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变他国国内偏好结构,获得目标国国内利益集团支持,因而能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如表1所示,本文将历史上的大国市场开拓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19世纪末期 至20世纪初期的德国为代表的“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二是以20世纪后 半期的日本为代表的“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三是以18世纪后期至19世 纪后期的英国为代表的“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四是以19世纪未期20世 纪初期的美国为代表的“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前三种模式均遭遇了重重 危机与障碍:在下面德国、日本和英国的案例中,其市场开拓进程都冲击和损害了他国 产业集团的利益,激起了他国国内产业集团的强烈反抗。因此,这三种模式都算不上 是成功案例。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平台,由此改变他国国内 利益偏好结构,获得了他国国内集团的支持,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更具互惠性、长远性 和稳固性。本文的第二到第五部分分别展示这四类大国市场开拓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将集中讨论四类模式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意义。 表1 四类大国市场开拓模式 模式 代表国家 对他国国内集团的影响 评价 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冲击了霸权国英国的国内 开拓模式 的德国 产业集团利益 危险的模式 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 20世纪后半期的日 挑战了霸权国美国的国内 脆弱的模式 开拓模式 本 产业集团利益 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 18世纪后期到19世 损害了边缘国家的国内产 摇摆的模式 开拓模式 纪后期的英国 业利益 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 19世纪末以来的美 绑定了边缘国家的国内产 业利益 稳固的模式 开拓模式 国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二“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及其危险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19世纪6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历史被“德国问 题”所主导。①在德国统一后的前20年里,时任德国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D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 ·108·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 的 国 际 政治 经济 学 变他 国 国 内偏好结构 , 获得 目 标国 国 内 利 益集团 支持 , 因 而能 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如表 1 所示 , 本文将历史上的 大国 市场开拓划分为 四 种类型 : 一 是 以 1 9 世纪末期 至 20 世纪 初期 的 德国 为代表 的 “ 抢 占守成大 国 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二是以 20 世纪后 半期的 日 本为代表的 “ 依赖霸权 国 家 的 市场 开拓模式 ” , 三是 以 1 8 世纪 后期至 1 9 世 纪 后期 的 英 国 为代表 的 “ 倚靠边缘 国 家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四 是以 1 9 世纪末期 20 世 纪 初期 的 美 国 为代表 的 “ 基于 国 内 开发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前三种模式均遭遇了 重重 危机与 障碍 : 在下面德国 、 日 本和英国 的案例 中 , 其市 场开拓进程都 冲击和损 害 了 他 国 产业集团 的 利益 , 激起 了他 国 国 内产业集团 的 强烈反抗。 因 此 , 这三种模式都算不上 是成功 案例 。 从 1 9 世纪末开始 , 美国 用 庞大的 国 内市场作为平台 , 由 此改变他国 国 内 利益偏好结构 , 获得了 他国 国 内集 团 的支持 , 这样的 市场开拓模式更具互惠性 、 长远性 和稳 固性 。 