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革什么命?今日改什么革?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面前,劝说世人承认其“现实合理 性”“不可避免的规律性”,是人话吗?自盘古开天地,轻清与重浊就判然分出高下,仁义与厚黑、真善美 与假恶丑的对立充满全部历史,是乡愿学说抹不去的事实。由于世多似是而非,才需要重温圣人之训以正 本清源,明辨是非。】 【原文】子日:“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2) 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1)疾:毛病。(②)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严。(3)忿戾:忿怒乖戾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们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恐怕连这样的毛病都没有了。古人狂妄还不过是 放肆一点而已,现在的人狂妄便放荡不羁了;古人矜持还能方正威严,现在的人矜持便忿恕乖戾了;古 人愚笨还表现出直率,现在的人愚笨却也知道欺诈,如此罢了。” 【读解】 现在的人连这样的毛病都没有了,不是真的没有了毛病,而是说没有了这样隐含着一定优点的毛病 而彻头彻尾是毛病了,是变本加厉而不可救药的毛病 试看,古代的人狂是狂,但还狂得有一定限度,不过是说话做事放肆一点罢了,而现代的狂人却狂 得来放荡不羁。比如敢把公款拿来豪赌挥霍,光大化日之下持枪抢劫,完全是一种精神病态了。古代的 人矜持还有一点矜持的原则,知道自己把握住自己,而现代的人矜持却忿怒乖戾,含血喷天,行为乖张, 自视高得来“舍我其谁”,达到不可一世的程度了。古代的人愚笨就一定直率,不知含蓄委婉,现代的 人就连最愚笨的也知道弄虚作假,必存奸诈。不信,你就是到市场上去买一点最廉价的东西,比如说食 盐,不也有工业盐在等着你,欺诈你吗 孔子的观点是今不如古,就连同样是缺点,是毛病,也是今人更比古人坏。我们倒不一定同意他的 观点,但把他所比较的古今人物毛病加以研究,却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反过来修养自身,减少缺点。 良知 【原文】子日:“性1相近也,习2相远3也。 【注释】1.性:这里用为人之本性、个性性格之意。 2.习: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3.远:这里用为远离、避开之意。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但经过调节以后就是相互远离的。” 性,指的是人的天赋姿质,天性,是人的共同本性。相近,指既不是完全相同,又不完全相异。习,指的 是习俗,也就是人性的社会化方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但由于环境不同,使人与 人之间的习性发生了重大差异。先天之性,人类是很相近的。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 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说明】本节是孔子回答阳货的话。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来回答呢?这就是孔子对阳货的婉言推辞,意思是 说,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相近的,但我们之间的本性经过调节以后就互相远离了,不同了。你的 本性是喜爱当官从政做事,我的本性是喜爱于读书教学;你的本性是喜爱捞取金钱财富,是喜爱热衷名誉 地位,是喜爱剥削掠夺,是喜爱窃位篡权,是喜爱腐化堕落,而我的本性经过调节,都不喜爱这些,“道 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不能为你做事 人都有本性,都有差不多的本性,即是需要,即是生存欲望,但经过调节,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习 惯习俗呢?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风俗习惯不是孔子与阳货之间的距离,因为孔子与阳货同在鲁国,所处的 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是一样的。孔子收集《诗》,编纂《诗经》,以《诗经》为课本,不会不知道当时各地
16 过去革什么命?今日改什么革?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面前,劝说世人承认其“现实合理 性”“不可避免的规律性”,是人话吗?自盘古开天地,轻清与重浊就判然分出高下,仁义与厚黑、真善美 与假恶丑的对立充满全部历史,是乡愿学说抹不去的事实。由于世多似是而非,才需要重温圣人之训以正 本清源,明辨是非。】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 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2), 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今之愚 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疾:毛病。(2)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严。(3) 忿戾:忿怒乖戾。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们有三种毛病,现在的人恐怕连这样的 毛病都没有了。古人狂妄还不过是 放肆一点而已,现在的人狂妄 便放荡不羁了;古人矜持还能方正威严,现在的人矜持便忿恕乖 戾了;古 人愚笨还表现出直率,现在的人愚笨却也知道欺诈,如 此罢了。” 【读解】 现在的人连这样的毛病都没有了,不是真的没有了毛病,而 是说没有了这样隐含着一定优点的毛病, 而彻头彻尾是毛病了,是 变本加厉而不可救药的毛病。 试看,古代的人狂是狂,但还狂得有一定限度,不过是说话做事放肆一点罢了,而现代的狂人却狂 得来放荡不羁。比如 敢把公款拿来豪赌挥霍,光大化日之下持枪抢劫,完全是一种精 神病态了。古代的 人矜持还有一点矜持的原则,知道自己把握住 自己,而现代的人矜持却忿怒乖戾,含血喷天,行为乖张, 自视 高得来“舍我其谁”,达到不可一世的程度了。古代的人愚笨就一 定直率,不知含蓄委婉,现代的 人就连最愚笨的也知道弄虚作假, 必存奸诈。不信,你就是到市场上去买一点最廉价的东西,比如 说食 盐,不也有工业盐在等着你,欺诈你吗? 孔子的观点是今不如古,就连同样是缺点,是毛病,也是今 人更比古人坏。我们倒不一定同意他的 观点,但把他所比较的古 今人物毛病加以研究,却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反过来修养自身, 减少缺点。 良 知 【原文】子曰:“性 1 相近也,习 2 相远 3 也。” 【注释】1.性:这里用为人之本性、个性性格之意。 2.习: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3.远:这里用为远离、避开之意。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但经过调节以后就是相互远离的。” 性,指的是人的天赋姿质,天性,是人的共同本性。相近,指既不是完全相同,又不完全相异。习,指的 是习俗,也就是人性的社会化方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但由于环境不同,使人与 人之间的习性发生了重大差异。先天之性,人类是很相近的。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 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说明】本节是孔子回答阳货的话。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来回答呢?这就是孔子对阳货的婉言推辞,意思是 说,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相近的,但我们之间的本性经过调节以后就互相远离了,不同了。