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又名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在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前苏联东境、朝鲜 北境,西面自山西、陕西西斜至宁夏、甘肃后,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桃蛀螟寄主复杂,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高粱、玉米、粟等杂粮作物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 可为害桃、梨、杏、李、苹果、梅、柿、核桃、板栗、石榴、无花果、柑橘、龙眼等果树,还可为害向日葵、 大豆、蓖麻、姜、棉花等作物。近几年该虫在一些省区为害高粱、杂交油用葵花、玉米较重,应引起重视。 桃蛀螟以幼虫取食心叶和钻蛀茎干为害。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内,在其内蛀害,3龄 后幼虫吐丝结网缀合小穗中间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严重的把高粱粒蛀食一空,幼虫还可蛀秆为 害。为害玉米时,主要蛀食雌穗,也可蛀茎。见图5-13。 图5-10桃蛀螟幼虫及为害高粱穗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9~14m,翅展20~28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胸背有7个:腹 背第1和3~6节各有3个黑斑,第7节有时只有1个,第2、8节无黑斑:前翅有黑斑25~30个,后翅有 15~16个。雄蛾第9节末端黑色,雌不明显
桃蛀螟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又名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在我国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缘,东接前苏联东境、朝鲜 北境,西面自山西、陕西西斜至宁夏、甘肃后,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桃蛀螟寄主复杂,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高粱、玉米、粟等杂粮作物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害虫, 可为害桃、梨、杏、李、苹果、梅、柿、核桃、板栗、石榴、无花果、柑橘、龙眼等果树,还可为害向日葵、 大豆、蓖麻、姜、棉花等作物。近几年该虫在一些省区为害高粱、杂交油用葵花、玉米较重,应引起重视。 桃蛀螟以幼虫取食心叶和钻蛀茎干为害。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内,在其内蛀害,3 龄 后幼虫吐丝结网缀合小穗中间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严重的把高粱粒蛀食一空,幼虫还可蛀秆为 害。为害玉米时,主要蛀食雌穗,也可蛀茎。见图 5-13。 图 5-10 桃蛀螟幼虫及为害高粱穗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 9~14 mm,翅展 20~28 m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胸背有 7 个;腹 背第 1 和 3~6 节各有 3 个黑斑,第 7 节有时只有 1 个,第 2、8 节无黑斑;前翅有黑斑 25~30 个,后翅有 15~16 个。雄蛾第 9 节末端黑色,雌不明显
图5-11桃蛀螟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卵:椭圆形,长0.6~0.7m,宽约0.4m,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橘黄色,孵化前 红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8~25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 褐,前胸背板褐色。各体节具明显的黑褐色毛片,背面的毛片较大,第1~8腹节气门以上各具6个,成2横 列,前4后2。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 蛹:长10~15m,纺锤形。初淡黄绿后变褐色。第5~7腹节背面前缘各生1列小齿。腹末臀棘细长, 末端有曲刺6根。蛹外被灰白色薄茧。 生活史及习性 桃蛀螟每年发生世代数,随地区不同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在辽宁1年发生1~2代,河北、山东、陕西3 代,河南、重庆、浙江、江苏4代,江西、湖北4~5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皮缝及树洞,堆果场,向日葵 花盘、茎秆或落叶内,玉米秸秆中,高粱穗间,蓖麻种子内等场所结茧越冬,越冬场所甚为复杂。 在河南越冬幼虫于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至5月下旬羽化。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 月下旬先在桃树等果树上为害。1代成虫于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2~3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7