本文 的 第二到第 五部分分别展示这四类大 国市场开拓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 第六部分将集 中讨论四 类模式对 “ 一 带 一 路 ” 建设的借鉴意 义。 表 1 四 类 大 国 市场 开拓 模式 模式 代 表国家 对 他 国国 内 集 团 的影 响 评 价 抢占 守成大 国 的 市场 1 9 世纪 末 20 世 纪初 冲击 了霸权 国 英 国 的 国 内 开拓模式 的 德国 产业集 团利益 腿瞧式 依赖霸权 国家 的市 场 2 0 世 纪 后 半 期 的 日 挑战 了 霸权 国美 国 的 国 内 开拓模式 本 产业集 团利益 倚靠边缘 国家 的市场 1 8 世 纪后 期 到 1 9 世 损害 了边缘 国家 的 国 内 产 开拓模式 纪后 期的 英 国 业利益 悮工、 基于 国 内 开发 的 市场 1 9 世 纪 末 以 来 的 美 绑定 了边缘 国 家 的 国 内 产 贿模式 国 [ 15^ | 稳 固 的模式 资料来源 : 笔 者 自 制 。 二 “ 抢 占 守 成 大 国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及其危险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从 1 9 世纪 60 年代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世界历史被“ 德国 问 题” 所主导 。 ① 在德国统一 后的前 20 年里, 时任德国 宰相的奥托 ? 冯 ? 俾斯麦 ( Ot t o v 〇n ① Dav i d C all e o , German Pr oWem Ger many an d 尤心 ITo rW Or c/e r , 7 570 to /Ves e 故 , Ne w Yor k : C ambri dge Uni v er s i ty Pr es s , 1 978 , p . l . ? 1 0 8 ?
Y号济与比汝2016年第5期 Bismarck)异常坚定地向其他大国确保:德国不是欧洲和平的威胁。俾斯麦执政时期德 国的外交政策是谨慎而自我克制的。但是,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展开,德国开始致力于拓 展海外市场。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可以称之为“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随着 德国海外市场的日益扩大,其海外市场开拓模式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德国的对外市场 开拓对当时的霸权国英国尤其是其国内相关产业利益集团构成了显著的冲击,同时催生 了德国国内支持对外扩张的利益集团,导致英德两国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走向战争。 众所周知,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获益者之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德国 的贸易模式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德国的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贸易依 存度)快速上升,在1900年时为32%,1910年上升为36%,1913年则为40%。德国的 进口和出口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德国对进口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能源、原料、粮食等工业化急需的领域。从1900年到1913年,德国国内的石油产出增 长了140%,但也仅能供应德国1/10的石油需求。到了1913年,德国有57%的原料需 要进口。①因此,德国开始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以寻找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主动的,德国积极挑战并抢占了霸权国英国的海外市 场,影响了英国的海外利益。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导致英国与德国两国国内集团出现 了相应的变化。这体现在两点:其一,就英国国内集团而言,德国的大量出口严重冲击 了英国的产业利益,导致霸权国英国国内集团的强烈不满,英国国内反德情绪高涨。 其次,由于德国致力于抢占海外市场,德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与德国的海外利 益绑定在一起,推动了英德两国从经济竞争走向军事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德 国这一危险的市场开拓进程。 首先,德国的大量出口严重冲击了英国的产业利益,导致了霸权国英国国内集团 的强烈不满,英国国内反德情绪日益高涨。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钢铁行业的 情况来看,到1910年,德国钢铁的出口量已经超过英国。更为重要的是,德国钢铁出 口抢占了英国的市场份额,出口到了英国视为自留地的地方一澳大利亚、南美、中国 和英国本土。