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
业 史底 柳青《创业史》初版封面
柳青(1916-1978)个人简介: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一二九 运动。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其间,多次回陕北乡下深入生活。1943-1946在陕北米脂县担任乡政府 文书。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 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建国初期,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到 陕西省长安县黄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在那里生活战斗14年 直到“文革”开始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其间,1954年开始《创业史》 的酝酿和写作。1956年出版了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1958年发表了 中篇小说《狠透铁》
柳青(1916—1978)个人简介: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一二九 ”运动。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其间,多次回陕北乡下深入生活。1943-1946在陕北米脂县担任乡政府 文书。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 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 建国初期,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到 陕西省长安县黄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在那里生活战斗14年, 直到“文革”开始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其间,1954年开始《创业史》 的酝酿和写作。1956年出版了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1958年发表了 中篇小说《狠透铁》
《创业史》的计划和写作: 原计划分为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农业合作 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整风和大运动,直至人民公社建立 1954年动笔,1959年第一部在《延河》4至10月号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 年出版社出版。 “文革”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14至17章,18至28章未及修改加工 ,柳青便离开人世
《创业史》的计划和写作: ▪ 原计划分为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农业合作 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写整风和大运动,直至人民公社建立。 ▪ 1954年动笔,1959年第一部在《延河》4至10月号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 年出版社出版。 ▪ “文革”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14至17章,18至28章未及修改加工 ,柳青便离开人世
《创业史》的写作背景: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刨办者之一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来到 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千部”在镐河畔 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 ”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 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 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 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 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 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 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 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 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 影响怡怡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
《创业史》的写作背景: ▪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来到 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在镐河畔 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 ”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 ▪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 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 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 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 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 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 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 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 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 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