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大力实施“两圈 一带”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联动协调 发展 第四章武汉城市围“两型”杜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批复的《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要求,者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市圈,通达、通畅、智能的快捷城市圈,绿色、 宜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圈。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 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和带动全 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圈域生产总值占全省62%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降低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创新资源节约体 制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差别能源价格体系,开展绿色电价试点,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城市水务改革,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建立节约用水机制。创新环 境保护体制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探索碳交易,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探 索跨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金融政革创新。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和优 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与协调机制,探索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扩 大“迁村腾地”试点,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村 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新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共 建平台,在相关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圈域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鼓励武汉发展总部经济 向周边八市转移一般加工业。八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相互间协作,并积极承接武 汉产业转移和辐射。鼓励武汉、黄石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市开展“区外园”合作。积极推进鄂州葛店 经济开发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协作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 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 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一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 本形成城乡建设一体化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商业连锁经营企业下 乡进村,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基本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圈域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 加快推进交通与通信建设一体化。构建三大综合交通圈,完善七条综合交通通道,打造六大综合交 通枢纽,基本形成武汉至八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武汉至圈域县(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建设 “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通信系统,基本形成以武汉通信枢纽和城市圈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依 托的综合交通信息化平台。分步实施圈域区号统一,加快通信一体化进程。 11
11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大力实施“两圈 一带”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联动协调 发展。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批复的《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要求,着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市圈,通达、通畅、智能的快捷城市圈,绿色、 宜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圈。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 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和带动全 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圈域生产总值占全省 62%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降低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 58%以上。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创新资源节约体 制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差别能源价格体系,开展绿色电价试点,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城市水务改革,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建立节约用水机制。创新环 境保护体制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探索碳交易,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探 索跨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和优 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与协调机制,探索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扩 大“迁村腾地”试点,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村 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新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共 建平台,在相关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圈域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鼓励武汉发展总部经济, 向周边八市转移一般加工业。八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相互间协作,并积极承接武 汉产业转移和辐射。鼓励武汉、黄石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市开展“区外园”合作。积极推进鄂州葛店 经济开发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协作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 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 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一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 本形成城乡建设一体化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商业连锁经营企业下 乡进村,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基本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圈域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 加快推进交通与通信建设一体化。构建三大综合交通圈,完善七条综合交通通道,打造六大综合交 通枢纽,基本形成武汉至八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武汉至圈域县(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建设 “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通信系统,基本形成以武汉通信枢纽和城市圈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依 托的综合交通信息化平台。分步实施圈域区号统一,加快通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规划安排圈域生态建设,加强梁子湖等跨行政区域的湖 泊、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圈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客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圈域 地震安全保障工程。突出平原水网景观、丘陵山地自然生态及滨江滨湖特色,构建“碧水、蓝天、青山、 美城”的生态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事业一体化。着力推动人才项目对接、教有共建联动、科技互 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社会保障统筹及旅游、文化、体有资源共享等专项建设,推进形成圈域各类社 会事业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部前列: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以“改革先行、创新密集、‘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同城化发展引领”为特色的武汉城市 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以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为特色的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水 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特色的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跨区域重化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的青(山) 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武汉东西湖 综合性示范区、咸宁华中低碳产业示范区、孝感临空经济示范区、黄冈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黄石、潜江资 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建设。 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引擎,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建 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 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 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全省 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实现 年游客接待量1.4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省40%以上:图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不含空中航线、城市内道路),基本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 的交通网络。重要景区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圈域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景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 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水、电、气和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宾馆酒店、旅游码头、游客集散中心 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等相关设施。建设“鄂西圈”公众服务平台。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丰富圈域旅游业发 展的文化内涵。以“一江两山”为龙头,重点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三大旅游主题板块、十大旅游 区、十条精品线路,建成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十二大重点工程。加强旅游名城强县 名镇(村)的建设,积极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等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培有一批各具特 色、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若干集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经 典演艺刚目。 专栏4:“鄂西圈”十大旅游区 1、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 2、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 3、神农架旅游区 4、襄阳古降中-鱼梁洲旅游风 5、荆州古城旅游区
12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规划安排圈域生态建设,加强梁子湖等跨行政区域的湖 泊、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圈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圈域 地震安全保障工程。突出平原水网景观、丘陵山地自然生态及滨江滨湖特色,构建“碧水、蓝天、青山、 美城”的生态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事业一体化。着力推动人才项目对接、教育共建联动、科技互 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社会保障统筹及旅游、文化、体育资源共享等专项建设,推进形成圈域各类社 会事业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部前列。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以“改革先行、创新密集、‘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同城化发展引领”为特色的武汉城市 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以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为特色的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水 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特色的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跨区域重化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的青(山) 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武汉东西湖 综合性示范区、咸宁华中低碳产业示范区、孝感临空经济示范区、黄冈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黄石、潜江资 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建设。 第五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引擎,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建 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 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 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全省 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 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实现 年游客接待量 1.4 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省 40%以上;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 1 万亿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 13 万公里(不含空中航线、城市内道路),基本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 的交通网络。重要景区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圈域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景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 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水、电、气和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宾馆酒店、旅游码头、游客集散中心、 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等相关设施。建设“鄂西圈”公众服务平台。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丰富圈域旅游业发 展的文化内涵。以“一江两山”为龙头,重点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三大旅游主题板块、十大旅游 区、十条精品线路,建成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十二大重点工程。加强旅游名城强县 名镇(村)的建设,积极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等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各具特 色、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若干集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经 典演艺剧目。 专栏 4:“鄂西圈”十大旅游区 1、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 2、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 3、神农架旅游区 4、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 5、荆州古城旅游区