图 5-11 桃蛀螟成虫 (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 卵:椭圆形,长 0.6~0.7 mm,宽约 0.4 mm,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橘黄色,孵化前 红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 18~25 m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 褐,前胸背板褐色。各体节具明显的黑褐色毛片,背面的毛片较大,第 1~8 腹节气门以上各具 6 个,成 2 横 列,前 4 后 2。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 蛹: 长 10~15 mm,纺锤形。初淡黄绿后变褐色。第 5~7 腹节背面前缘各生 1 列小齿。腹末臀棘细长, 末端有曲刺 6 根。蛹外被灰白色薄茧。 生活史及习性 桃蛀螟每年发生世代数,随地区不同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在辽宁 1 年发生 1~2 代,河北、山东、陕西 3 代,河南、重庆、浙江、江苏 4 代,江西、湖北 4~5 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皮缝及树洞,堆果场,向日葵 花盘、茎秆或落叶内,玉米秸秆中,高粱穗间,蓖麻种子内等场所结茧越冬,越冬场所甚为复杂。 在河南越冬幼虫于 4 月初化蛹,4 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 月底至 5 月下旬羽化。1 代幼虫于 5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先在桃树等果树上为害。1 代成虫于 7 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2~3 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7
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2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为3代幼虫为害盛期,为害夏 高粱,是夏高粱受害最重时期。9月上中旬为3代成虫羽化盛期。9月中旬至10月第4代幼虫为害晚播夏高粱 向日葵,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在河南1代卵期8d,2代4.5d,3代4.2d,越冬代6d:1代幼虫历期19.8d,2代13.7d,3代 13.2d,越冬代208d:1代蛹期8.8d,2代8.3d,3代8.7d,越冬代19.4d:1代成虫寿命7.3d,2代 7.2d,3代7.6d,越冬代10.7d。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习性。成虫羽化后3~5d便开始 产卵。卵散产,也有少数2~5粒相连成块的。成虫产卵趋向扬花期的高粱穗上,将卵产到颖壳上,单雌可产 卵169粒:在向日葵上则产卵于蜜腺盘和萼片尖端。 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用粪便及残屑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龄后则 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小穗间形成虫道进行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为害玉米,幼虫多从雄蕊小 花、花梗及叶鞘部蛀入。向日葵上,幼虫孵化后将蜜腺盘咬穿而达子房,幼虫蛀入种子内常将整粒种子吃空, 藏身于种壳内,或蛀入花盘的薄壁组织内贯穿蛀食,蛀孔外排出褐色粪便,并与被害部流出的胶质物相混。一 个盘内有幼虫可达160头。 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向日葵子房上、种子间、花盘薄壁组织内、茎秆中,玉米的雌穗轴、叶鞘、茎秆 中,高粱被害籽粒间等处化蛹。 防治技术 1.处理越冬寄主。冬前高粱、玉米要脱空粒,并及时处理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寄主的秸秆、穗轴及向日 葵盘,降低虫源基数。 2.诱杀成虫。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组分为反-10-十六烯醛、顺-10-十六稀醛,以9:1比例制成性诱剂,在 成虫盛发期诱杀成虫。也可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硫磷或40%乐果乳剂1000倍液,20%速灭杀丁 乳油、2.5%功夫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周后再喷1次
月中旬为 2 代幼虫为害盛期。2 代成虫羽化盛期在 8 月上、中旬。8 月中、下旬为 3 代幼虫为害盛期,为害夏 高粱,是夏高粱受害最重时期。9 月上中旬为 3 代成虫羽化盛期。9 月中旬至 10 月第 4 代幼虫为害晚播夏高粱 向日葵,10 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越冬。 在河南 1 代卵期 8 d,2 代 4.5 d,3 代 4.2 d,越冬代 6 d;1 代幼虫历期 19.8 d,2 代 13.7 d,3 代 13.2 d,越冬代 208 d;1 代蛹期 8.8 d,2 代 8.3 d,3 代 8.7 d,越冬代 19.4 d;1 代成虫寿命 7.3 d,2 代 7.2 d,3 代 7.6 d,越冬代 10.7 d。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趋性,但趋光性不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习性。成虫羽化后 3~5 d 便开始 产卵。卵散产,也有少数 2~5 粒相连成块的。成虫产卵趋向扬花期的高粱穗上,将卵产到颖壳上,单雌可产 卵 169 粒;在向日葵上则产卵于蜜腺盘和萼片尖端。 为害高粱时,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用粪便及残屑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 龄后则 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小穗间形成虫道进行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为害玉米,幼虫多从雄蕊小 花、花梗及叶鞘部蛀入。向日葵上,幼虫孵化后将蜜腺盘咬穿而达子房,幼虫蛀入种子内常将整粒种子吃空, 藏身于种壳内,或蛀入花盘的薄壁组织内贯穿蛀食,蛀孔外排出褐色粪便,并与被害部流出的胶质物相混。一 个盘内有幼虫可达 160 头。 幼虫共 5 龄,老熟后在向日葵子房上、种子间、花盘薄壁组织内、茎秆中,玉米的雌穗轴、叶鞘、茎秆 中,高粱被害籽粒间等处化蛹。 防治技术 1.处理越冬寄主。冬前高粱、玉米要脱空粒,并及时处理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寄主的秸秆、穗轴及向日 葵盘,降低虫源基数。 2.诱杀成虫。桃蛀螟的性信息素主组分为反-10-十六烯醛、顺-10-十六烯醛,以 9:1 比例制成性诱剂,在 成虫盛发期诱杀成虫。