 mm,翅展 10.6~15.0 mm。全体灰褐色,无光泽。前 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全体带紫色光泽)。头部具有灰色鳞片;触角丝 状,下唇须灰褐色向上翘。前翅混杂白色鳞片。中室外缘附近有一个白斑点是本种 显著特征。肛上纹不明显,有 2 条竖带,4 条黑褐色横纹。前翅前缘约有 10 组白 色钩状纹,近外缘有 10 众个小黑点。后翅暗褐色,基部较淡,缘毛黄褐色。与苹
小食心虫的另外一个区别为前翅外缘不很倾斜。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绿构成钝 角,而苹小食心虫两外缘构成锐角。各足跗节末端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体长0.6mm左右,半透明,中部隆起,初孵乳白色,后淡 黄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10~13mm,初孵化时白色,头与前胸盾黑色。数日后非骨 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 色或粉红色,土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臀栉4~7刺,用以弹去粪粒,可据此 特征与桃蛀果蛾幼虫(无臀栉)相区别。腹部背面每节无桃红色横纹,可与苹小食心 虫幼虫相区别。前胸侧毛组3毛、腹足趾钩单序环。 蛹:体长6~7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黑色。第3~7腹节背面有2行 刺突;第8至第10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长16 mm左右,扁椭圆形,丝质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华北及江南等地1年 发生3~4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南方各省1年发生约 6~7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或在树干基部接近土 面的根际处或地表面士中越冬,或在果实仓库堆果场及其果品包装点、包装器材等 处越冬。但以梨树和桃树老翘皮下(主干约占55%,主枝约占38%)越冬为主。 1年发生3~4代的桃、梨混种地区,越冬幼虫员早于4月上、中旬化蛹,越 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这一代成虫卵主要产在桃树新梢上, 卵盛期为4下旬至5月。 第1代成虫大部分发生于5月,主要危害桃。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8月上 旬,卵大多产在桃树立。少部分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6月至7月上旬
小食心虫的另外一个区别为前翅外缘不很倾斜。静止时两翅合拢,两外绿构成钝 角,而苹小食心虫两外缘构成锐角。各足跗节末端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体长 0.6 mm 左右,半透明,中部隆起,初孵乳白色,后淡 黄白色。 幼虫:老熟体长 10~13 mm,初孵化时白色,头与前胸盾黑色。数日后非骨 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 色或粉红色,土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臀栉 4~7 刺,用以弹去粪粒,可据此 特征与桃蛀果蛾幼虫(无臀栉)相区别。腹部背面每节无桃红色横纹,可与苹小食心 虫幼虫相区别。前胸侧毛组 3 毛、腹足趾钩单序环。 蛹:体长 6~7 mm,纺锤形,黄褐色,复眼黑色。第 3~7 腹节背面有 2 行 刺突;第 8 至第 10 腹节各有一行较大的刺突,腹部末端有 8 根钩刺。茧长 16 mm 左右,扁椭圆形,丝质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梨小食心虫 1 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区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华北及江南等地 1 年 发生 3~4 代,黄河故道及陕西关中地区 1 年发生 4~5 代,南方各省 1 年发生约 6~7 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或在树干基部接近土 面的根际处或地表面土中越冬,或在果实仓库堆果场及其果品包装点、包装器材等 处越冬。但以梨树和桃树老翘皮下(主干约占 55%,主枝约占 38%)越冬为主。 1 年发生 3~4 代的桃、梨混种地区,越冬幼虫员早于 4 月上、中旬化蛹,越 冬代成虫一般出现在 4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这一代成虫卵主要产在桃树新梢上, 卵盛期为 4 下旬至 5 月。 第 1 代成虫大部分发生于 5 月,主要危害桃。成虫发生于 6 月中旬至 8 月上 旬,卵大多产在桃树立。少部分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 6 月至 7 月上旬
第2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间,主要危害桃梢,也有少部分危害桃果及早 熟品种的梨果。成虫发生于7月中旬左右至8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少数 落在桃树上,卵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第3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7月底、8月初。主要危害梨果。成虫发生于8月 中旬至9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8月下旬左右。第4代幼虫大部 分发生8月下旬至10月,完全危害果实,10月中旬陆续脱果越冬。 根据上述梨小食心虫发生时期可知:(1)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 显重叠;(2)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为5d左右,卵期4~7d,幼虫期15~ 26d,蛹期为10~15d,前蛹期3~4d;(3)从桃及梨上卵量的全年消长来看: 桃梢着卵从4月下旬开始至9月,全年中以6月着卵量最大。梨果上一般自6月 开始着卵直至果实采收,但以8月下旬着卵最多;(4)在1年发生3~4代的地 区,春夏季发生的世代(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梢,夏秋季发生的世 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一部分危害新梢,一部分危害果实。