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 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 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一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 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 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一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 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一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 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培有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第八章制造业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加强工业创新 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抓紧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 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重 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加快轻工业发展,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 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资源消耗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汽车产业 进一步提升整车生产规模,支持重点企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优化整车产品结构,着力发展自主品 牌乘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 新水平,向专业化、系列化、横块化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一零 部件生产一整车制造一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乘用车和商用车。推进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展低排放、低油耗汽车 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生产规模,提高 市场份额。加快东风乘用车二期工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有限襄阳工厂扩能、东风渝安十 堰扩能、东风商用车十堰扩能、东风股份制造二公司AO8客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研发与产业化等项 目建设,形成2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乘用车160万辆. 专用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和油田、国防建设需要的各 类专用汽车,形成专用汽车30万辆以上综合生产能力。零部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 技术创新。突破性发展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重点发展轿车零部件,建成关键零部件基 地,逐步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积极融入全 球采购体系。培有形成5家以上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配套能力达到200万辆份 汽车服务。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集汽车展示、租赁、保险、技术培训、消费信贷、检测检验、售后 服务、报废回收、生产性物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引导汽车制造业向 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二、石化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化工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化工园区和研 发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行业, 加快形成乙烯产业链,进一步壮大提升磷、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6
16 ——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加快把新一代网络、应 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 抓紧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产业集群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 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省级新兴产业特色 基地(园区),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集群。 ——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扩大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推动 建设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 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第八章 制造业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加强工业创新 体系建设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抓紧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 破和工程服务水平提升,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重 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加快轻工业发展,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和低碳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 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资源消耗低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汽车产业 进一步提升整车生产规模,支持重点企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优化整车产品结构,着力发展自主品 牌乘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 新水平,向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 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乘用车和商用车。推进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发展低排放、低油耗汽车 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大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形成生产规模,提高 市场份额。加快东风乘用车二期工程、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有限襄阳工厂扩能、东风渝安十 堰扩能、东风商用车十堰扩能、东风股份制造二公司 A08 客车、东风天翼新能源客车研发与产业化等项 目建设,形成 260 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乘用车 160 万辆。 专用车。重点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工程施工、市政作业等特种运输车辆和油田、国防建设需要的各 类专用汽车,形成专用汽车 30 万辆以上综合生产能力。零部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 技术创新。突破性发展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总成,重点发展轿车零部件,建成关键零部件基 地,逐步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供货,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积极融入全 球采购体系。培育形成 5 家以上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配套能力达到 200 万辆份。 汽车服务。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集汽车展示、租赁、保险、技术培训、消费信贷、检测检验、售后 服务、报废回收、生产性物流、二手车交易和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引导汽车制造业向 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二、石化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化工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化工园区和研 发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工原料行业, 加快形成乙烯产业链,进一步壮大提升磷、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石油化工。围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基地,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工程,扩大“炼化一体化” 规模,建立石油化工园区。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 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 磷、盐化工。