6、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 7、清江画廊旅游区 8、明显陵-漳河旅游区 9、炎帝神农故里一大洪山旅游区 10、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 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 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宾馆酒店业、特色餐饮业、商贸会展业、特色养老、体有休闲、旅游地产等 关联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电力、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者力构建“襄 十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与“宜恩神十”特 色生态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襄阳、宜吕两个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域八 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加强沿江开放开发省际合作, 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省60%以上,城 镇化率达到5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域与“两圈” 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江汉 平原振兴爆起。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 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 若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 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 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者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积极发展以治 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各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 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 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 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者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 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协调推进“以港兴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 力争带域内20个具.(市、风)生产总值均超过200亿元。加快发展大城市,培有发展2个至3个城区 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若力扩大洪湖、赤壁、 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摔,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13
13 6、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 7、清江画廊旅游区 8、明显陵-漳河旅游区 9、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 10、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 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宾馆酒店业、特色餐饮业、商贸会展业、特色养老、体育休闲、旅游地产等 关联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电力、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着力构建“襄 十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与“宜恩神十”特 色生态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襄阳、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域八 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六章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加强沿江开放开发省际合作, 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 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省 60%以上,城 镇化率达到 5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域与“两圈” 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江汉 平原振兴崛起。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 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 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 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 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积极发展以冶 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 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 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 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 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协调推进“以港兴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 力争带域内 20 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均超过 200 亿元。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发展 2 个至 3 个城区 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着力扩大洪湖、赤壁、 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河道治理,维持河势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 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增长,使带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 展的轨道。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与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 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神农溪调水 工程、限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现代航运体系。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建设,形成环绕江汉 平原的长江一江汉运河一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建设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汉江港口体系。 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汉江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土地整理、低丘岗地 改造、滩涂开发、村庄整治等,增加耕地面积。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丹江口库区),推进早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若力建设集文化 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汉江为纽带,以武汉、襄阳、十堰三个城镇密集区为支撑,以中 小城市为节点,三条城镇发展主轴和五条城镇发展辅轴相联结的汉江流域沿江沿线特色城镇带。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 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 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 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 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 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有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题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 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 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 键技术、关键设备、关健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IV6过波。加快新一 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 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 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二、高端装各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 产业,者力提高装各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 网络化。 三、新材料产业
14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河道治理,维持河势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 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增长,使带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 展的轨道。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与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 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神农溪调水 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现代航运体系。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建设,形成环绕江汉 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 810 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建设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汉江港口体系。 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汉江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土地整理、低丘岗地 改造、滩涂开发、村庄整治等,增加耕地面积。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丹江口库区),推进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建设集文化 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汉江为纽带,以武汉、襄阳、十堰三个城镇密集区为支撑,以中 小城市为节点,三条城镇发展主轴和五条城镇发展辅轴相联结的汉江流域沿江沿线特色城镇带。加强生 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 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 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 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 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 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 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 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 IPV6 过渡。加快新一 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 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 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 产业,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 网络化。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 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生物医药。大力 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体发展,提高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水平, 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农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推进生物农药、 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生物制造。围绕微生物 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及 应用能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 障以及服务的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节能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各的研发 若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节能电机、节能窑炉、节能水泵、节能 灯、高压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 圾和农业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格林美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发 展。环境治理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 装备 六、新能源产业 重点推进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应用进程。核电产业。依托核电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太阳能产业。 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技术开发,提高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部 件自主创新能力与太阳能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 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支持秸秆焚烧发电、秸秆气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加快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开展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试点。风能产业。 适度加快风电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先进风能装备。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点抓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支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 轿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各类中、高 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东风自主品牌、东风本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加快发展广泛 用于城市环卫、城建、邮政、旅游等行业的纯电动汽车。实现可快速更换电池组纯电动公交车的批量生 产。推广以慢充电和分散式充电为主的充电方式,者力改进电池技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 车零部件。加快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新 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零部件等。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工程” 一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若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 15
15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 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生物医药。大力 促进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原料药及中间体发展,提高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发展水平, 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农业。加快研发和推广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推进生物农药、 生物肥料、生物兽药及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生物制造。围绕微生物 制造和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加强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及 应用能力。 五、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重点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保 障以及服务的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节能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 着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节能电机、节能窑炉、节能水泵、节能 灯、高压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 圾和农业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格林美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发 展。环境治理产业。重点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 装备。 六、新能源产业 重点推进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应用进程。核电产业。依托核电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核电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等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太阳能产业。 加快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技术开发,提高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部 件自主创新能力与太阳能产业化水平。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 能源产业。积极推进非粮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支持秸秆焚烧发电、秸秆气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加快生物质焚烧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开展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试点。风能产业。 适度加快风电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先进风能装备。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重点抓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支持东风日产建设纯电动 轿车研发基地,支持襄阳建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各类中、高 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及东风自主品牌、东风本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加快发展广泛 用于城市环卫、城建、邮政、旅游等行业的纯电动汽车。实现可快速更换电池组纯电动公交车的批量生 产。推广以慢充电和分散式充电为主的充电方式,着力改进电池技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 车零部件。加快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及新 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零部件等。 专栏 5: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工程” ——关键技术培育工程。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