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 2009届高三年级十校联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禁受/衣襟落枕/烙印讥诮/翘首诠释/得鱼忘筌 B.膘肥/剽悍档次/当真靓妆/强劲 辅弼/刚愎自用 C.社稷/觊觎楔子/携带恐吓/荷重 矍铄/横槊赋诗 D.攻讦/桀骜胼胝/栀子奢靡/羁縻蹒跚/心宽体胖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 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四川省汶川八级特大地震过去了,一些地质学家经过现场勘查,再次对龙门山地 震带上岷江上游修建众多水电站置疑,同时也怀疑紫坪铺水坝是诱发大地震的导火 线 C.这是一块创新的热土,创业的福地,7000年的悠久文明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宁波人 民,辉煌的历史文化,发祥了经世致用的东方哲学。坚韧不拔、务实创新,成就了 今天的辉煌。 D.温家宝总理以即将在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蓝本,敬请大家在危机 时刻不失信心,共赴时坚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A.清朝初年,几代皇帝励精图治,终于光风霁月,出现了康雍乾盛世。 B.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光明磊落、求全 责备的。 C.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D.他反应敏捷,听风就是雨,教练在场外作个手势,他就能迅速组织球队转换阵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俄乌天然气纠纷事件暴露出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且供应途径过于单一,欧盟国 家开始认真反思能源安全这一重大问题 B.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如果人们还停留于坐而论道的 阶段,将饱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C.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 心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浙江省宁波市 2009 届高三年级十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禁.受/衣襟. 落.枕/烙.印 讥诮./翘.首 诠.释/得鱼忘筌. B.膘.肥/剽.悍 档.次/当.真 靓.妆/强劲. 辅弼./刚愎.自用 C.社稷./觊.觎 楔.子/携.带 恐吓./荷.重 矍铄./横槊.赋诗 D.攻讦./桀.骜 胼胝./栀.子 奢靡./羁縻. 蹒.跚/心宽体胖.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 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 四川省汶川八级特大地震过去了,一些地质学家经过现场勘查,再次对龙门山地 震带上岷江上游修建众多水电站置疑,同时也怀疑紫坪铺水坝是诱发大地震的导火 线。 C. 这是一块创新的热土,创业的福地,7000 年的悠久文明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宁波人 民,辉煌的历史文化,发祥了经世致用的东方哲学。坚韧不拔、务实创新,成就了 今天的辉煌。 D. 温家宝总理以即将在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蓝本,敬请大家在危机 时刻不失信心,共赴时坚。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 ) A.清朝初年,几代皇帝励精图治,终于光风霁月 ....,出现了康雍乾盛世。 B.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光明磊落、求全.. 责备..的。 C.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 ....,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D.他反应敏捷,听风就是雨 .....,教练在场外作个手势,他就能迅速组织球队转换阵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俄乌天然气纠纷事件暴露出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且供应途径过于单一,欧盟国 家开始认真反思能源安全这一重大问题。 B.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如果人们还停留于坐而论道的 阶段,将饱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C.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 心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 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 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 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6.根据提示写出下句,要求:与上句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从以下二题中任选一题作 答)(4分) (1)根据你所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空格内补写下句 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2)相传明代文学家解缙幼时在江边洗澡,将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适逢学使路过,见 此景吟道:千年老树作衣架。小解缙随口答道 (请根据彼时情境,写出解缙的应对之语) 7.去年秋季北京新版语文教材及扩展读物中,《许三观卖血记》、《秦腔》、《雪山飞狐等 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竞相“上岗”,《六国论》、《石钟山记》、《伶官传序》、《阿Q正 传》等传统篇目屡遭“解聘”……经典名篇被流行通俗作品大量替换。对这种现象,你 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述理由。(70字以内)(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 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 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 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冋的人, 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 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 分)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 ,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 对 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6.根据提示写出下句,要求:与上句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从以下二题中任选一题作 答) (4 分) (1)根据你所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空格内补写下句。 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2)相传明代文学家解缙幼时在江边洗澡,将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适逢学使路过,见 此景吟道:千年老树作衣架。小解缙随口答道: (请根据彼时情境,写出解缙的应对之语) 7. 去年秋季北京新版语文教材及扩展读物中, 《许三观卖血记》、《秦腔》、《雪山飞狐等 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竞相“上岗”, 《六国论》、《石钟山记》、《伶官传序》、《阿 Q 正 传》等传统篇目屡遭“解聘”……经典名篇被流行通俗作品大量替换。对这种现象,你 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述理由。(70 字以内)(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 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 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 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 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
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 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 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 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 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 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 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 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 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 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 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 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 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 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 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窝这样 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 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 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