第4代是局部世 代,主要加害采收后的梨果,往往在当年不能完成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越条场所复杂,越冬茧的密度在各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 种受害早,采收早,因而树杆上冬茧相对少,主要集中在中、晚熟且受害严重的品 种上。幼树在主干分权处较多;大树侧以树皮粗糙及其剪锯口或树洞处为多,因此 刮树皮时应作为重点处理。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果 汁、黑光灯及异性有强烈的趋性。产卵前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夜间产卵,散产, 前期喜产于桃、杏等上部嫩梢和幼树上,以产在上部嫩梢第3~7片叶的背面近主 脉处为多,后期喜产于梨果腹部和肩部,尤其是两果靠拢放处和桃、杏的果沟附近。 品种以味甜、皮薄、质细的酥梨、鸭梨;慈梨、秋白梨、今春秋、明月梨等品种落 卵最多,受害最重,品质差,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则轻。每雌产卵70个80粒。 幼虫具有转梢,转果危害习性。危害桃梢时,多至稍顶嫩叶的基部蛀入梢内,并向
第 2 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 7 月间,主要危害桃梢,也有少部分危害桃果及早 熟品种的梨果。成虫发生于 7 月中旬左右至 8 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少数 落在桃树上,卵盛期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 第 3 代幼虫大部分发生于 7 月底、8 月初。主要危害梨果。成虫发生于 8 月 中旬至 9 月下旬,卵主要产在梨树上,卵盛期在 8 月下旬左右。第 4 代幼虫大部 分发生 8 月下旬至 l0 月,完全危害果实,10 月中旬陆续脱果越冬。 根据上述梨小食心虫发生时期可知:(1)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不整齐,世代明 显重叠;(2)各虫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为 5 d 左右,卵期 4~7 d,幼虫期 15~ 26 d,蛹期为 10~15 d,前蛹期 3~4 d;(3)从桃及梨上卵量的全年消长来看: 桃梢着卵从 4 月下旬开始至 9 月,全年中以 6 月着卵量最大。梨果上一般自 6 月 开始着卵直至果实采收,但以 8 月下旬着卵最多;(4)在 1 年发生 3~4 代的地 区,春夏季发生的世代(第 1 代和第 2 代幼虫)主要蛀食桃梢,夏秋季发生的世 代(第 2 代和第 3 代幼虫)一部分危害新梢,一部分危害果实。第 4 代是局部世 代,主要加害采收后的梨果,往往在当年不能完成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越条场所复杂,越冬茧的密度在各品种间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 种受害早,采收早,因而树干上冬茧相对少,主要集中在中、晚熟且受害严重的品 种上。幼树在主干分杈处较多;大树则以树皮粗糙及其剪锯口或树洞处为多,因此 刮树皮时应作为重点处理。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多静伏在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液、果 汁、黑光灯及异性有强烈的趋性。产卵前需要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夜间产卵,散产, 前期喜产于桃、杏等上部嫩梢和幼树上,以产在上部嫩梢第 3~7 片叶的背面近主 脉处为多,后期喜产于梨果腹部和肩部,尤其是两果靠拢处和桃、杏的果沟附近。 品种以味甜、皮薄、质细的酥梨、鸭梨;慈梨、秋白梨、今春秋、明月梨等品种落 卵最多,受害最重,品质差,石细胞多的品种受害则轻。每雌产卵 70 个 80 粒。 幼虫具有转梢,转果危害习性。危害桃梢时,多至稍顶嫩叶的基部蛀入梢内,并向
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蛀孔爬出,转至他梢为害,被害蛀道长7~30 m,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化蛹 产于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由尊洼或梗洼处蛀入果心,排粪 便于果内,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 缝隙间作茧化蛹或就地在果内化蛹。幼虫的蛀入率高达100%,成活率在70%以 上,危害梨果蛀入率为40%~50%,一般1果内只有1头幼虫。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梨小食心虫在平均温度10℃以上开始化蛹。成虫活动产卵的适宜温度 为21.5~23.5℃,在越冬代成虫产卵期,晚上8时温度低于18℃时产卵量减少, 高于19°℃产卵量增多,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发育天数随温度的升高 而缩短。 湿度。梨小食心虫成虫活动交尾要求70%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雨水多的 年份,湿度高对成虫繁殖有利,产卵量大,危害严重。 光照。幼虫脱果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是否化蛹,主要决定于幼虫生活期 的光照长度,在每日14h以上的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几乎全不滞育,当光照在 11~13h的情况下,可使90%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 天敌的影响。梨小食心虫有多种天敌,常见的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 卵,中国齿腿姬蜂;寄主于幼虫,第引、2代幼虫寄生率可达30%左右。期也天敌 尚有食心虫纵条小茧蜂(Microdus anoylivorus以梨小食心虫白茧蜂 (Phanerotoma planifrons、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noylivorus)、食心虫扁 股小蜂(Elasmus sp..、以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黄眶离缘姬蜂、纯唇姬蜂 (Eriborus sp.以、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卷叶蛾赛寄蝇等。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成虫发生期测报