德国不仅抢占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份额,而且德国生产的钢铁已经打人英 国市场。②以钢铁为代表的德国的制成品很快抢占英国市场。德国制成品占据英国 进口品的份额在1900年为6%,1913年则升至10.5%.③ D Dale Copeland,"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International Se- curity,Vol.20,No.4,1996,p.28. @大卫·兰德斯著,谢怀筑译:《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289,326页。 3 Maria Sampanis,Preserving Power Through Coalitions:Compar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2003,p.50. .109·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W 孓你fjlrt 诒 20 1 6 年 第 5 期 Bi s marck ) 异 常坚定地向其他大国 确保 : 德 国 不是欧洲 和平 的威胁。 俾斯麦执政时期德 国 的外交政策是谨慎而 自 我克制 的。 但是, 随着德 国工业化 的展开 , 德 国开始致力 于拓 展海外市场。 德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可 以称之为 “ 抢 占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 拓模式 ” 。 随着 德国海 外市场的 日 益扩大, 其海外市 场开拓模式的负 面影响 日 益显现: 德国 的 对外市 场 开拓对当 时的 霸权国英国尤其是其国 内相关产业利益集团 构成了 显著的冲击 , 同 时催生 了德国 国 内支持对外扩张的 利益集团 , 导致英德两国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走向 战争。 众所周知 , 德国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最大获益者之一 。 随着工业化的 推进 , 德 国 的 贸易模式呈现“ 大进大出 ” 的 特点 。 德国 的 贸 易 占 国 民 生产总 值的 比 重 ( 即 贸易 依 存度 ) 快速上升 , 在 1 900 年时为 3 2 % , 1 9 1 0 年上升为 3 6% , 1 9 1 3 年则 为 40 % 。 德国 的 进 口 和 出 口 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 由 于 工业化的 需要 , 德国 对进 口 的需求主要 集 中 在 能源 、 原料 、 粮食等工业化急需的 领域 。 从 1 900 年到 1 9 1 3 年 , 德国 国 内 的 石油 产出 增 长 了 14 0% , 但也仅能供应德 国 1 / 1 0 的石油需求 。 到 了 1 9 1 3 年 , 德 国有 5 7% 的 原料需 要进 口 。 ? 因 此 , 德 国开始致力 于开拓海外市场 , 以 寻找 其原料产地和销售 市场。 德国 的 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主 动的 , 德 国积极挑战并抢 占 了 霸权 国英国 的海外市 场 , 影响 了英 国 的 海外利益。 这样 的 市场开拓模式导致英国 与德 国两 国 国 内 集团 出 现 了相应 的变化。 这体现在两点 : 其一 , 就英国 国 内集 团 而言 , 德国 的大量 出 口 严重冲击 了英国 的产业利 益 , 导致霸权 国 英 国 国 内 集 团 的强 烈 不满, 英 国 国 内 反 德情绪 高涨 。 其次 , 由 于德 国致力于 抢占海外市场 , 德国 国 内 越来越 多 的利 益团 体 与 德国 的 海外利 益绑定在 一 起 , 推动 了英德两 国从经济竞争走 向军事竞争。 第 一 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德 国 这一 危险 的 市场 开拓进程。 首先, 德国 的 大量出 口 严重 冲击了英 国 的产业利 益 , 导 致了 霸权 国英 国 国 内集 团 的强 烈不满 , 英 国 国 内 反德情绪 日 益高涨。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主导产业钢铁行业 的 情况来看 , 到 1 9 1 0 年 , 德国 钢铁的 出 口 量 已 经超过英 国 。 更为 重要的 是 , 德国 钢铁 出 口 抢 占 了英 国 的 市场份额 , 出 口 到 了 英国 视为 自 留地的地方— 澳大利亚 、 南美 、 中 国 和英国 本土 。 德 国不仅抢 占 了 英国 的 海外市场份额 , 而且德国 生产的钢铁 已经打人英 国 市场。 ? 以 钢铁为代表 的 德 国 的 制 成 品 很快抢 占英 国 市场。 德 国 制成 品 占 据英 国 进 口 品 的份额在 1 900 年为 6% , 1 91 3 年则 升至 1 0. 5 % 。 ③ ① Da l e Co p eland , “ Ec onomi c I nt er depen den c e and Wa r : A Th eo ry o f Tr ade E xp ec tat i on s , ” Se - c unt y , V〇1. 20 , No . 4 , 1 996 , p . 