你的 本性是喜爱当官从政做事,我的本性是喜爱于读书教学;你的本性是喜爱捞取金钱财富,是喜爱热衷名誉 地位,是喜爱剥削掠夺,是喜爱窃位篡权,是喜爱腐化堕落,而我的本性经过调节,都不喜爱这些,“道 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不能为你做事。 人都有本性,都有差不多的本性,即是需要,即是生存欲望,但经过调节,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习 惯习俗呢?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风俗习惯不是孔子与阳货之间的距离,因为孔子与阳货同在鲁国,所处的 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是一样的。孔子收集《诗》,编纂《诗经》,以《诗经》为课本,不会不知道当时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而当时在华夏中原地区的民族风俗相差不大,不会相差太远,故孔子所指, 不是风俗习惯,而是指本性的调节。如果不对本性进行调节,那么本性是不会有差别的,是相近的,不会 远离的。只有调节了,人的本性才会产生差别,互助远离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 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说明】为什么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完善的 政治措施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兄长对弟妹的爱也是不 求回报的爱,所以儿女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爱,并回报以爱。而霸者之道的爱民,是要求有回报的爱 所以人民对这种爱就会有保留。正因为人人皆有良能、良知,人民的心里会识别什么样的爱才对他们重要, 什么样的政治才对他们有利。所以,霸者之道的爱终不如王者之道的爱。霸者之道的行为方式终不如王者 之道的行为方式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 于东西也。 善与不善的分别,正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相似。虢向东流, 『译文」告子说:“人性如同急流的水,在东边打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打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 原文」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 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难道也不一定向上或向下流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 水的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溅起来,可以高过额头;阻遏水 势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的可以使他做坏事,其本性的 变化也如同这样。”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说,便举出两个比喻,用杞柳作成桮桊,没有固定的本质,说明人性也和杞柳 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先天的品质;又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说明人性如水,在 于后天的引导,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制作桮桊只能顺从杞柳的本性,而不能戕害杞 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看作是对本性的强制。同样,水确实无分东西,然 能不分高下吗?人之性善就象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为不善则象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 果,并非出自本性。孟子的这段论述十分精彩,说明他此时己相信性善,并从性善的立场对告子的无善无 恶论提出反驳。 告子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后天造成的影响,“非性也”。由于告子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泯灭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且抹杀了不同事物质性。他将人性比做白纸、白雪等事物,只是随着外界环境的习染 而变化颜色。为此,孟子曾反驳说:“然而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否定人与禽兽质 的区别性,因而犯了无类逻辑错误。同时告子也同其他儒者一样没能阐述后天对人影响的内在根据。但单 单针对人的自然属性告子认为是无善无恶的。这个观点是较为正确的
17 区、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而当时在华夏中原地区的民族风俗相差不大,不会相差太远,故孔子所指, 不是风俗习惯,而是指本性的调节。如果不对本性进行调节,那么本性是不会有差别的,是相近的,不会 远离的。只有调节了,人的本性才会产生差别,互助远离。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 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说明】为什么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完善的 政治措施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兄长对弟妹的爱也是不 求回报的爱,所以儿女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爱,并回报以爱。而霸者之道的爱民,是要求有回报的爱, 所以人民对这种爱就会有保留。正因为人人皆有良能、良知,人民的心里会识别什么样的爱才对他们重要, 什么样的政治才对他们有利。所以,霸者之道的爱终不如王者之道的爱。霸者之道的行为方式终不如王者 之道的行为方式。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 于东西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如同急流的水,在东边打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打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 善与不善的分别,正如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相似。” 『原文』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 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确实不一定向东流或向西流,难道也不一定向上或向下流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 水的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溅起来,可以高过额头;阻遏水 势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的可以使他做坏事,其本性的 变化也如同这样。”