以宜吕、襄阳、荆门、孝感为中心稳步发展磷化工产业,加强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 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和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硫酸生产 余热回收等技术,支持骨干磷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以荆州、潜 江、天门、应城、云梦等地为重点发展盐化工,支持荆州勘查开发凹陷深层富钾肉水资源。以磷、盐化 工与石油化工的一体化为方向,发展和延伸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氨系列产品和下游产业链。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 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磷 酸铁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用催化、分离、聚合物改性等精细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型涂料、 染料和染料中间体、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三、治金工业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技术 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废旧倒铁、 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治金资源开发。支持武钢、新治钢、大治有色在国内外投资探矿采矿,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 道:加快资源锄查和深部探矿进度,对鄂西高磷铁矿等省内低品位伴生矿,加大选矿技术工艺研发投入, 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国家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钢材深加工。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以产业链延展和价值链提升为重点,支持武钢、新治钢 踏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不断提升钢铁治炼和轧钢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 钢、高速铁路用钢、高档汽车用钢、高品质特殊无缝钢管、优质齿轮钢、轴承钢、摸具钢等产品。根据 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开发风电设备、大型工程装备制造、大飞机、海运船舶和军工用钢。加快武汉桥梁 施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宜昌、黄石、鄂州、阳逻、团风等地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镀锌板 镀锡板、彩涂板、桥梁及建筑钢构件、钢帘线、钢绞线以及金属制品。全省钢材深加工总产量达到2000 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支持铜、铝治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大力 发展用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缆电网、轿车、飞机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板、带、箔等精深加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有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 集群,提高本地配套水平,提高重大装备系统集成能力,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提高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化水平,重点发展重型 机床、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大型冷热连轧、涂镀板成套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和关键 功能部件。支持建设大型铸锻基地及加工中心,提高大型铸锻件和精密铸造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完善增 值服务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成套集成水平,形成产业链。 节能环保装备。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提升电站锅炉、碱▣收锅炉、烟气脱硫设备等 核心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新 能源利用设备生产能力。 17
17 石油化工。围绕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基地,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工程,扩大“炼化一体化” 规模,建立石油化工园区。加快武汉 80 万吨乙烯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 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橡胶加工。 磷、盐化工。以宜昌、襄阳、荆门、孝感为中心稳步发展磷化工产业,加强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 用、窑法磷酸工业化生产和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硫酸生产 余热回收等技术,支持骨干磷肥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以荆州、潜 江、天门、应城、云梦等地为重点发展盐化工,支持荆州勘查开发凹陷深层富钾卤水资源。以磷、盐化 工与石油化工的一体化为方向,发展和延伸有机磷、有机氯和有机氨系列产品和下游产业链。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高产品精细化率和附加值。鼓励优势农药企业实施跨地区整 合,实现原药、制剂生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发展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盐、磷 酸铁锂等磷精细化工产品。推广应用催化、分离、聚合物改性等精细化工技术,大力发展环保型涂料、 染料和染料中间体、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产品。 三、冶金工业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技术 应用。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废旧钢铁、 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冶金资源开发。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在国内外投资探矿采矿,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 道;加快资源勘查和深部探矿进度,对鄂西高磷铁矿等省内低品位伴生矿,加大选矿技术工艺研发投入, 尽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加快国家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 钢材深加工。以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以产业链延展和价值链提升为重点,支持武钢、新冶钢 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不断提升钢铁冶炼和轧钢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硅 钢、高速铁路用钢、高档汽车用钢、高品质特殊无缝钢管、优质齿轮钢、轴承钢、模具钢等产品。根据 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开发风电设备、大型工程装备制造、大飞机、海运船舶和军工用钢。加快武汉桥梁 施工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宜昌、黄石、鄂州、阳逻、团风等地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镀锌板、 镀锡板、彩涂板、桥梁及建筑钢构件、钢帘线、钢绞线以及金属制品。全省钢材深加工总产量达到 2000 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支持铜、铝冶炼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及节能改造,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大力 发展用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缆电网、轿车、飞机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板、带、箔等精深加工产品。 四、装备制造业 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 集群,提高本地配套水平,提高重大装备系统集成能力,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努力把我省建设成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全国重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成套装备及数控系统。提高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化水平,重点发展重型 机床、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大型冷热连轧、涂镀板成套设备及其数控系统和关键 功能部件。支持建设大型铸锻基地及加工中心,提高大型铸锻件和精密铸造的本地化配套水平。完善增 值服务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成套集成水平,形成产业链。 节能环保装备。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提升电站锅炉、碱回收锅炉、烟气脱硫设备等 核心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新 能源利用设备生产能力