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蛀孔爬出,转至他梢为害,被害蛀道长 7~30 mm,1 头幼虫可为害 2~3 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化蛹。 产于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由尊洼或梗洼处蛀入果心,排粪 便于果内,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 缝隙间作茧化蛹或就地在果内化蛹。幼虫的蛀入率高达 l00%,成活率在 70%以 上,危害梨果蛀入率为 40%~50%,一般 1 果内只有 1 头幼虫。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梨小食心虫在平均温度 10℃以上开始化蛹。成虫活动产卵的适宜温度 为 21.5~23.5℃,在越冬代成虫产卵期,晚上 8 时温度低于 18℃时产卵量减少, 高于 19℃产卵量增多,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发育天数随温度的升高 而缩短。 湿度。梨小食心虫成虫活动交尾要求 70%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雨水多的 年份,湿度高对成虫繁殖有利,产卵量大,危害严重。 光照。幼虫脱果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是否化蛹,主要决定于幼虫生活期 的光照长度,在每日 14 h 以上的光照条件下发育的幼虫几乎全不滞育,当光照在 11~13h 的情况下,可使 90%以上的幼虫进入滞育。 天敌的影响。梨小食心虫有多种天敌,常见的种类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于 卵,中国齿腿姬蜂;寄主于幼虫,第 l、2 代幼虫寄生率可达 30%左右。期也天敌 尚有食心虫纵条小茧蜂(Microdus anoylivorus)、梨小食心虫白茧蜂 (Phanerotoma planifrons)、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anoylivorus )、食心虫扁 股小蜂(Elasmus sp.)、黑青金小蜂(dibrachys cavus)、黄眶离缘姬蜂、纯唇姬蜂 (Eriborus sp.)、黑胸茧蜂(Bracon nigrorufum )、卷叶蛾赛寄蝇等。 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 1.成虫发生期测报
(1)使用糖醋液诱集。红糖1份、醋4份、果酒0.5份、水10份混合,放于碗 中,傍晚挂到田间,逐日记载诱蛾数,夏季糖醋液容易变质,因而可改用红糖2 份、果酒1份、醋2份混合,不兑水,用鸡蛋大小的棉球浸糖醋液挂在水碗上 面,碗内盛满0.1%洗衣粉水。 (2)使用性信息素诱集。在果园内选5~6株果树,间隔30~50mm,距地面 1.5mm的树荫处,各悬挂一个性诱剂诱捕器,(或口径为16cm的瓷碗),用细铁 丝穿一根诱芯(聚乙烯管为载体含性诱剂0.5g)横置碗上中央部位,碗内盛0.1% 洗衣粉水(诱芯距水面1c)然后把其挂于果园中;当成虫连续出现且数量猛增 时,表明已进入羽化盛期。 (3)使用黑光灯诱集。根据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集, 调查成虫羽化盛期。 2.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测报 (1)田间查卵法选择果园主栽培品种2~3个,每品种固定5~10株,每株在 上部、内部、外部共查梨果100~200个,记载有卵果数,然后把卵除掉。一般 从6月开始,卵果出现前,隔天查4次,卵果出现后每天查一次。当卵果率为 0.5%~1%左右需及时喷药防治。 (2)由成虫期推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后3~5日。即为产卵盛期。成虫盛 发后1周即为幼虫孵卵盛期。此时即为果园用药适时。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 建立新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苹果、杏、李、山楂、樱桃、批杷混栽或 近距离栽培;在已混栽的果园内,应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做到合 理配置树种,合理防治。 2.人工防治法
(1)使用糖醋液诱集。红糖 1 份、醋 4 份、果酒 0.5 份、水 l0 份混合,放于碗 中,傍晚挂到田间,逐日记载诱蛾数,夏季糖醋液容易变质,因而可改用红糖 2 份、果酒 1 份、醋 2 份混合,不兑水,用鸡蛋大小的棉球浸糖醋液挂在水碗上 面,碗内盛满 0.1%洗衣粉水。 (2)使用性信息素诱集。在果园内选 5~6 株果树,间隔 30~50 mm,距地面 1.5 mm 的树荫处,各悬挂一个性诱剂诱捕器,(或口径为 16 cm 的瓷碗),用细铁 丝穿一根诱芯(聚乙烯管为载体含性诱剂 0.5mg)横置碗上中央部位,碗内盛 0.1% 洗衣粉水(诱芯距水面 1 cm)然后把其挂于果园中;当成虫连续出现且数量猛增 时,表明已进入羽化盛期。 (3)使用黑光灯诱集。根据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灯光诱集, 调查成虫羽化盛期。 2.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测报 (1)田间查卵法选择果园主栽培品种 2~3 个,每品种固定 5~10 株,每株在 上部、内部、外部共查梨果 100~200 个,记载有卵果数,然后把卵除掉。一般 从 6 月开始,卵果出现前,隔天查 4 次,卵果出现后每天查一次。当卵果率为 0.5%~1%左右需及时喷药防治。 (2)由成虫期推测。梨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后 3~5 日。即为产卵盛期。成虫盛 发后 1 周即为幼虫孵卵盛期。此时即为果园用药适时。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 建立新果园时,尽可能避免桃、梨、苹果、杏、李、山楂、樱桃、枇杷混栽或 近距离栽培;在已混栽的果园内,应重点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寄主植物。做到合 理配置树种,合理防治。 2.人工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