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 自然来到了”。 孔子说:“难道仁德距离我们很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会来。”我认为,孔子说得很对,有些 人觉得要做到一个具有仁德、修养的人,是很难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贪图利益,为 大家服务才对。 我曾经在《读者》这本书上看到,一个男孩和刚结婚的妻子和别人一起出去度假。他们坐着小船在 个湖上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打翻了,这里面只有那个男子会游泳。他不顾危险,把所有人都救 上了岸,可是他的妻子却被湖水冲远,最后淹死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也是一位有仁德的 人。他不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救离自己最远的妻子,而是去救别人,自己的妻子却死了。这正如我所说 的那样,只有一心想着他人的利益而做事,才会得到别人的称赞。 我们要好好的记住孔子说的话,只要我们想做到有仁德的人,就要从小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是一个有 仁德的人。 【原文】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一日:一旦。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 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 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 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克己复礼”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 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子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业的德育要求 这种要求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的,或者说是较为抽象而形而上的,而下面颜回“请问其目”所得到 的回答,则是偏于实践方面的,或者说是较为具体而形而下的,这就是视、听、言、动,均须合礼 那岂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约束得死死的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看你对“礼”作何理解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可见,“札” 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英国人波林布勒克说得好:“欲望与感情是人性的发条,理性是统驭、调节它们的制动机。” 调节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适ε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礼”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夺之情”,结果成为《牡丹 亭》中那言必称“子曰”的陈最良(陈腐最良?)式的人物一一冬烘先生一个! 这当然不是圣人的 初衷了! 【原文】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孔子说:“有志之士、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以致损害了仁,只会献出自己的生 命来完成大义。” 【解读】本章谈“成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 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
21 【译文】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 自然来到了”。 孔子说:“难道仁德距离我们很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会来。”我认为,孔子说得很对,有些 人觉得要做到一个具有仁德、修养的人,是很难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贪图利益,为 大家服务才对。 我曾经在《读者》这本书上看到,一个男孩和刚结婚的妻子和别人一起出去度假。他们坐着小船在一 个湖上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打翻了,这里面只有那个男子会游泳。他不顾危险,把所有人都救 上了岸,可是他的妻子却被湖水冲远,最后淹死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也是一位有仁德的 人。他不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救离自己最远的妻子,而是去救别人,自己的妻子却死了。这正如我所说 的那样,只有一心想着他人的利益而做事,才会得到别人的称赞。 我们要好好的记住孔子说的话,只要我们想做到有仁德的人,就要从小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是一个有 仁德的人。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一日:一旦。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 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 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 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 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 “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克己复礼”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 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 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 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子 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业的德育要 求。 这种要求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的,或者说是较为抽象而形而 上的,而下面颜回“请问其目”所得到 的回答,则是偏于实践方 面的,或者说是较为具体而形而下的,这就是视、听、言、动,均 须合礼。 那岂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约束得死死的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看你对“礼”作何理解。