2 8 . ② 大 卫 ? 兰 德斯著 , 谢怀筑译 : 《 解除束缚 的普f 米修斯》 , 北京 : 华夏出 版社 2007 年版 , 第 269 、 289 、 3 26 页 。 ③ Mari a S amp &ni s , Pres ervi ng Power Thr ough Co ali tions : Co mp a ring the Gr and Strategy of Gr ea t Bri tain and the Uni te d States t Wes tp or t : Pr ae ger P u bli s her s , 2003 , p . 50. ? 1 0 9 _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约翰·霍布森在其《帝国主义》一书中也描述了德国对英国产业的冲击。他指 出,1870年以后英国制造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削弱。以德国等新兴国家为代表 的制造业和贸易迅速发展。它们的竞争使英国越来越难以销售其过剩产品。它们在 不断侵入英国的海外市场乃至英国的属地,同时积极争夺和吞并领土。这损害了英国 制造商的利益。因为对英国庞大的纺织业和金属工业而言,这些原本是其用来销售过 剩产品的市场。①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观察家们日益不安地注视着外国工业,特 别是德国工业竞争的崛起。②德国在食糖、钢铁、纺织品和化学品上的低价格使英国 同行感到不安,尤其是像1905年以前的那种贸易衰退时期。③德国的市场抢占侵蚀 了英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与利润,也影响了英国工人的就业。英国工人开始表达不 满,他们要求政府进行社会改革以改善其处境,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抢占市场的同 时,挤压了英国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制造业,这引发了英国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当时 经济学家与保守主义者威廉·休因斯(William A.S.Hewins)就曾表示过这样的担 忧:“假如受到(外国竞争)威胁的某种工业恰好属于你的国防体制基础,那你将处于 什么地位呢?”⑤在英国国内,从英国制造商群体到工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德情绪, 影响英国政府的对德政策,英德两国关系随之不断恶化。 其次,由于德国致力于抢占霸权国英国的海外市场,德国国内的经济团体与海外 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它们构成了维护德国海外利益的基础,开始积极支持和筹划与 英国争夺海外经济和军事利益。这是德国走向军事扩张的国内基础。这样,德国对英 国构成的不仅是经济竞争,还构成了军事竞争。 20世纪初,由于遭受资本和制造能力过剩的痛苦,德国加速了其市场开拓的进 程。由于巨大的海外利益驱动,德国开始摒弃俾斯麦时期的审慎态度(即德国在领土 方面的“心满意足”),开始着手拓展海外势力范围。德国的国内偏好结构逐渐发生了 改变:德国各个阶层,尤其是有着巨大海外经济联系的阶层越来越支持海外扩张。崛 起的德国金融家、工业家以及工程师开始积极谋划德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对他们来说, ①约翰·霍布森著,纪明译:《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页。 ②查尔斯·威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 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一1898》(第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③WHB.考特著,方廷钰,吴良健、简征勋译:《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378页。 Maria Sampanis,Preserving Power Through Coalitions:Compar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p.46. ⑤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泽:《大国的兴衰:1500一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110·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的 国 际政治 经济 学 约 翰 ? 霍布森在其 《 帝 国 主义》 一 书 中 也描述 了 德 国 对英 国 产 业 的 冲击 。 他指 出 , 1 8 70 年 以 后英国 制造业和 贸 易方面 的 优势大大削 弱 。 以 德 国 等新兴 国 家 为代表 的 制造业和贸易 迅速发展 。 它们 的竞争使英 国 越来越难以 销售其过剩产 品 。 它们在 不断侵人英 国 的 海外市场乃 至英国 的 属地 , 同 时 积极争夺和吞并领土 。 这损 害 了英 国 制 造商的利 益。 