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 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 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评说】孟子认为坚持按仁义礼智行事可使人生得到极大的快乐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一点点,一般老百姓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大舜明白事物 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他是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出发做事情,而不是只 做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样子。 【说明】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哪一点点呢,那就是“人性”!这个“人性”就是“爱”。野兽为了争夺 食物,不惜残害同类,而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呢?有人性的就会相让,或是相帮;但也有的人不惜杀害同类 而夺得眼前利益。所以孟子说,一般老百姓抛弃人性,进而就会成为野兽一样的人。而君子却保存人性 因为君子明白只有团结人,人们才能生存下去,并生活得更好。大舜明白所有事物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 系的实质:所以他是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出发做事情,而不是只做出建立相互亲爱 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样子,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 君子之道 【原文】子日:“君子不器(1)。” 【注释】(1)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 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读解】如照字面翻成白话一一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君子不是个“东西”,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主张 的,是与没有灵魂的“东西”相对的。 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 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 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 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 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 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 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 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原文】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軛,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①大车无輥(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 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輓就是 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輥,小车
26 【译文】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 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 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评说】孟子认为坚持按仁义礼智行事可使人生得到极大的快乐。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一点点,一般老百姓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大舜明白事物 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系的实质;他是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出发做事情,而不是只 做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样子。” 【说明】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只是哪一点点呢,那就是“人性”!这个“人性”就是“爱”。野兽为了争夺 食物,不惜残害同类,而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呢?有人性的就会相让,或是相帮;但也有的人不惜杀害同类 而夺得眼前利益。所以孟子说,一般老百姓抛弃人性,进而就会成为野兽一样的人。而君子却保存人性, 因为君子明白只有团结人,人们才能生存下去,并生活得更好。大舜明白所有事物的道理,又懂得人际关 系的实质;所以他是从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出发做事情,而不是只做出建立相互亲爱 的关系和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样子,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 君 子 之 道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 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读解】如照字面翻成白话——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君子不是个“东西”,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主张 的,是与没有灵魂的“东西”相对的。 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 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 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 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 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 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 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 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①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b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 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 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 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 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 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輗,小车
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读解】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所谓“一言九鼎”,“一诺 千金”,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精言妙语的生动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这种对“信”的强调,使人 想到文天祥的绝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 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信用高于生命 不过,说得最多的,强调得最重的,往往也是问题最大的。背信弃义与讲信用就像是一时孪生兄弟, 他们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过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依然与我们同在。或者更准确他说,越到商品经济 时代的今天,背信弃义与讲信用的矛盾越发突出,而前者还大有占上风的势头哩。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是不是应该大书特书圣人的呼吁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 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 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 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子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做事当以忠信为本。不要去和不仁的人亲近。如果自己一旦有了不对的地方,一定要马上改正, 不可畏难。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日 “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磴磴然小人哉 ①!抑亦可以为次矣。”日:“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日:“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①磴磴(keng坑)一—气量狭小而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shao梢)之人——斗,量名。