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 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 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 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 极端仇视西方。日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 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 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 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 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 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 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 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 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 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 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 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 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 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 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浙江省学军中学 2008 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 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 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 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 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 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 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 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 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 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 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 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 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 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 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 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 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 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 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 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己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 甚 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古诗文阅读(39分) (一)古文阅读(1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 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 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練,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 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是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 贵经验的中华文化。 B. 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 C. 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D. 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B.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 我们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 D. 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 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遭到的猛 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 度。 B. 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我们不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 D. 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 甚 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二、古诗文阅读(39 分) (一)古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 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 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 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
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 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仨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 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 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 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 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 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 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①玄: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②典司:主管,主管部门。③客星:外来 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3分)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④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 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 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 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 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 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 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 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 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 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 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 使……屈于之下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3 分) ①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④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 于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 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 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二)古诗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8-9题。 长相思李煜 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8.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晩,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 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5分) 答: 9.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3分) 答 (三)论语阅读(6分) 阅读下面几章文字,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 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 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 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 分)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 分)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 分) (二)古诗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 8—9 题。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8.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 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5 分) 答: 9.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3 分) 答: (三)论语阅读(6 分) 阅读下面几章文字,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 分) 11. 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 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 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 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 50 字)(4 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 (荀子《劝学》)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欲寄彩笺兼尺素, (晏殊《蝶恋花》) (3)颜渊问仁。子曰: 为仁。一日 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河流的秘密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 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 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 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 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 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 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 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 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 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 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 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 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 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夭的流水
(四)名句默写 (6 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 分) (1)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 舍, 。 (荀子《劝学》)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 (3)颜渊问仁。子曰: 为仁。一日 ,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 .....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河流的秘密 苏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 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 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 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 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 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 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 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 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 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 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 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 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 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