因 为对英国 庞大 的 纺织业和金属 工业而言 , 这些原本是其用来销售过 剩产 品 的市 场。 ① 1 9 世纪 7 0 年代 开始 , 英 国 观察家们 日 益不 安地注视着外 国 工业 , 特 别 是德国 工业竞争 的崛起。 ? 德 国 在食糖 、 钢 铁、 纺织 品 和化学品 上 的 低价格使英 国 同 行感到不安 , 尤其是像 1 905 年 以 前 的 那种 贸 易 衰退时期 。 ? 德 国 的 市场抢 占 侵蚀 了 英国 制造商的 市场份额 与利 润 , 也影 响 了 英国 工人 的 就业。 英 国 工人开始表达不 满 , 他们要求政府进行社会改革以 改 善其处境 。 ? 更为 重要 的 是 , 德国 抢 占 市场的 同 时 , 挤压了 英国 与 国家安全相 关的制造业 , 这引 发 了 英 国人对 国 家安全 的 忧虑 。 当 时 经济学家与保守主义者威 廉 ? 休 因 斯 ( Wil l i am A. S . H ewin s ) 就 曾 表示过这样的 担 忧 : “ 假如 受到 ( 外 国 竞争 ) 威胁的 某种工业恰好属 于你 的 国 防体制 基础 , 那你将处于 什么 地位 呢? ” ?在英 国 国 内 , 从英国 制造商群体到工人 , 形成了 一 股强 大 的反德情绪 , 影响 英国 政府 的对德政策 , 英德两 国 关系随 之不断恶化 。 其次 , 由 于德 国致力于抢 占 霸 权国英 国 的 海外市 场 , 德 国 国 内 的 经济 团 体 与海外 的 经济联系 日 益加 强 , 它们构成了 维护德 国 海外利益 的 基础 , 开始积极支持和筹划 与 英国 争夺海外经济 和军事利 益。 这是德 国走 向 军事扩 张的 国 内基础 。 这样 , 德 国对英 国 构成的 不仅是经济竞争 , 还构成 了 军事竞争。 2 0 世纪 初 , 由 于遭受 资 本和制 造能力 过 剩 的 痛苦 , 德 国 加 速 了 其市场 开 拓的 进 程。 由 于巨大 的海 外利 益驱动 , 德国 开始 摒弃俾斯麦 时 期 的 审 慎态度 ( 即德 国 在 领土 方面 的 “ 心 满意足 ” ) , 开始着手拓展海外 势力 范 围 。 德国 的 国 内 偏好 结构 逐渐发生 了 改变 : 德国 各个 阶层 , 尤其是有着 巨 大海外经济联 系 的 阶层越 来越支持海外扩张 。 崛 起的 德国 金融家 、 工业家以 及工程师开始积极谋划 德国 海外利 益的 拓展 , 对他们来说 , ① 约 翰 . 霍布森著 , 纪明译 : 《 帝 国主 义》 , 上海 : 上海人 民 出 版社 I 960 年版 , 第 5 9 页 。 ② 査尔 斯 . 威尔逊 : 《 经济状况》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中 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 研究所组译 : 《 新 编剑桥 世 界 近代史 : 物质进 步与 世界范围 的 问题 1 8 7 0 — 1 8 98 》 ( 第 1 1 卷 ) , 北京 : 中 国 社会科学 出 版社 1 9 99 年版 , 第 80 页 。 ③ W. H. B . 考特著 , 方廷钰 、 吴 良健 、 简 征勋译 : 《 简 明 英 国经济史 ( 1 75 0 年至 1 93 9 年 ) 》 , 北 京 : 商 务印 书 馆 1 99 2 年版 , 第 37 8 页 。 ④ Mar ia Samp an i s , Pr eser vi ng Power Th ro ugh C oali tions : C omp a ri ng the Grand Str ategy of G reat Br i tain and the Uni ted States t p. 46 . ⑤ 保罗 . 肯尼迪 著, 蒋 葆英等译 : 《 大 国 的 兴衰 : 1 5 00 — 2000 年 的经济变 迁 与 军事冲 突 》 , 北 京 : 中 国经 济出 版社 1 9 89 年版 , 第 28 7 页 。 ? 1 1 0 ?
Y号冰5汝2016年第5期 为寻求世界市场而进行的斗争不仅与自身利益吻合,也是为德国争取威望的一项使 命。①德国的大银行是德国大企业最大的股东,它们为大企业提供资金,促成企业合 并,推动企业形成卡特尔。这些大银行也是谋求德国海外商业利益的重要推动者。海 外利益让这些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积极谋求政府支持。容克地主对 英国的仇视代替了他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厌恶,他们在政府的引导下,支持德国的 海军建设计划。② 德国对海外利益的关注使得它从一个以陆军为主的国家走向陆海军并重的国家。 在德国海军上将艾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执掌德国海军军部的 头三年,德国海军军费以年均13.7%的速度增长,而陆军的军费开支年均增长仅为 2.1%。以陆军预算的百分比计算,从1900年到1913年,德国的海军预算急剧攀升: 1900年为25%,1905年增至35%,1911年增至55%。③提尔皮茨认为,德国的工业化 “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④同时,“没有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舰队,德国就不可 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公海捕鱼、世界交往与殖民地”。