筲,竹器。斗、筲都是容量小的器具。斗筲之人,指气量和见识 的人。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出使其他国家,不辜 负君主的重托,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请问差一等的。”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有孝 行,同乡的人称赞他有悌德。”子贡又说:“请问再差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信实,行为一定果断坚 决,这是不问是非曲直只管固执己见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差一等的士了。”子贡又说:“现在在位 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这些气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很好地完成国君的 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 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 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子贡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评析】 任何古代国家,都是等级社会。对于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三六九等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具体的 分法;过去有一种将人分为十等的说法,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 十丐,文革中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应该就是源于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儒,就是当时的士。周时的士
27 没有套横木的軏,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读解】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尚且知道:“君子一言既出,那个什么什么马难追。”所谓“一言九鼎”,“一诺 千金”,古往今来关于讲信用的精言 妙语的生动故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这种对“信”的强调,使人 想到文天祥的绝笔:“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 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信用高于生命。 不过,说得最多的,强调得最重的,往往也是问题最大的。背 信弃义与讲信用就像是一时孪生兄弟, 他们穿越古今文化作品,跨 过历史长河,直到今天,依然与我们同在。或者更准确他说,越到商品经济 时代的今天,背信弃义与讲信用的矛盾越发突出,而前者还大有占上风的势头哩。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是不是应该大书特书圣人的呼吁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 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 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 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做事当以忠信为本。不要去和不仁的人亲近。如果自己一旦有了不对的地方,一定要马上改正, 不可畏难。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 “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①!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①硜硜(keng 坑)——气量狭小而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shao 梢)之人——斗,量名。筲,竹器。斗、筲都是容量小的器具。斗筲之人,指气量和见识小 的人。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出使其他国家,不辜 负君主的重托,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请问差一等的。”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有孝 行,同乡的人称赞他有悌德。”子贡又说:“请问再差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信实,行为一定果断坚 决,这是不问是非曲直只管固执己见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差一等的士了。”子贡又说:“现在在位 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这些气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很好地完成国君的 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 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 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子贡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评析】 任何古代国家,都是等级社会。对于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三六九等只是一种说法,并没有具体的 分法;过去有一种将人分为十等的说法,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 十丐,文革中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应该就是源于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儒,就是当时的士。周时的士
属于贵族阶层,地位并不低,周代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是贵族的最下层, 后来士作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从事儒业的儒者应该属于士这一阶层。 其实,士不能占有土地,并不是真正的贵族,应该是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依附于贵族阶层、为贵 族阶层服务、辅助贵族管理政事的一个特殊群体。孔子将士分为三等:一等士尽忠,二等士尽孝,三等士 守信。不能忠孝两全的时候,取忠舍孝往往被提倡和鼓励,取孝舍忠的也有,但大都销声匿迹。这句话比 较费解的是三等士。一等士、二等士都可算作君子,而三等士却被打入另类,算作小人。 同样都是士,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孔子推崇信,可“言必信,行必果”的士怎么就成了小人呢?后 来人们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褒义词用,而在儒家那里,它最多可算作中性词。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一个是“砼砼然”, 个是“唯义所在”。“砼砼然”是指浅陋固执的样子,“唯义所在”是指一个士的言行都要符合于义,可是, “言必行,行必果”怎么就是浅陋固执、怎么就不符合义?为什么要把“言必行,行必果”与浅陋固执 不符合义关联在一起?孔子的思想还真是微言大义、哲理深刻,短短的一句话就让人费解!闲人虽然无知、 浅薄,但多少上过十几年学,认得几个字,也读过几本相关的书籍,怎么就这么笨呢?惭愧呀!不知那些 同我一样的普通百姓会怎么理解、领会孔子的这段话语?也许绝大多数百姓根本就不读《论语》,但愿如 【原文】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2)狷:音jua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 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 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 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现实生 活中“中庸之道”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有的时候,能够“狂狷”一些会更好,比如在恋爱的时候、在 庆祝胜利的时候,狂一些、激情一些,显然是比温吞水更好一些。 事实上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 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应该适当偏高于实际能力之上一点,才 是最恰当的。定得太低,大家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完成:定得太高,大家明明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 就会干脆放弃。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 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调和左右矛盾的意思,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 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虽然别人影响了他,但人各有志,到了厉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 就不会融洽。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世上不会只有一个真理,一种想法,一个声音,君子应该游刃于不同见 解之中,博采众长,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和基本原则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孔子说:“君子跟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求得协调和谐,而不是一时苟且求同,小人则苟且求同,而不是协 调和谐。”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 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
