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6分) 译文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土大夫家,始 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 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 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未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 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 战国之游土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 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 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 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 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 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 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6 分) 译文: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 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 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 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 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 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 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 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 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 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 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 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
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己 偷:苟且 然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 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 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 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 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 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 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 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 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 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新雨山房记(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 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岀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虛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 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 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 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 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日 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 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 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拔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 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 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未张土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 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 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 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 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 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 “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 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 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 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 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殷:深重、酷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余当鼓缶而和焉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 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 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 白天下治乱之由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几愚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 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读书 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 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干, 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 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 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 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 白天下治乱之由。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几愚 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 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读书, 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 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 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 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 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又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 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好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 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 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用室也。《论语》云:“三分 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音乐毅走赵,赵玉欲与之 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 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 三世矣己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 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柔孤身皆当亲更之任可谓见信煮矣 以及子兄弟共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视同岁中顾:照顾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C.妄相忖度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 投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同争,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灭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 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功业虽大 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 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 显干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 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 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又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 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好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 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 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用室也。《论语》云:“三分 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音乐毅走.赵,赵玉欲与之 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 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 三世矣己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 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以及子桓兄弟①共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视同岁中 顾:照顾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C.妄相忖度. 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同争,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3 分)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灭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 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功业虽大, 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 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 显干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