激光装备。发挥激光研发优热,重点发展激光精微加工没备、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医疗用光电子产 品,积极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真空器件,提高电子设备整机装配专用设备的 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高速铁轨表面合金化 激光熔覆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 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船、中船重工710所等龙头企业发展石 油装备,重点是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错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 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 型石油钻机、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轨道交通及航天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集团、航字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大飞机部件、 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店构机、轨道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车辆、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等装备。 五、纺织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巩周提升棉纺行业优势。加强印染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 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品牌培有力度,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各种新型、高效、节能纺织设备和“嵌 入式纺纱技术”等新型纺织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 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 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减少对棉纤维的依赖。积极推广废旧 纤维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苎麻纺织和茧丝绸业,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和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加快 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提高服装设计生产的信息化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服装自主品牌,打造全 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印染和化纤。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应用 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切实提升我省服装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 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 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医疗、交通、建筑、新能 源、农业、环保和水利等新领域的需求。支持多种工艺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 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六、轻工业 推动轻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食品、林 浆纸一体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塑料及包装。 食品饮料。以适应食品饮料产品消费方便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为目标,确保产品营养、安全, 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大力推进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和 创新力度,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精细化率和农副产品的转化率, 构建“种养殖基地一加工一制造一包装配套一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自主 品牌培有,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造纸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依托湖北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资源,加快建设造纸制 浆配套原料林。鼓励发展竹浆造纸,科学利用非木纤维资源,严格控制禾草浆造纸。加强废纸回收和利 用。努力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推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造纸生产技术 大力发展中高档纸及纸制品生产。加快发展包装用纸、生活用纸、办公用纸、餐饮用纸等纸品。推动纸
18 激光装备。发挥激光研发优势,重点发展激光精微加工设备、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医疗用光电子产 品,积极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真空器件,提高电子设备整机装配专用设备的 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大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中小功率激光精微加工设备、高速铁轨表面合金化 激光熔覆设备、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等。 石油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船、中船重工 710 所等龙头企业发展石 油装备,重点是为海洋石油钻采工程配套的动力控制及深海传动系统、多点锚泊定位系统、深海钻井平 台升降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 型石油钻机、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 轨道交通及航天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科工集团、航宇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大飞机部件、 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盾构机、轨道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车辆、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等装备。 五、纺织产业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巩固提升棉纺行业优势。加强印染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开拓国内外 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方向发展,大力推广各种新型、高效、节能纺织设备和“嵌 入式纺纱技术”等新型纺织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 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 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减少对棉纤维的依赖。积极推广废旧 纤维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苎麻纺织和茧丝绸业,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和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加快 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提高服装设计生产的信息化和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服装自主品牌,打造全 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印染和化纤。大力推行印染业集中供气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应用 先进工艺设备,开发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切实提升我省服装面辅料配套和后整理能力。 依托武汉 80 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 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医疗、交通、建筑、新能 源、农业、环保和水利等新领域的需求。支持多种工艺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 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医用纺织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六、轻工业 推动轻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食品、林 浆纸一体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塑料及包装。 食品饮料。以适应食品饮料产品消费方便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为目标,确保产品营养、安全, 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大力推进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和 创新力度,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提高产品加工制造的精细化率和农副产品的转化率, 构建“种养殖基地—加工—制造—包装配套—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自主 品牌培育,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造纸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依托湖北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水资源,加快建设造纸制 浆配套原料林。鼓励发展竹浆造纸,科学利用非木纤维资源,严格控制禾草浆造纸。加强废纸回收和利 用。努力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推广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造纸生产技术。 大力发展中高档纸及纸制品生产。加快发展包装用纸、生活用纸、办公用纸、餐饮用纸等纸品。推动纸