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说,便举出两个比喻,用杞柳作成桮桊,没有固定的本质,说明人性也和杞柳 一样,取决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先天的品质;又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说明人性如水,在 于后天的引导,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制作桮桊只能顺从杞柳的本性,而不能戕害杞 柳的本性,由此类推,仁义也是顺从人性而来,而不能看作是对本性的强制。同样,水确实无分东西,然 而能不分高下吗?人之性善就象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为不善则象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 果,并非出自本性。孟子的这段论述十分精彩,说明他此时已相信性善,并从性善的立场对告子的无善无 恶论提出反驳。 告子认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后天造成的影响,“非性也”。由于告子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泯灭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且抹杀了不同事物质性。他将人性比做白纸、白雪等事物,只是随着外界环境的习染 而变化颜色。为此,孟子曾反驳说:“然而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否定人与禽兽质 的区别性,因而犯了无类逻辑错误。同时告子也同其他儒者一样没能阐述后天对人影响的内在根据。但单 单针对人的自然属性告子认为是无善无恶的。这个观点是较为正确的
【原文】公都子①日:“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 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日:“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 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gu)瞍(S6U):舜的父亲,品 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 铄(shuo):授予。(8)蓰(xi):五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蒸民》。蒸,众:;则,法则; 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 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 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 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 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 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 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 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 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 经》说:‘上夭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仁者爱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18 【原文】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 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 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 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 (gǔ)瞍(SǒU): 舜的父亲,品 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 铄 (shuò):授予。(8)蓰(xǐ):五 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蒸民》。蒸,众;则,法则; 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 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 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 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 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 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 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 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 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 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仁者爱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 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 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 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 量不够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 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 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 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 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首先说文理。“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无以 尚之”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的本身而言的,是指对仁的重视的程 度。使用我这样浅译。“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正面说的反面话,但是,没有反问的语气,是孔子对 作的肯定的回答,是在批评其他人都没有实心实意的行使仁德,即使有,也是口头上的,没有身体力行。 可见在那时,爱好仁德的人之少。因为天下动乱,周朝已经濒于灭亡,周礼已经行不通了,社会正在进步 制度正在更新。 再说“仁“的内涵。我们不要忘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 句话的重要地位,不管孔子对仁的说法有多少,这才是仁的中心,仁是以周理为基础的,而周礼就是等级 制度,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本章看似费解,其实,孔子这话说得应该有具体语境,应该是对弟子的一种激励 阅读《论语》,标点准确很重要。譬如,第一句话标点不确就容易产生误读。我对这句话的标点作了 改动,通常的《论语》点校本,将这句话断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以为,“好仁者”与“恶 不仁者”是同一种人,属于夫子互文定义。都属于“我未见”者,故“好仁者”后的逗号,应为顿号。