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 可见,“札” 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英国人波林布勒克说得好:“欲望与感情是人性的发条,理性 是统驭、调节它们的制动机。” 调节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适。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礼”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夺之情”,结果成为《牡丹 亭》中那言必称“子曰” 的陈最良(陈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个! 这当然不是圣人的 初衷了!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孔子说:“有志之士、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以致损害了仁,只会献出自己的生 命来完成大义。” 【解读】本章谈“成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 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
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第四,既不杀 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 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王子比干,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 “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 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①焉,敏则有功②,惠则足以使人③ 【注释】①任:任用。②有功:有成就,能取得成功。③足以:“足以之”的省略。意即能够凭借它 之,指代“惠”。使人:役使人,使唤人 【翻译】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 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 实讲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就能取得成功,慈祥施恩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解读】本章谈“仁与五德”。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孔子答曰:“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颜回问细则,孔子答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子张问细则,孔子答曰:“恭、宽、信、 敏、惠”。前者修己、正己、克己,为内圣之功;后者行仁于天下,为外王之力。内修圣功,外行王道, 内圣外王为儒学全部内容。颜回性格内向,淡泊名利,孔子以内圣教之诲之;子张性格外向张扬急于事功, 以行天下之事训之导之。对颜回告之“仁者安仁”之内功,对子张告之“智者利仁”之外力。前者为本体, 后者为用体,皆是因材施教。至于“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均 是外王之结果 恭、宽、惠三者是对人而言,守信、勤敏是对己而言。对人恭敬,人恒敬之,不见侮于人。对人宽容, 厚德载物,器量宏大,则得众人拥戴。“有善勿专”,分惠于人,则有人乐意听你调遣差使。自己恪守信誉, 则有人信任你,依靠你。“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勤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奋则多建事功。行此五 者,力行天下。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 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读解】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 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 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对禽兽草木等 “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 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 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 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 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 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
22 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第四,既不杀 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 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王子比干,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 “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 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①焉,敏则有功②,惠则足以使人③。” 【注释】①任:任用。 ②有功:有成就,能取得成功。 ③足以:“足以之”的省略。意即能够凭借它。 之,指代“惠”。使人:役使人,使唤人。 【翻译】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 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 实讲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就能取得成功,慈祥施恩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解读】本章谈“仁与五德”。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孔子答曰:“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颜回问细则,孔子答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子张问细则,孔子答曰:“恭、宽、信、 敏、惠”。前者修己、正己、克己,为内圣之功;后者行仁于天下,为外王之力。内修圣功,外行王道, 内圣外王为儒学全部内容。颜回性格内向,淡泊名利,孔子以内圣教之诲之;子张性格外向张扬急于事功, 以行天下之事训之导之。对颜回告之“仁者安仁”之内功,对子张告之“智者利仁”之外力。前者为本体, 后者为用体,皆是因材施教。