⑤ 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施莫勒尔(Gustav von Schmoller)甚至认 为,在德国,国家应该干预并调整经济事务以促进国家富强,而舰队和海军部的力量以 及航海法与海关法的工具的使用应当为本民族和本国的经济利益服务,使之在财富与 工业的繁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⑥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主动型的“抢占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损害了当时作为守成大国的世界霸主英国 的产业利益,引发了英国国内的强烈不满;更关键的是,该模式还从军事上对英国构成 了挑战。英国感受到了德国日益激烈的海外竞争压力,英国与德国开始从经济竞争走 向军事竞争,直至双方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样的市场拓展模式可谓欲速则不达,一战的爆发打断了德国的市场拓展进程。 ①查尔斯·威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1898》(第11卷),第79页。 ②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一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5页。 ③威廉森·歌里、麦格雷·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著,时殷弘等译:《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 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④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度:1500一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265页。 ⑤ME霍华德:《武装力量》,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一 1898》(第11卷),第313页。 ⑥查尔斯·戴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1898》(第11卷),第77一78页。 ·111·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4咚 合+ 诘 20 1 6 年 第 5 期 为 寻求世界市场而进行的 斗争 不 仅与 自 身利益吻 合 , 也是为德国 争取威望的 一 项使 命。 ? 德国 的大银行是德国 大企业最大的股东 , 它们为 大企业提供资金 , 促成企业合 并 , 推动企业形成卡特尔 。 这些大银行也是谋求德 国海外商业利益的重要推动者 。 海 外利 益让这些企业家 、 金融家形成一 股强大的力 量 , 积极谋求 政府支持。 容克地主对 英国 的仇视代替了 他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厌恶 , 他们在政府 的 引 导 下 , 支持德国 的 海军建设计划 。 ② 德 国 对海外利 益的关注使得它从一 个以 陆军为主 的 国家走 向陆 海军并重的 国 家。 在德国 海军上将艾尔弗 雷德 ? 冯 ? 提尔皮茨( Al fred v on Ti rp i tz ) 执掌德国 海军军部的 头三年 , 德 国海军军费 以 年均 1 3 . 7 % 的 速度增长 , 而陆军 的军 费开 支年均增 长仅为 2 . 1 % 。 以 陆军预算的百分 比计 算, 从 1 900 年到 1 9 1 3 年 , 德 国 的海军预算急 剧攀升 : 1 900 年为 25 % , 1 905 年增 至 3 5 % , 1 9 1 1 年增至 55 % 。 ③ 提尔 皮茨认为 , 德国 的工业化 “ 就像 自 然法则 那样不可抗拒 ” ; ④ 同 时 , “ 没有一 支能够 发动 攻势的舰 队 , 德 国 就不可 能发展世界贸易 、 世界工业 , 以 及在某种程 度上的公 海捕鱼 、 世界交往 与殖 民 地” 。 ⑤ 曾 任柏林大学校长 的 经济学家古斯塔夫 ? 施莫勒尔 ( Gust a v vo n Sc hmo l l er ) 甚 至认 为 , 在德国 , 国 家应该干预并调整经济事务 以 促进国 家富强 , 而舰队和海军部的力 量以 及航海法与 海关法的工具的使用应当 为本 民 族和 本国 的经济利益服务 , 使之在财富 与 工业 的 繁荣方面 处于领先地位。 ? 从上 面的描述 中我 们不难看 出 , 德国 的 市 场开拓模式是 主动型 的 “ 抢 占 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 ” 。 这样 的市 场开拓模式损 害 了 当 时 作为 守成大国 的 世界 霸 主英 国 的 产业利益 , 引 发了 英国 国 内 的 强烈不满 ; 更关键的是 , 该模式还从军事上对英 国构成 了 挑战 。 英 国感受到 了德国 日 益激烈 的海外竞争压力 , 英 国与德 国开始从经济竞争走 向 军事竞争 , 直至双方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这样 的 市场拓展模式可谓欲速则不达 , 一 战 的爆 发打断 了 德国 的市 场拓展进程 。 ① 査尔斯 ? 威尔逊 : 《 经济状 况》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 新 编 剑 桥 世界 近 代史 : 物质 进步与 世界 范 围 的 问 题 1 8 70 — 1 8 98 》 ( 第 1 1 卷 ) , 第 79 页 。 ② 査尔斯 ■ 金德尔伯 格著 , 高祖贵 译 : 《 世界经济霸权 : 1 5 00 — 1 990》 ,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2003 年版 , 第 245 页 。 ③ 威廉 森 ? 默里 、麦格 雷戈 ? 诺 克斯 、 阿 尔 文 ? 伯 恩斯 坦著 , 时殷 弘 等译 : 《 缔造 战 略: 统治 者 、 国 家 与 战 争》 , 北京 : 世界知 识 出版社 2004 年 版 , 第 27 1 页 。 ④ 保 罗 ? 肯尼迪 : < 大 国的 兴衰 : 1 5 00 — 2000 年的 经济变迁与 军事冲 突 》 , 第 265 页 。 ⑤ M . E. 霍华德 : 《 武装力 量》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 新 编剑 桥世界 近代史 : 物质 进步与世界范 围 的 问 题 1 8 70 - 1 8 98》 ( 第 1 1 卷 ) , 第 3 1 3 页 。 ⑥ 査尔斯 ? 威尔 逊 : 《 经济状况》 , 载 F. H ? 欣斯 利编 : 《 新 编 剑 桥世界 近代 史 : 物质 进步 与 世界 范 围 的 问题 1 8 7 0 — 1 89 8》 ( 第 1 1 卷) , 第 77 _ 78 页 。 ? 1 1 1 ?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由于战败,德国的海外利益也没能维系,协约国建立了“波兰走廊”,德国还丧失了全 部殖民地,半数以上的钢铁、煤炭和奶牛,失去了5000个火车头以及1/4的化学和制 药生产。1921年4月,协约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公布的德国需要为战争支付的账单 总额相当于350亿美元的黄金。德国开始经历政治动荡、通货膨张、失业、独裁、战争 以及再次战败。 之所以说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危险的,是因为这一市场开拓模式最大的问题在 于它对霸权国英国国内的产业利益和安全环境构成了直接冲击,促发了英国与德国的 霸权争夺战争。在接下来的案例展示中,我们会看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 关系不同,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并无意挑战美国霸权,但是日本的市场开拓也损害了 霸权国美国国内的产业利益,导致美国国内出现反弹,进而促使美国政策调整。 三“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及其脆弱性 二战后,战败国日本被美国率领的盟军实施军事占领。由于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 张以及相关的战略考虑,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杜鲁门政府逐渐改变对日本的 政策方针,坚持“让日本站到我们一边(keep Japan on our side)”,①对日本开展了大 量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1951年,美日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军有权在日本 领土及其周围驻军。由此,日本成为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个追随者。 日本在安全上对美国的追随也体现在其市场开拓模式上.。二战后日本的市场开 拓模式可以称为“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如前所述,二战之后的日本处于 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伞之下,因此日本得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经济生产上从而实现 对外部市场的开拓,再也不需要像二战前那样依靠自身的军事实力去开拓世界市场。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往强调 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一政治的世界(military-political world)”开始变成“贸易 世界(trading world)”,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增强自身的实力,而日本则变成了 “贸易国家(trading state)”。⑧在罗斯克兰斯看来,历史上日本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外部市场,而二战后日本更强调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贸易以实现国家利益。