全 句有激励性质的埋怨,故断为感叹号 末两句“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对前面一句“我未见力不足者”的补充解释,故前面应该是破 折号 这样,本章意思便显得通豁了 孔子的本意在于劝勉,他意思是说:我这些弟子们还没有人将求仁视为“学而时习之”的日常力行功 课,还不懂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夫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的同义表达,语气中应含有深切的期待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贫贱,是人所厌恶的, 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贱。君子离开了所信的道,怎么能获得美名呢?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 也不违背所信的道,即使在急迫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在流离困顿之中也要这样。”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 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 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富贵富贵,富就贵,人们通常这么认为。其实,富并不等于贵,富裕者并不一定就高贵。华人首富李 嘉诚认为:富则物也,贵在精神。诚哉斯言!有的人之所以会富而不贵,问题往往出在没有醒悟到自己作
19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 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 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 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 量不够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 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 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 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 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 首先说文理。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无以 尚之” 和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的本身而言的,是指对仁的重视的程 度。使用我这样浅译。“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正面说的反面话,但是,没有反问的语气,是孔子对 作的肯定的回答,是在批评其他人都没有实心实意的行使仁德,即使有,也是口头上的,没有身体力行。 可见在那时,爱好仁德的人之少。因为天下动乱,周朝已经濒于灭亡,周礼已经行不通了,社会正在进步, 制度正在更新。 再说“仁“的内涵。我们不要忘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 句话的重要地位,不管孔子对仁的说法有多少,这才是仁的中心,仁是以周理为基础的,而周礼就是等级 制度,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本章看似费解,其实,孔子这话说得应该有具体语境,应该是对弟子的一种激励。 阅读《论语》,标点准确很重要。譬如,第一句话标点不确就容易产生误读。我对这句话的标点作了 改动,通常的《论语》点校本,将这句话断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以为,“好仁者”与“恶 不仁者”是同一种人,属于夫子互文定义。都属于“我未见”者,故“好仁者”后的逗号,应为顿号。全 句有激励性质的埋怨,故断为感叹号。 末两句“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对前面一句“我未见力不足者”的补充解释,故前面应该是破 折号。 这样,本章意思便显得通豁了。 孔子的本意在于劝勉,他意思是说:我这些弟子们还没有人将求仁视为“学而时习之”的日常力行功 课,还不懂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夫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的同义表达,语气中应含有深切的期待。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贫贱,是人所厌恶的, 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贱。君子离开了所信的道,怎么能获得美名呢?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 也不违背所信的道,即使在急迫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在流离困顿之中也要这样。”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 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 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富贵富贵,富就贵,人们通常这么认为。其实,富并不等于贵,富裕者并不一定就高贵。华人首富李 嘉诚认为:富则物也,贵在精神。诚哉斯言!有的人之所以会富而不贵,问题往往出在没有醒悟到自己作
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富后趾高气扬,唯我独尊,挥霍无度,甚至横行霸道。如滋事行凶,反要伤者下跪赔 礼:开车撞人,甩下一句“撞了又怎样”扬长而去……这号人尽管炫耀了自己所谓的高贵气派,却丢失了 最起码的人格和良知,有何贵可言?正如百姓所针砭的:“这种人富得只剩下钱了。” 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富裕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做一个富且贵的人。富而不 贵的人往往越富越让人担忧。只有既富又贵的人才是社会的福音。 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每场演出收入达万元,应该说是富有的。他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 上,都会使用这段开场白:“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 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在十年时间里,他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孩子上学,捐 赠钱物近三百万元。丛飞不幸病逝了,但他用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 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像他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高贵的 由此可见,富不富,看财富,而贵不贵,关键在于你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 的一分子,为社会多尽一点义务,多担一分责任,多献一份爱心,让这个社会更进步、更美好。因此 个人富了之后,应当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自觉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用行动来展现自身可贵的一面。