及纸制品行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冰箱、空 调器、洗衣机、冷柜压缩机等产品及关健部件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省内自主品牌家电,提升 东贝压缩机等产品的规模。完善海尔、美的、格力、TC家电工业园零部件配套体系。积极研究和推广 应用家电智能化和智能识别技术。塑料及包装。以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好汽车塑料 配套项目。支持绿色塑料管型材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推进降解塑料的研发、无氟替代技术 应用及相关顶目律设。用绕食品、家申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塑料、纸、玻璃 陶瓷及金属包装制品。 七、船舶工业 整合研发设计和制造资源,在民用船舶领域推广船舶高技术,加快数字化造船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提高全省船舶工业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作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 舶,加强江海直达船、长江标准船型、游艇及豪华游艇的建造能力。加快船帕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大力 发展甲板机械、舱室机械、中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等船用配套产品,提高船用配套产品 质量。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 八、建材工业 优化工艺流程,改造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性能,努力实现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化升级转变,由原 材料制造业向加工制品业转变,由“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 大力发展高档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 材料、高档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日产4000 吨以上规模、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和清洁生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置,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 加快推广水泥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系统和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积极开发应用大型节 能装备和消纳工业废渣新技术。鼓励发展大坝、油井、道路等特种水泥和高强水泥。支持水泥生产企业 由产品生产向应用服务拓展,成为建筑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突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支持华新集团、葛洲 坝集团在省内外进行战略投资和资产重组,从竞争走向竞争性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大企业和水泥行业的排头兵。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满足建筑业的发展需求为 重点,从产品设计、原材料替代、工艺改造入手,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新 型绿色环保建材,重点支持石音建材、保温隔热复合培体材料、高档节能陶瓷系列产品、再生胶凝材料 等新型建筑材料。依托化工原料优势,进一步拓展化学建材的深加工领域,扩大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绿 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品种和规模。高档浮法玻璃。积极推进原片玻璃产业向建筑节能、汽车工 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延伸,大力发展0一王玻璃、中空玻璃、导电玻璃、太阳能玻璃以及超白 压延、超白浮法等材料复合、功能复合的玻璃制品。淘汰普通平板玻璃生产线。 九、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企业、行业、区域层面选准切入点,开展融合试点。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为各行业信 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在钢铁、石化、医药等流程性行业,以制造执行系 统、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为重点,加快实施专项改造,不断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努力使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先进水平。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 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九章建筑业 19
19 及纸制品行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制浆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冰箱、空 调器、洗衣机、冷柜压缩机等产品及关键部件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省内自主品牌家电,提升 东贝压缩机等产品的规模。完善海尔、美的、格力、TCL 家电工业园零部件配套体系。积极研究和推广 应用家电智能化和智能识别技术。塑料及包装。以 80 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好汽车塑料 配套项目。支持绿色塑料管型材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推进降解塑料的研发、无氟替代技术 应用及相关项目建设。围绕食品、家电、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塑料、纸、玻璃、 陶瓷及金属包装制品。 七、船舶工业 整合研发设计和制造资源,在民用船舶领域推广船舶高技术,加快数字化造船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提高全省船舶工业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作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 舶,加强江海直达船、长江标准船型、游艇及豪华游艇的建造能力。加快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大力 发展甲板机械、舱室机械、中低速柴油机曲轴、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等船用配套产品,提高船用配套产品 质量。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融入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 八、建材工业 优化工艺流程,改造技术装备,提升产品性能,努力实现由低端产品为主向高端化升级转变,由原 材料制造业向加工制品业转变,由“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业向“两型”产业转变。 大力发展高档新型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 材料、高档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及建筑工程服务。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日产 4000 吨以上规模、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和清洁生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置,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 加快推广水泥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系统和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积极开发应用大型节 能装备和消纳工业废渣新技术。鼓励发展大坝、油井、道路等特种水泥和高强水泥。支持水泥生产企业 由产品生产向应用服务拓展,成为建筑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支持华新集团、葛洲 坝集团在省内外进行战略投资和资产重组,从竞争走向竞争性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大企业和水泥行业的排头兵。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满足建筑业的发展需求为 重点,从产品设计、原材料替代、工艺改造入手,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新 型绿色环保建材,重点支持石膏建材、保温隔热复合墙体材料、高档节能陶瓷系列产品、再生胶凝材料 等新型建筑材料。依托化工原料优势,进一步拓展化学建材的深加工领域,扩大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绿 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等产品的品种和规模。高档浮法玻璃。积极推进原片玻璃产业向建筑节能、汽车工 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延伸,大力发展 LOW—E 玻璃、中空玻璃、导电玻璃、太阳能玻璃以及超白 压延、超白浮法等材料复合、功能复合的玻璃制品。淘汰普通平板玻璃生产线。 九、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围绕企业、行业、区域层面选准切入点,开展融合试点。深入推进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为各行业信 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在钢铁、石化、医药等流程性行业,以制造执行系 统、在线监测和分析系统为重点,加快实施专项改造,不断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努力使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先进水平。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 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九章 建筑业