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 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 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一 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 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 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 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 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 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 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 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 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 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 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 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离这样 一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 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 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 20 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
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 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 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 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毎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 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 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 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 8.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 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 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 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 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9.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 根据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 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 单一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 1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 差别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
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 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 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 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 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 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 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 8.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 ...的一项是 ( ) A 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 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 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 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 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9.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 根据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 内部 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 单一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 10.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是 ( )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 差别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 2 0 0 9 0 4 1 4
求的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 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 11.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所要表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二)阅读下向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听那立体的多愁 董桥 法国鸿儒罗兰巴尔特谈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说他不作兴在旅馆客房里写文章,原因 不关气氛,不关装潢,但嫌它格局铺设不得其体,并戏言云:“人家称我是结构主义者,信 口雌黄!”他惯常上午九点半钟到点钟在卧房伏案工作。书桌要木头做的;书桌边还要另 设一张桌子摆放文房杂物;打字机、索引架各得其所。巴尔特爱笔成痴,喜欢买各种笔,写 篇文章总爱新笔旧笔换来换去地写。他连鹅毛笔都用,可是绝对不用圆珠笔,说是这种笔 只配偶尔记记零星杂感,勾画不出惬意飞动的文思 写作原是家庭“手工业”,今昔中外“作坊环境”流露作家生平趣尚不说,纸笔之类的 生产工具作家大半都相当考究。明代屠隆官拜礼部主事,遭小人构陷,归隐之后家境虽然贫 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 墙下又葬了薜荔茘,经常洒些鱼腥水,日子久了,藤萝蔓生,月色下浑如水府,别饶佳趣。至 于斋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更是制作不俗,铺设得体,入目心神为之一爽,这 些“清规”",正是罗兰.巴尔特所说作家的写作“礼仪”,仿佛中世纪教会寺院抄写经书的人 要默坐一整天才可以动笔一样神圣;巴尔特甚至向往中国古人重视书道,临池专心如僧佀摒 除杂念的毅力。这样的流风,到了机械文明硬体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自然需要重新认识 另作安顿了。 我不断在认真改造自己去适应时代潮流。罗兰·巴尔特说。他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 天天花半个小时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他说他的写作过程通
求的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 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 11.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所要表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二)阅读下向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听那立体的多愁 董桥 法国鸿儒罗兰·巴尔特谈写作环境和书斋文具,说他不作兴在旅馆客房里写文章,原因 不关气氛,不关装潢,但嫌它格局铺设不得其体,并戏言云:“人家称我是结构主义者,信 口雌黄!”他惯常上午九点半钟到一点钟在卧房伏案工作。书桌要木头做的;书桌边还要另 设一张桌子摆放文房杂物;打字机、索引架各得其所。巴尔特爱笔成痴,喜欢买各种笔,写 一篇文章总爱新笔旧笔换来换去地写。他连鹅毛笔都用,可是绝对不用圆珠笔,说是这种笔 只配偶尔记记零星杂感,勾画不出惬意飞动的文思。 写作原是家庭“手工业”,今昔中外“作坊环境”流露作家生平趣尚不说,纸笔之类的 生产工具作家大半都相当考究。明代屠隆官拜礼部主事,遭小人构陷,归隐之后家境虽然贫 寒,居然念念不忘经营书斋情调,种兰养鳞之外,洗砚池边更沃以饭渖,引出绿褥似的青苔; 墙下又葬了薜荔,经常洒些鱼腥水,日子久了,藤萝蔓生,月色下浑如水府,别饶佳趣。至 于斋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更是制作不俗,铺设得体,入目心神为之一爽,这 些“清规”,正是罗兰.巴尔特所说作家的写作“礼仪”,仿佛中世纪教会寺院抄写经书的人 要默坐一整天才可以动笔一样神圣;巴尔特甚至向往中国古人重视书道,临池专心如僧侣摒 除杂念的毅力。这样的流风,到了机械文明硬体发展撩人魂魄的今天,自然需要重新认识, 另作安顿了。 “我不断在认真改造自己去适应时代潮流。”罗兰·巴尔特说。他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 天天花半个小时练习打字,希望“打”出更有“打字机风味的文稿”。他说他的写作过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