至于“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均 是外王之结果。 恭、宽、惠三者是对人而言,守信、勤敏是对己而言。对人恭敬,人恒敬之,不见侮于人。对人宽容, 厚德载物,器量宏大,则得众人拥戴。“有善勿专”,分惠于人,则有人乐意听你调遣差使。自己恪守信誉, 则有人信任你,依靠你。“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勤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奋则多建事功。行此五 者,力行天下。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 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读解】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 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 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禽兽草木等 “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 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 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 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 不是 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 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
(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 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 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原文】孟子日:“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所谓的仁爱,只有人才拥有。合起来说,就是人生的道路。” 孟子说:“‘仁’的对象就是人。‘仁’和‘人’合起来说,就是做人的道理。” 【说明】这就是尽心知命了,因为只有人才懂得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有人的社会。而人,只有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才算是走上人生正确的道路。畜牲禽兽之所以建立不起它们的社会, 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建立相互之间亲爱的关系。所以,人如果不懂得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 不能称其为人!而且永远也走不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孟子解释仁与道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仁”,一旦和贯彻执行的主体“人”结合起来,就 是“道”的实行,或者叫“替天行道”。 仁义礼智 【原文】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是可以长久地处于(仁德地)约束之下,(如果在仁德的约束之下) 是不可能长久地感到快乐的。有仁德的人安守在仁德的范围里,通晓仁德的人(的言行)是有利于仁德的。” 【分析】有人把“约”解释为节约,是不符合这里的意思的。仁德,虽然可以牵强附会的加进去节约的内 容,但是,节约,和仁德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做,是“仁德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实在是太 离谱了。在这里,通篇是以“仁德”为主要议题的,与其它无关。在本篇的后面,有一章是“子曰:‘以 约失之者,鲜矣。”,这一章的“约”字,就是约束的意思。“约”字,本义是“制约、约束”的意思,加 上什么字就变成什么意思,所以,节约、简约、合约、约定、约会等意思各不相同。在本章里,在“约 字前面加上“节”字就是对文意的肆意篡改。古文用字简练,主要的意思是明白的,因此,在文章中往往 不再重复。既然,“约”是“制约、约束”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译,不就明摆着吗?他不能受什么的 制约、约束呢?说的是不仁德的人,当然应该是不能受仁德的制约、约東了。既然不愿意受仁德的制约、 约束,如果用仁德来制约、约束他,一会儿也不会快乐,更不用说长久了。后面就不用深入说了 有一点需要再提一下,孔子说的仁德是和礼仪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礼仪就说不上仁德。孔子说的礼仪 就是上等人的排场和享受,这些都是劳动者必须为他们创造的,为此,劳动者在过着非常贫穷劳累的生活。 这是不平等的。只要是正常的人,能够接受吗?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 安乐。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 如果用于管理时,可如下:没有自己长久的目标的销售经理,不能长久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不能心甘 情愿地在外面奔波,也快乐不起来,他们把销售当作一种负担。有目标的销售经理能安于自己的目标,认 定了就想办法实现。聪明一点的人,会调动一切外部的要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俗话说有目标的人会想 方法,而没有目标的人就会找借口。作为销售经理自己首先要有目标,而不要指望下属有目标,成功者只 是少数。要给有目标的下属提供机会,而想法来改善没有目标的下属。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很高兴象水一样,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很高兴象山一样。有智慧的人是活动 着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详静谧的。有智慧的人是高兴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能寿比南山的