积极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和建筑企业经营结构,充分发挥湖北在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 与施工建设的优势,拓展经营范用,推进建筑工程总承包,做大做强建筑业。支持具备条件的总承包企 业申报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信等资质,形成综合施工能力,引导建筑企业向市政建设、园林绿 化、路桥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推动行业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具 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做专做精,培有一批具有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 特色优势的专业企业。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实施“精品工程”战 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实施“大 市场”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省外及中东、非洲等境外市场份额。建筑业年产值达到7000亿元 以上 第十章现代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 牌、效益四个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以上。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46个粮食主产县,重点是33个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 2020年)》县(市、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油料、棉花、畜牧、水产等基地建设力度。粮食、棉花 油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400万吨、50万吨、330万吨、500万吨和420万吨。提高资源保 障能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以汉江中下游等为重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早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适度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不惭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灌区 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 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养鱼池改造工程,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率。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 训。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种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良种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轻简化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和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机械 总动力达到3950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5%,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发展设 施农业。增强农业生产、抗旱排涝、人畜饮水等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开展龙感湖农场、五三农场等省级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和畜 禽、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养殖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农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水稻、小麦 油料等优质率。发展粳稻生产,在适宜区域发展中稻再生稻。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 农产品。者力推进健康养殖,加快发展优质三元猪、特色家和优质水产品等。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推 进形成以江汉平原综合农业发展区、鄂北岗地早作农业发展区、鄂西山区林特发展区为主体,以江汉平 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优质小麦产业带,江汉平原优质棉花产业带,鄂西山区 优质林特产业带,江汉平原及鄂东水产养殖带,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生猪产业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为支 撞的“三风七带”农业风域布局结构。 三、提升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 20
20 积极调整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和建筑企业经营结构,充分发挥湖北在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 与施工建设的优势,拓展经营范围,推进建筑工程总承包,做大做强建筑业。支持具备条件的总承包企 业申报交通、水利、电力、市政、通信等资质,形成综合施工能力,引导建筑企业向市政建设、园林绿 化、路桥工程等领域进一步拓展。推动行业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具 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 特色优势的专业企业。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实施“精品工程”战 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实施“大 市场”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省外及中东、非洲等境外市场份额。建筑业年产值达到 7000 亿元 以上。 第十章 现代农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 牌、效益四个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4%以上。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提高 46 个粮食主产县,重点是 33 个列入《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 2020 年)》县(市、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油料、棉花、畜牧、水产等基地建设力度。粮食、棉花、 油料、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 2400 万吨、50 万吨、330 万吨、500 万吨和 420 万吨。提高资源保 障能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以汉江中下游等为重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适度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灌区 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 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养鱼池改造工程,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提高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率。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 训。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种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良种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轻简化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和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推进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机械 总动力达到 3950 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 65%,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发展设 施农业。增强农业生产、抗旱排涝、人畜饮水等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开展龙感湖农场、五三农场等省级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和畜 禽、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养殖业比重提高到 50%以上。农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水稻、小麦、 油料等优质率。发展粳稻生产,在适宜区域发展中稻再生稻。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 农产品。着力推进健康养殖,加快发展优质三元猪、特色家禽和优质水产品等。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推 进形成以江汉平原综合农业发展区、鄂北岗地旱作农业发展区、鄂西山区林特发展区为主体,以江汉平 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优质小麦产业带,江汉平原优质棉花产业带,鄂西山区 优质林特产业带,江汉平原及鄂东水产养殖带,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生猪产业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为支 撑的“三区七带”农业区域布局结构。 三、提升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