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五校协作体8月份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 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 的墨海——一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 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 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 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 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 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 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 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 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 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 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 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 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 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 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 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 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 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 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 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 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 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 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 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 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 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项是(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 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 美
2011—2012 学年度上学期五校协作体 8 月份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 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 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 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 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 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 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 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 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 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 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 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 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 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 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 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 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 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 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 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 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 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 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 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 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 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 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 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 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 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 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 心设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 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 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 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髙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 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 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儡,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 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 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 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 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 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 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 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于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 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 寇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 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 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盈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次见丛荆,堪为笞棰 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 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 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 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 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 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构,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 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 心设计。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 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 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 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 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 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 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 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 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 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 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 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 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于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 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 寇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 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 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盈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次见丛荆,堪为笞棰, 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 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 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 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 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 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构,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
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 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 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列传三十九酷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按部 按:巡查 B.道次见丛 荆 次:驻扎 C.瓛败走,为荣所执 执:抓捕 D.怨隙日 构:形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荣严酷的一组是 ①奸盗屏迹,境内肃然。 ②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 仇,不敢休息。 ③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 ④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 ⑤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⑥遂收付狱,禁绝其粮。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荣性格刚严,武艺髙强,为官以严厉著称,管辖地区盗贼绝迹,百姓相安 无事,隋文帝对其颇为赏识,常常慰劳勉励 B.在攻打陈的战役中,燕荣率领精锐甲兵五千人追踪吴郡国主萧瓛,萧瓛败逃, 被燕荣所擒获。突厥侵犯边境,燕荣为行军总管,屯兵幽州,后来由于为母亲服 丧而离职。 C.某次燕荣鞭打一人,那人辩解说自己没有犯罪,于是燕荣答应他如果他下次 再犯错,就宽恕他不施以惩罚,后来他再次犯错,别人虽然替他求情,但那人仍 然遭到鞭打。 D.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时,害怕被燕荣所侮辱,所以坚决推辞。隋文帝下 诏书想要庇护元弘嗣,因而招致燕荣的怨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3分) (2)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3分) (3)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5分) 9.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 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 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 列传三十九 酷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部 按:巡查 B.道次见丛 荆 次:驻扎 C.瓛败走,为荣所执 执:抓捕 D.怨隙日 构 构:形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荣严酷的一组是( ) ①奸盗屏迹,境内肃然。 ②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 仇,不敢休息。 ③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 ④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 ⑤荣每巡省管内,贪暴放纵日甚。 ⑥遂收付狱,禁绝其粮。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荣性格刚严,武艺高强,为官以严厉著称,管辖地区盗贼绝迹,百姓相安 无事,隋文帝对其颇为赏识,常常慰劳勉励。 B.在攻打陈的战役中,燕荣率领精锐甲兵五千人追踪吴郡国主萧瓛,萧瓛败逃, 被燕荣所擒获。突厥侵犯边境,燕荣为行军总管,屯兵幽州,后来由于为母亲服 丧而离职。 C.某次燕荣鞭打一人,那人辩解说自己没有犯罪,于是燕荣答应他如果他下次 再犯错,就宽恕他不施以惩罚,后来他再次犯错,别人虽然替他求情,但那人仍 然遭到鞭打。 D.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时,害怕被燕荣所侮辱,所以坚决推辞。隋文帝下 诏书想要庇护元弘嗣,因而招致燕荣的怨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3 分) (2)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3 分) (3)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8.“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5 分) 9.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壁 。(李白《蜀道难》)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 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 高》) (3)妇姑荷箪食,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乙必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中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分析题安勇 ww.ks5u.com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 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 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 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 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 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 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 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 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 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 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 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 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 任后,抢东西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壁。 , 。(李白《蜀道难》)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 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 高》) (3)妇姑荷箪食, 。 , 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乙 必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中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分析题 安勇 www.ks5u.com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 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 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 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 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 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 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 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 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 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 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 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 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 任后,抢东西
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 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 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 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 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 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 “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 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 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 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 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 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 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 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 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 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 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 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 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 具体加以分析。(6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 分)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 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 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 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 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 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 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 “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 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 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 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 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 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 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 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 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 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 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 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 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 具体加以分析。(6 分)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 分)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 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