也可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喷洒 50%杀螟硫磷或 40%乐果乳剂 1000 倍液,20%速灭杀丁 乳油、2.5%功夫乳油或 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1 周后再喷 1 次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2013-12-0623:50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0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 甜菜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从北纬40~57度至南纬35~40.度之间均有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 洲及非洲均有严重发生和危害的记录。自1876年在美国有记录以来,一直是当地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上的 重要害虫。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我国1892年在北京便有了甜菜夜蛾发生的记录。1960年曾在河南 省大发生。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发生危害区是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东 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虽有发生,但危害较轻。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甜菜夜蛾危害的地区逐渐扩大,危害 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甜菜夜蛾不仅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爆发危害,河南、河 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也遭受甜菜夜蛾的严重危害。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已知的寄主植物有171种,在我国寄主植物有35科,108属138种,其中 包括29种蔬菜、19种大田作物、21种药用植物、9种牧草。蔬菜上主要有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藜科、 百合科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棉花、绿豆、大豆、花生等,野生寄主有藜科、蓼科、苋科、菊科、豆 科等杂草。此外,幼虫尚可钻蛀辣椒、西红柿的果实及棉花的蕾铃,造成果实腐烂和脱落。甜菜除叶片被害 外,有时外露的块根也可被咬成许多孔洞。 甜菜夜娥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初孵幼虫在叶背面集聚结网,啃食叶背面叶肉,只留上表皮,不久干枯成 孔。随着虫龄增大,幼虫开始分散危害。4龄后食量大增,单子叶植物被咬成条状薄膜或破孔,双子叶植物咬 成不规则破孔,上均留有细丝缠绕的粪便。老熟幼虫可食尽叶片仅留叶脉。5~6龄幼虫一夜可吃甜菜叶16 24.8c㎡,占幼虫总食量的88%~92%。酷署季节还可食柄于作物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表土危害作物 根部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2013-12-06 23:50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白菜褐夜蛾,玉米叶夜蛾。 甜菜夜蛾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从北纬 40~57 度至南纬 35~40 度之间均有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 洲及非洲均有严重发生和危害的记录。自 1876 年在美国有记录以来,一直是当地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上的 重要害虫。每年的经济损失超过 5 亿美元。我国 1892 年在北京便有了甜菜夜蛾发生的记录。1960 年曾在河南 省大发生。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发生危害区是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关中地区。东 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虽有发生,但危害较轻。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甜菜夜蛾危害的地区逐渐扩大,危害 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甜菜夜蛾不仅连续多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爆发危害,河南、河 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也遭受甜菜夜蛾的严重危害。 甜菜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已知的寄主植物有 171 种,在我国寄主植物有 35 科,108 属 138 种,其中 包括 29 种蔬菜、19 种大田作物、21 种药用植物、9 种牧草。蔬菜上主要有豆科、旋花科、十字花科、藜科、 百合科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甘薯、棉花、绿豆、大豆、花生等,野生寄主有藜科、蓼科、苋科、菊科、豆 科等杂草。此外,幼虫尚可钻蛀辣椒、西红柿的果实及棉花的蕾铃,造成果实腐烂和脱落。甜菜除叶片被害 外,有时外露的块根也可被咬成许多孔洞。 甜菜夜蛾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初孵幼虫在叶背面集聚结网,啃食叶背面叶肉,只留上表皮,不久干枯成 孔。随着虫龄增大,幼虫开始分散危害。4 龄后食量大增,单子叶植物被咬成条状薄膜或破孔,双子叶植物咬 成不规则破孔,上均留有细丝缠绕的粪便。老熟幼虫可食尽叶片仅留叶脉。5~6 龄幼虫一夜可吃甜菜叶 16~ 24.8 cm2,占幼虫总食量的 88%~92%。酷暑季节还可食栖于作物顶部,造成嫩头枯萎,还可潜入表土危害作物 根部
图6-7甜菜夜蛾成虫 (蒋金炜摄)
图 6-7 甜菜夜蛾成虫 (蒋金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