28 属于贵族阶层,地位并不低,周代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是贵族的最下层, 后来士作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从事儒业的儒者应该属于士这一阶层。 其实,士不能占有土地,并不是真正的贵族,应该是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依附于贵族阶层、为贵 族阶层服务、辅助贵族管理政事的一个特殊群体。孔子将士分为三等:一等士尽忠,二等士尽孝,三等士 守信。不能忠孝两全的时候,取忠舍孝往往被提倡和鼓励,取孝舍忠的也有,但大都销声匿迹。这句话比 较费解的是三等士。一等士、二等士都可算作君子,而三等士却被打入另类,算作小人。 同样都是士,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孔子推崇信,可“言必信,行必果”的士怎么就成了小人呢?后 来人们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褒义词用,而在儒家那里,它最多可算作中性词。孔子说:“言必信, 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一个是“硁硁然”,一 个是“唯义所在”。“硁硁然”是指浅陋固执的样子,“唯义所在”是指一个士的言行都要符合于义,可是, “言必行,行必果”怎么就是浅陋固执、怎么就不符合义?为什么要把“言必行,行必果”与浅陋固执、 不符合义关联在一起?孔子的思想还真是微言大义、哲理深刻,短短的一句话就让人费解!闲人虽然无知、 浅薄,但多少上过十几年学,认得几个字,也读过几本相关的书籍,怎么就这么笨呢?惭愧呀!不知那些 同我一样的普通百姓会怎么理解、领会孔子的这段话语?也许绝大多数百姓根本就不读《论语》,但愿如 此。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 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 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 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现实生 活中“中庸之道”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有的时候,能够“狂狷”一些会更好,比如在恋爱的时候、在 庆祝胜利的时候,狂一些、激情一些,显然是比温吞水更好一些。 事实上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 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应该适当偏高于实际能力之上一点,才 是最恰当的。定得太低,大家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完成;定得太高,大家明明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 就会干脆放弃。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 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调和左右矛盾的意思,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 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虽然别人影响了他,但人各有志,到了厉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 就不会融洽。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世上不会只有一个真理,一种想法,一个声音,君子应该游刃于不同见 解之中,博采众长,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和基本原则。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孔子说:“君子跟各方面的关系和意见求得协调和谐,而不是一时苟且求同,小人则苟且求同,而不是协 调和谐。”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 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
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 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 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 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 反而导致了“不和”。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 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 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大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 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有报成,自己也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 根据这个判定标准,也比较容易区分出那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哪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 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小人。而 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 【原文】子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间,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侒,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 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 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三种朋友会给你益处,三种朋友会给你害处。正直的朋友,守信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 这是有益的。逢迎谄媚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这是有害的。” 【评析】这句话应该是指君子交友,普通人交友没那么多讲究,也无须那么多讲究。酒友、学友、事友、 商友、战友、诗友、歌友、戏友、牌友、乡友等等,不胜枚举,只要大家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 有共同的利益,都可以将对方作为朋友看待;只要人家亲近你、看重你,愿意与你往来,你就没有必要非 得去考察人家是否正直、诚信、博学,也没必要去考察人家是否逢迎谄媚、恭维毁谤、花言巧语。 普通人没什么远大志向,没什么崇高理想,所谓朋友,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开心快乐,没必要那么 认真严肃,只要远离犯罪就可以了 再说,交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益损,如果你是一位正直、诚信、博学的人,并且只结交正直、诚信 博学的人,那么谁去影响那些逢迎谄媚、恭维毁谤、花言巧语的人?这岂不是太自私和缺少社会责任心吗?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 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 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 能同时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一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 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 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 改变吗?最后,这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 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 的人交往呢?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利,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29 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 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 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 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 反而导致了“不和”。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 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 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大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 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有报成,自己也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 根据这个判定标准,也比较容易区分出那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哪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 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小人。