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 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评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要么拥有权力并用自己的权力为民众谋福利,要么拥有财富并将自己的财 富用于民众福利,要么是同时拥有权力和财富并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为民众造福。孔子大概认为具备“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条件的人有,但实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才说有这个能力并能这 样做的人何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孔子的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利用权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者确实微乎其微,但是利用财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却大有人在,现代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这 样的人,不知他们可不可以算作圣人。 “能近取譬”也是“仁”的重要原则,通常解释成“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做事用自己的心 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相比, 后者更容易做到。自己的钱很多,永远也花不完,此时同情心发现,想到了天底下还有需要帮助的穷苦人 拿出一些对于他毫无用处的钱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用于救济生活贫苦的人,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可以 算是“仁人”。而自己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时候,做事还能事先想到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 才更加难能可贵,这样的人才应该算作“圣人”,不仅一般的人做不到,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做不到,所以 自古中国就一位孔“圣人”,而且这位“圣人”是否名副其实也很难说。“圣人”不是神,也不是人,人世 间没有,所以谁也说不清楚“圣人”到底是什么。 【原文】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
20 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富后趾高气扬,唯我独尊,挥霍无度,甚至横行霸道。如滋事行凶,反要伤者下跪赔 礼;开车撞人,甩下一句“撞了又怎样”扬长而去……这号人尽管炫耀了自己所谓的高贵气派,却丢失了 最起码的人格和良知,有何贵可言?正如百姓所针砭的:“这种人富得只剩下钱了。” 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富裕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做一个富且贵的人。富而不 贵的人往往越富越让人担忧。只有既富又贵的人才是社会的福音。 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每场演出收入达万元,应该说是富有的。他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 上,都会使用这段开场白:“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 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在十年时间里,他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孩子上学,捐 赠钱物近三百万元。丛飞不幸病逝了,但他用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 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像他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高贵的。 由此可见,富不富,看财富,而贵不贵,关键在于你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 的一分子,为社会多尽一点义务,多担一分责任,多献一份爱心,让这个社会更进步、更美好。因此,一 个人富了之后,应当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自觉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用行动来展现自身可贵的一面。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 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评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要么拥有权力并用自己的权力为民众谋福利,要么拥有财富并将自己的财 富用于民众福利,要么是同时拥有权力和财富并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为民众造福。孔子大概认为具备“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条件的人有,但实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才说有这个能力并能这 样做的人何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孔子的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利用权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者确实微乎其微,但是利用财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却大有人在,现代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这 样的人,不知他们可不可以算作圣人。 “能近取譬”也是“仁”的重要原则,通常解释成 “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做事用自己的心 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相比, 后者更容易做到。自己的钱很多,永远也花不完,此时同情心发现,想到了天底下还有需要帮助的穷苦人, 拿出一些对于他毫无用处的钱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用于救济生活贫苦的人,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可以 算是“仁人”。而自己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时候,做事还能事先想到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 才更加难能可贵,这样的人才应该算作“圣人”,不仅一般的人做不到,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做不到,所以 自古中国就一位孔“圣人”,而且这位“圣人”是否名副其实也很难说。“圣人”不是神,也不是人,人世 间没有,所以谁也说不清楚“圣人”到底是什么。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