23 (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 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 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 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原文】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所谓的仁爱,只有人才拥有。合起来说,就是人生的道路。” 孟子说:“‘仁’的对象就是人。‘仁’和‘人’合起来说,就是做人的道理。” 【说明】这就是尽心知命了,因为只有人才懂得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有人的社会。而人,只有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才算是走上人生正确的道路。畜牲禽兽之所以建立不起它们的社会, 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建立相互之间亲爱的关系。所以,人如果不懂得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 不能称其为人!而且永远也走不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孟子解释仁与道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仁”,一旦和贯彻执行的主体“人”结合起来,就 是“道”的实行,或者叫“替天行道”。 仁 义 礼 智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是可以长久地处于(仁德地)约束之下,(如果在仁德的约束之下) 是不可能长久地感到快乐的。有仁德的人安守在仁德的范围里,通晓仁德的人(的言行)是有利于仁德的。” 【分析】有人把“约”解释为节约,是不符合这里的意思的。仁德,虽然可以牵强附会的加进去节约的内 容,但是,节约,和仁德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做,是“仁德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实在是太 离谱了。在这里,通篇是以“仁德”为主要议题的,与其它无关。在本篇的后面,有一章是“子曰:‘以 约失之者,鲜矣。’”,这一章的“约”字,就是约束的意思。“约”字,本义是“制约、约束”的意思,加 上什么字就变成什么意思,所以,节约、简约、合约、约定、约会等意思各不相同。在本章里,在“约” 字前面加上“节”字就是对文意的肆意篡改。古文用字简练,主要的意思是明白的,因此,在文章中往往 不再重复。既然,“约”是“制约、约束”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怎样译,不就明摆着吗?他不能受什么的 制约、约束呢?说的是不仁德的人,当然应该是不能受仁德的制约、约束了。既然不愿意受仁德的制约、 约束,如果用仁德来制约、约束他,一会儿也不会快乐,更不用说长久了。后面就不用深入说了。 有一点需要再提一下,孔子说的仁德是和礼仪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礼仪就说不上仁德。孔子说的礼仪 就是上等人的排场和享受,这些都是劳动者必须为他们创造的,为此,劳动者在过着非常贫穷劳累的生活。 这是不平等的。只要是正常的人,能够接受吗?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 安乐。仁者安于仁,明智者利用仁。 如果用于管理时,可如下: 没有自己长久的目标的销售经理,不能长久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不能心甘 情愿地在外面奔波,也快乐不起来,他们把销售当作一种负担。有目标的销售经理能安于自己的目标,认 定了就想办法实现。聪明一点的人,会调动一切外部的要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俗话说有目标的人会想 方法,而没有目标的人就会找借口。作为销售经理自己首先要有目标,而不要指望下属有目标,成功者只 是少数。要给有目标的下属提供机会,而想法来改善没有目标的下属。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很高兴象水一样,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很高兴象山一样。有智慧的人是活动 着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安详静谧的。有智慧的人是高兴快乐的,与人相互亲爱的人是能寿比南山的
【说明】水是地球上人类乃至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积上,70%是水,人的身体70% 也是水。地球上的水,天下之水,乃万物所有,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活动,都离不开水。中国古代作为农业 社会,其农事耕作,植物栽培,都离不开水。一开始,人们只有依靠上天降下泽雨来维持生活,来浇灌农 稍后便懂得了依靠湖泊、泉溪、河流之水来灌溉农田。再以后,人们利用凹地积水的启示,找到相应 的地形,用来畜存水源,并修筑了堤坝、沟壑来通水利,水资源也就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命脉。 人类产生和制造出的污物,大部分被排入水中而流到最低处,这个低处,往往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也是 人们所憎恶的地方。然而若是没有水的排污能力,人类这几十万年所生产和制造出的垃圾有多少大海都会 被填满。而水却能够净化污物并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利的原素,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它没有埋 怨人类的自私,也没有要求人类的回报,也没有与人类争什么,也没有对人类求全责备,它就这样依着自 己的本性往复循环地作用着。所以,上层的统治者要有智慧,要擅长象水一样,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 们的思想 仁者乐山,山是比喻为国家政权的;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是嵩岳崇拜,而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 古公太王、季历时代。周人把自己所崇拜的处于中土的嵩山称作崇、岳、天室或太室,也单称为“天”, 认为天神都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之中。王晖在《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 上就是嵩岳崇拜。……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古公太王、季历和文王时代,在那时周人尊祀的是岐 山。……从战国以来,其他山岳的崇高地位已下降(包括嵩山),山岳一一天神崇拜的对象只剩下东方的 泰山和西方的昆仑山,然而高山作为天神所聚之处的观念并未发生变化。”鲁国作为姬姓后代,还保留着 周初的山岳崇拜。孔子所继承的就是周朝的这个山岳崇拜,山岳是安详静谧的,仁者之所以乐山,一是天 神崇拜,二是追求山岳的这种安详静谧。所以山岳也就成了“仁”者的代表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象水一样到处流动,所以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如果思想意识不活动, 就好象死水一潭,也就谈不上有智慧了。而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宁静而有涵养,不易冲动发怒,所以寿命 就要长一些。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 工作者,应该既乐水,又乐山:既要追求知识,增长知识,活跃思维,探索真理;又要仁义诚信,仁民爱 物,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万籁俱静之时,青灯黄卷,或伏案读书,或挥洒文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眼底飞来万 千世界,心中浮起古今红尘。