而 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 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 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三种朋友会给你益处,三种朋友会给你害处。正直的朋友,守信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 这是有益的。逢迎谄媚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这是有害的。” 【评析】这句话应该是指君子交友,普通人交友没那么多讲究,也无须那么多讲究。酒友、学友、事友、 商友、战友、诗友、歌友、戏友、牌友、乡友等等,不胜枚举,只要大家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 有共同的利益,都可以将对方作为朋友看待;只要人家亲近你、看重你,愿意与你往来,你就没有必要非 得去考察人家是否正直、诚信、博学,也没必要去考察人家是否逢迎谄媚、恭维毁谤、花言巧语。 普通人没什么远大志向,没什么崇高理想,所谓朋友,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开心快乐,没必要那么 认真严肃,只要远离犯罪就可以了。 再说,交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益损,如果你是一位正直、诚信、博学的人,并且只结交正直、诚信、 博学的人,那么谁去影响那些逢迎谄媚、恭维毁谤、花言巧语的人?这岂不是太自私和缺少社会责任心吗?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 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 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 能同时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一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 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 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 改变吗?最后,这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 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 的人交往呢?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利,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 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 都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 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评析】孔子所说的“礼乐”我们今天以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音乐和歌 曲来调节自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称赞别人为乐事,这一点在今天好像并不被普遍接受,一味地称 赞别人会被别人看成是“没有原则的烂好人”,还可能被别人看成是“马屁精”,不过从实际效果来说 多说好听的总比说不好听的更加有人缘。以有贤德之友为喜好,这个就更加不好说了,即便是有,也不方 便去说,说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即便是炫耀,今人也只炫耀朋友的财富、名声、权势、学问、 甚至美貌时尚等,已经不可能再炫耀什么朋友的贤德了。这不全是今人不重视贤德,而是这个贤德比较抽 象,不好衡量 对于孔子所批评的“骄傲、闲游、大吃大喝”,则几乎已经与今天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当然,今人也 告诫我们不要“骄傲”,但许多时候,也鼓励骄傲,当然用的是另外一个词“自豪”。“闲游”在今天不但 已经不被批评,反而成了一种高质量新生活的追求目标之一。以闲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被当成朝阳产业 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对于“大吃大喝”,人们口头上还是反对的,但是心理基本上都是喜欢的,尤其 是如果大吃大喝不花自己的钱,那更是求之不得。尽管大家都知道大吃大喝不利于健康,公款吃喝更是犯 罪,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原文】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 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 不敬畏,轻视地位高贵的人,侮慢圣人说的话。” 【评析】人是需要有所敬畏的。有宗教信仰的人敬畏神,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敬畏人;被敬畏的人不论是什 么样的人,都不可能永远被敬畏,因为人们一旦用推己及人的思维去评判被敬畏的人,就会对这个人的真 实性产生怀疑。一个民族一旦普遍没有敬畏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而那些道德家们认为这样不好,就千 方百计地拯救以前曾经被人们敬畏过的“圣人”,或者再造一个活着的“圣人”,两种办法都有成功的时候 但都不会长久。翻来覆去折腾几遍,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就彻底没救了 敬畏天命有点敬畏神的意思,但是太玄妙、太笼统,起不了多大作用。敬畏位高者没有道理,位高者 几个好东西,几乎全是一些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不值得敬,人们也不会敬。敬畏圣人之 言,搞了几千年,后来人们发现上当了;圣人之言既不能使民族富强,也不能使人民自由幸福,所以现在 敬的不多了。 用孔子这句话来评判,闲人绝对是个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几样都占全了,不过转 念一想,像我这样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人,在中国、在地球上何止千百万人,也就不觉得可 耻了,相反,倒觉得那些靠畏大人、靠鼓噪圣人之言谋取功名利禄的人实在是可耻 【原文】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30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 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 都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 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评析】孔子所说的“礼乐”我们今天以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音乐和歌 曲来调节自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称赞别人为乐事,这一点在今天好像并不被普遍接受,一味地称 赞别人会被别人看成是“没有原则的烂好人 ”,还可能被别人看成是“马屁精”,不过从实际效果来说, 多说好听的总比说不好听的更加有人缘。以有贤德之友为喜好,这个就更加不好说了,即便是有,也不方 便去说,说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即便是炫耀,今人也只炫耀朋友的财富、名声、权势、学问、 甚至美貌时尚等,已经不可能再炫耀什么朋友的贤德了。这不全是今人不重视贤德,而是这个贤德比较抽 象,不好衡量。 对于孔子所批评的“骄傲、闲游、大吃大喝”,则几乎已经与今天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当然,今人也 告诫我们不要“骄傲”,但许多时候,也鼓励骄傲,当然用的是另外一个词“自豪”。“闲游”在今天不但 已经不被批评,反而成了一种高质量新生活的追求目标之一。以闲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被当成朝阳产业 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对于“大吃大喝”,人们口头上还是反对的,但是心理基本上都是喜欢的,尤其 是如果大吃大喝不花自己的钱,那更是求之不得。尽管大家都知道大吃大喝不利于健康,公款吃喝更是犯 罪,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 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 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 不敬畏,轻视地位高贵的人,侮慢圣人说的话。” 【评析】人是需要有所敬畏的。有宗教信仰的人敬畏神,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敬畏人;被敬畏的人不论是什 么样的人,都不可能永远被敬畏,因为人们一旦用推己及人的思维去评判被敬畏的人,就会对这个人的真 实性产生怀疑。一个民族一旦普遍没有敬畏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而那些道德家们认为这样不好,就千 方百计地拯救以前曾经被人们敬畏过的“圣人”,或者再造一个活着的“圣人”,两种办法都有成功的时候, 但都不会长久。翻来覆去折腾几遍,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就彻底没救了。 敬畏天命有点敬畏神的意思,但是太玄妙、太笼统,起不了多大作用。敬畏位高者没有道理,位高者 没几个好东西,几乎全是一些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不值得敬,人们也不会敬。敬畏圣人之 言,搞了几千年,后来人们发现上当了;圣人之言既不能使民族富强,也不能使人民自由幸福,所以现在 敬的不多了。 用孔子这句话来评判,闲人绝对是个小人,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几样都占全了,不过转 念一想,像我这样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人,在中国、在地球上何止千百万人,也就不觉得可 耻了,相反,倒觉得那些靠畏大人、靠鼓噪圣人之言谋取功名利禄的人实在是可耻。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