但是, 罗斯克兰斯赞许的“贸易国家”面临很大的脆弱性。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日本的角 D Aaron Forsberg,America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Cold War Context of Japan's Postwar Economic Revital,/950-1960,Chapel Hil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pp.29-51. 2 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Basic Books,1985,pp.23-26. ·112·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的 国 际政 治 经 济学 由 于 战败 , 德国 的 海外利益也没 能维系 , 协约 国 建立 了 “ 波兰 走廊 ” , 德国 还丧失了 全 部殖民 地 , 半数以 上的 钢 铁、 煤炭和 奶牛 , 失 去了 5 000 个火车头 以 及 1 /4 的化学和 制 药生产 。 1 92 1 年 4 月 , 协约 国 组成 的 赔款委 员 会公布 的 德 国 需要为 战 争支付 的 账单 总额相当 于 3 5 0 亿美元的黄金 。 德国 开始经 历政治 动 荡 、 通货膨胀 、 失 业 、 独 裁、 战 争 以 及再次战败。 之所以 说德国 的 市 场开拓 模式是危险 的 , 是因 为 这一 市场开拓模式最大 的 问 题在 于 它对霸权 国英 国 国 内 的 产业利益和安全环 境构 成了 直接冲击 , 促发 了英 国 与德 国 的 霸权争夺 战争。 在接下来 的案 例展示中 , 我们 会看到 : 与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的 英德 关系 不 同 , 20 世纪 后半期 的 日 本并无意挑战美 国 霸权 , 但是 日 本 的市 场开拓也损害 了 霸权国 美国 国 内 的产业利 益 , 导致美国 国 内 出 现反弹 , 进而促使美国 政策调 整。 三 “ 依赖 霸权 国 家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及其脆弱 性 二战后 , 战败国 日 本被美国 率领的 盟军实施军事 占领。 由 于美苏两 国关 系 日 趋 紧 张 以及相关 的 战略考虑 , 20 世纪 40 年代末 开始 , 美国 杜鲁 门 政府逐渐改 变对 日 本 的 政策方针 , 坚持 “ 让 日 本站到 我们 一 边 ( ke ep Ja pa n on our si de ) ” , ? 对 日 本 开展了 大 量经济援助与 技术支持 。 1 95 1 年 , 美 日 签订了 《 美 日 安全保障条约》 , 美军有权在 曰 本 领土及其周 围 驻军。 由 此 , 日 本成为美 国在 世界政治 舞台 上的 一 个追随者 。 日 本在安全上对美 国 的 追随也体现在其市 场开拓模式上。 二战 后 日 本的 市场开 拓模式可 以称为 “ 依赖霸权 国家 的 市场 开拓 模式 ” 。 如前所述 , 二 战 之后 的 日 本处 于 美 国 军事力量 的保护伞之下 , 因此 日 本得以 将更多 的资 源集中 到 经济生产上从而实现 对外 部市场的 开拓 , 再也不 需要像二战前那 样依靠 自 身 的 军事实力 去 开拓世界市 场。 理查 德 ? 罗斯克兰 斯( Ri c hard Ro s ec ra nc e ) 指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 以 后 , 以 往强 调 军事 征服 、 领土 占 领的 “ 军事一 政治 的 世界 ( mil i t ar y - po l it i c al wo rl d ) ” 开 始变 成“ 贸 易 世界 ( t ra di ng worl d ) ” , 各 国 更 加 强 调 通 过贸 易 来增 强 自 身 的 实 力 , 而 日 本则 变成 了 “ 贸 易 国 家( t radi ng s t a t e ) ” 。 ② 在罗斯 克 兰斯看来 , 历史上 日 本通过 征服等手段 获得 外部市 场 , 而二战后 日 本更强调 自 由 无碍地与 他 国 进行贸 易 以 实 现国 家利 益。 但是 , 罗 斯克兰斯赞许的 “ 贸易 国 家 ” 面 临很 大的 脆弱 性。 在市 场开拓的 过程 中 , 日 本的 角 ① As^n Foi^ berg , A merica and the Jap anes e Mir acle : The Co ld War Co nte xt of Jap an ’ s Pos twar Eco nomi c Revi val , 1 950 - 1 960 , C ha pe l Hi ll and L on d on : U ni ve rsi ty of N ort h C aro l i na Pr ess , 2 000 , pp . 29 - 5 1 . ② Ri c hard Rosec ra nce , 77i e Trad i ng Si at e : C ommer ce a r ui h i /i c Afociem tTo r W , Ne w Yo rk : B asi c B oo k s , 1 9 85 , p p . 23 - 26. . 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