就是不知不觉睡着了,也许还在梦走边关。至若春和景明,草履布伞,或跋 山涉水,风餐露宿,或山穷水尽,柳岸花明。渤海之滨的秦皇岛,东海之滨的普陀山,南海之滨的九龙半 岛,大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西南的布达拉宫…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此时 此刻,顿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感慨 因为不是知者,因为不是仁者,我们才有所追求,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力争做一名且读且行、 乃知乃仁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生似流水,呼啸而来:逝如亘山,沉默而去。山水相倚,动静互生,以 生命在山山水水之间谱就一曲欢乐的旋律 【原文】子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 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 完成它。这才是个君子啊! 【评析】孔子道德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做人的根本到底是什么?有时是仁,现在是义,如果仁与义 是一回事,干吗使用两个字?礼不论是用来行仁,还是用来行义,都是一种形式、一种等级制度。克己复 礼为仁,克己复礼行义,复礼是目的,行仁、行义都是为了复礼。如何才能成仁、成义?言语谦虚、信守 忠诚就可以了。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也就是说,只要把复礼作为人生理想,谦虚谨慎、忠诚守信、修仁行 义,就是君子了。这样的君子不过是维护礼制的奴才而已
24 【说明】水是地球上人类乃至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地球表面积上,70%是水,人的身体 70% 也是水。地球上的水,天下之水,乃万物所有,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活动,都离不开水。中国古代作为农业 社会,其农事耕作,植物栽培,都离不开水。一开始,人们只有依靠上天降下泽雨来维持生活,来浇灌农 田。稍后便懂得了依靠湖泊、泉溪、河流之水来灌溉农田。再以后,人们利用凹地积水的启示,找到相应 的地形,用来畜存水源,并修筑了堤坝、沟壑来通水利,水资源也就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命脉。 人类产生和制造出的污物,大部分被排入水中而流到最低处,这个低处,往往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也是 人们所憎恶的地方。然而若是没有水的排污能力,人类这几十万年所生产和制造出的垃圾有多少大海都会 被填满。而水却能够净化污物并能将其转化为对人类有利的原素,维持着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它没有埋 怨人类的自私,也没有要求人类的回报,也没有与人类争什么,也没有对人类求全责备,它就这样依着自 己的本性往复循环地作用着。所以,上层的统治者要有智慧,要擅长象水一样,才能吸取和净化和转化人 们的思想。 仁者乐山,山是比喻为国家政权的;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是嵩岳崇拜,而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 古公太王、季历时代。周人把自己所崇拜的处于中土的嵩山称作崇、岳、天室或太室,也单称为“天”, 认为天神都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之中。王晖在《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 上就是嵩岳崇拜。……周人的山岳崇拜可追溯到古公太王、季历和文王时代,在那时周人尊祀的是岐 山。……从战国以来,其他山岳的崇高地位已下降(包括嵩山),山岳——天神崇拜的对象只剩下东方的 泰山和西方的昆仑山,然而高山作为天神所聚之处的观念并未发生变化。”鲁国作为姬姓后代,还保留着 周初的山岳崇拜。孔子所继承的就是周朝的这个山岳崇拜,山岳是安详静谧的,仁者之所以乐山,一是天 神崇拜,二是追求山岳的这种安详静谧。所以山岳也就成了“仁”者的代表。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象水一样到处流动,所以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如果思想意识不活动, 就好象死水一潭,也就谈不上有智慧了。而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宁静而有涵养,不易冲动发怒,所以寿命 就要长一些。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 工作者,应该既乐水,又乐山;既要追求知识,增长知识,活跃思维,探索真理;又要仁义诚信,仁民爱 物,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万籁俱静之时,青灯黄卷,或伏案读书,或挥洒文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眼底飞来万 千世界,心中浮起古今红尘。就是不知不觉睡着了,也许还在梦走边关。至若春和景明,草履布伞,或跋 山涉水,风餐露宿,或山穷水尽,柳岸花明。渤海之滨的秦皇岛,东海之滨的普陀山,南海之滨的九龙半 岛,大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西南的布达拉宫……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此时 此刻,顿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感慨。 因为不是知者,因为不是仁者,我们才有所追求,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力争做一名且读且行、 乃知乃仁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生似流水,呼啸而来;逝如亘山,沉默而去。山水相倚,动静互生,以 生命在山山水水之间谱就一曲欢乐的旋律。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 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 完成它。这才是个君子啊!” 【评析】孔子道德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做人的根本到底是什么?有时是仁,现在是义,如果仁与义 是一回事,干吗使用两个字?礼不论是用来行仁,还是用来行义,都是一种形式、一种等级制度。克己复 礼为仁,克己复礼行义,复礼是目的,行仁、行义都是为了复礼。如何才能成仁、成义?言语谦虚、信守 忠诚就可以了。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也就是说,只要把复礼作为人生理想,谦虚谨慎、忠诚守信、修仁行 义,就是君子了。这样的君子不过是维护礼制的奴才而已
【原文】子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渲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淮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 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 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靠聪明取得的东西,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 能用仁德保持它,假如不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也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 保持他,能用严肃态度治理百姓,如果不用礼仪约束百姓,那也算不完善。 【评析】按照孔子的推理方式,学作一个推理。靠聪明才智取得财富的人,虽然没有用仁德去保持自己的 财富,却仍然能够长时间地富裕下去:富人多数都是这样的人。靠聪明才智取得权位的人,大多不需要也 得不到百姓的尊敬,却仍然长时间留在权位上:官员们大多是这样的人。靠聪明才智取得权位的人,大多 都没有什么仁德,但他们都懂得用礼约束百姓的道理,恨不得将百姓都用礼捆绑起来,结果当然是不善 孔子这句话无非是想说,统治者只要聪明、仁德、勤政、严谨并用礼约束百姓,社会就回变善。孔子对权 力的本质、对统治者的人性缺乏准确的认识,总是对统治者提一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道德要求,搞了 2000多年,结果是竹篮打水 【原文】子路日:“君子尚勇①乎?”子日:“君子义以为上②。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 为盗。 【注释】①尚勇:尚同“上”,以勇敢为上,也就是崇尚勇敢。②义以为上:崇尚义 【译文】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 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读解】孔子尚德尚义而不尚勇,主张用礼义来规薄范约束勇敢。当然,这并不是说勇敢这种品质不好, 而是说如果不加以规范约束勇敢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他在“六言六蔽”里所说的,“好勇 不好学,其蔽也乱。”以及在《泰伯》篇里所说的“勇而无礼则乱。” 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小人来说,无勇倒还没有什么,一旦有勇,那便真会成为害群之马:肆 无忌惮,无恶不作,闹得社会不得安宁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用道德规范或者说礼义来约束自己,特别是在那些容易引起“一时之忿”的场 合下,多想想后果,以义为上,以免闯下祸乱,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危害 【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 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 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 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原文】孟子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①;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释】①“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yue,后二“乐”,读le
25 【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 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 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靠聪明取得的东西,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 能用仁德保持它,假如不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也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 保持他,能用严肃态度治理百姓,如果不用礼仪约束百姓,那也算不完善。” 【评析】按照孔子的推理方式,学作一个推理。靠聪明才智取得财富的人,虽然没有用仁德去保持自己的 财富,却仍然能够长时间地富裕下去;富人多数都是这样的人。靠聪明才智取得权位的人,大多不需要也 得不到百姓的尊敬,却仍然长时间留在权位上;官员们大多是这样的人。靠聪明才智取得权位的人,大多 都没有什么仁德,但他们都懂得用礼约束百姓的道理,恨不得将百姓都用礼捆绑起来,结果当然是不善。 孔子这句话无非是想说,统治者只要聪明、仁德、勤政、严谨并用礼约束百姓,社会就回变善。孔子对权 力的本质、对统治者的人性缺乏准确的认识,总是对统治者提一些不切实际、不合人性的道德要求,搞了 2000 多年,结果是竹篮打水。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①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②。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 为盗。” 【注释】 ①尚勇:尚同“上”,以勇敢为上,也就是崇尚勇敢。②义以为上:崇尚义。 【译文】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 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读解】孔子尚德尚义而不尚勇,主张用礼义来规薄范约束勇敢。当然,这并不是说勇敢这种品质不好, 而是说如果不加以规范约束勇敢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他在“六言六蔽”里所说的,“好勇 不好学,其蔽也乱。”以及在《泰伯》篇里所说的“勇而无礼则乱。” 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小人来说,无勇倒还没有什么,一旦有勇,那便真会成为害群之马;肆 无忌惮,无恶不作,闹得社会不得安宁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用道德规范或者说礼义来约束自己,特别是在那些容易引起“一时之忿”的场 合下,多想想后果,以义为上,以免闯下祸乱,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危害。 【原文】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 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 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 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原文】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①;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注释】①“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 yuè,后二“乐”,读 l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