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语文备考练习卷文言文10篇 整合:吴玉鑫李泽天审阅:刘希 01.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侯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 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 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 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 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 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 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 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 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 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 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 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 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 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俣斯全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屏:摒弃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恚:怨恨D.其治以脉,不以证证:症状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 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 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 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 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2016 届语文备考练习卷文言文 10 篇 整合:吴玉鑫 李泽天 审阅:刘 希 01.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 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 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 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 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 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 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 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 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 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 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 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 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 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 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 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 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 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 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用巫之晚也。 (5分)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5 分)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φ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 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 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 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 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 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 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 “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 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 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 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 乎 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 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 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 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 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 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 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 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 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 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 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引:引来B.今若师未叩赵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D.会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 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用巫之晚也。 (5 分)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5 分) 02.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 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 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 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 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 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 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 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 “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 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 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 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 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 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 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 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 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 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 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 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 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 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 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 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 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 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 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 西得以为臣。(6分) (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分) 03.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 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 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 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 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 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 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 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 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 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 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 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 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 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 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 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 魏而来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 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 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 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 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 西得以为臣。(6 分) ⑵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4 分) 03.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 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 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 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 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 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 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 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 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 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 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 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 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 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 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必:肯定,确定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以:介词,因为 C.而其可必也审矣审:明白,清楚 D.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卒:动词,死亡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 B.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其天定也。 C.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其天定也。 D.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天命有常无常说起,立论起点高远,关键是提出了“仁者必有 后”的观点。尽管正反观点以讨论的方式呈现,但情感褒贬已经蕴含其中 B.文章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展开论述,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肯定了“善恶之报”, 从而过渡到下文以自己见闻印证“天定、可必”,论证周密,转圜自然,表现出 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C.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 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却得 到福荫,做了宰相 D.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宣扬“仁厚忠 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 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 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6分) (2)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4分)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孝穆廉谨有礼法,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 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是年术烈等变,孝穆击走之。冬, 进军可敦城。阻卜结五群牧长查剌、阿睹等,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 待余党遂溃。以功迁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知枢密院事。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以 东京 叛,孝穆为都统讨之,战于蒲水。中军稍却,副部署萧匹敌、都监 萧蒲奴以两翼夹击,贼溃,追败之于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沟自卫。孝穆围之, 筑重城,起楼橹,使内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将杨详世等擒延琳以降,辽 东悉平。改东京 留守。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 必:肯定,确定 B.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以:介词,因为 C. 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明白,清楚 D.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卒:动词,死亡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 B.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其天定也。 C.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 其天定也。 D.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 者其天定也。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天命有常无常说起,立论起点高远,关键是提出了“仁者必有 后”的观点。尽管正反观点以讨论的方式呈现,但情感褒贬已经蕴含其中。 B. 文章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展开论述,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肯定了“善恶之报”, 从而过渡到下文以自己见闻印证“天定、可必”,论证周密,转圜自然,表现出 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C. 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 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却得 到福荫,做了宰相。 D. 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宣扬“仁厚忠 恕”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 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 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6 分) (2)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4 分) 04.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孝穆廉谨有礼法,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 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是年术烈等变,孝穆击走之。冬, 进军可敦城。阻卜结五群牧长查剌、阿睹等,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 待余党遂溃。以功迁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知枢密院事。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以 东京 叛,孝穆为都统讨之,战于蒲水。中军稍却,副部署萧匹敌、都监 萧蒲奴以两翼夹击,贼溃,追败之于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沟自卫。孝穆围之, 筑重城,起楼橹,使内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将杨详世等擒延琳以降,辽 东悉平。改东京 留守。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重熙六年,进封吴国王,拜北院枢密使。八年,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从之。 由是政赋稍平,众悦。九年,徙王楚。时天下无事,户口蕃息,上富于春秋,慨 然有南伐之志。群臣多顺旨。孝穆谏曰:“昔太祖南伐,终以无功。銮驭始旋, 反来侵轶。自后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蒸民乐业,南北相通。今国家比之曩 日,虽曰富强,然勋臣、宿将往往物故。且宋人无罪,陛下不宜弃先帝盟约。 时上意已决,书奏不报。以年老乞骸骨,不许。十一年,复为北院枢密使,更王 齐 孝穆虽椒房亲,位高益畏。太后有赐,辄辞不受。妻子无骄色。与人交,始终如 。所荐拔皆忠直士。尝语人曰:“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 大事凝滞矣。”自萧合卓以吏才进,其后转效,不知大体。叹曰:“不能移风易 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时称为“国宝臣”,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选自《辽史》列传第十七,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琳以东京 叛以:因为B.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籍:登记 C.孝穆虽椒房亲虽:虽然D.目所着文曰《宝老集》目:命名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B.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C.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孝穆虽然是皇后的弟弟,但不是凭着这层关系直接被封王的,而是凭借卓越 的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以王位的。 B.萧孝穆有很高的才能。他屡次讨平叛乱,先后平定了术烈、阻卜等的叛乱。他 治世才能卓越,所提建议都很有见地,把东京 治理得井井有条。 C.辽兴宗产生了攻打北宋的想法,萧孝穆坚决反对。兴宗就打定主意不南伐,萧 孝穆写好的奏书也就没有上报 D.萧孝穆地位尊崇,但十分谨慎,总是推辞太后的赏赐,对人也始终如一,连他 妻子儿女的为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6分) (2)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4分) 丙申秋,有太原客南贾还,策一驴,橐金可五六百。偶过中牟县境,憩道左。有 少年人,以梃(木棒)荷犬至,亦偕憩。犬向客咿哑,若望救者。客买放之。少 年窥客装重,潜蹑至僻处,以梃搏杀之,曳至小桥水滨,盖以沙苇,负橐去。 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适县令升座,衙班甚肃,犬 直前据地叫号,若哭若诉,驱之不去。令曰:“尔何冤?吾遣吏随尔。”犬导隶 出,至客死所,向水而吠。隶掀苇得尸,还报,顾无从得贼 犬亦复至,号踯如故。令曰:“若能知贼乎?我且遣隶随尔。”犬又出,令 又遣数隶尾去。行二十余里,至一僻村人家,犬竟入,逢一少年,跳而啮其臂
重熙六年,进封吴国王,拜北院枢密使。八年,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从之。 由是政赋稍平,众悦。九年,徙王楚。时天下无事,户口蕃息,上富于春秋,慨 然有南伐之志。群臣多顺旨。孝穆谏曰:“昔太祖南伐,终以无功。銮驭始旋, 反来侵轶。自后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蒸民乐业,南北相通。今国家比之曩 日,虽曰富强,然勋臣、宿将往往物故。且宋人无罪,陛下不宜弃先帝盟约。” 时上意已决,书奏不报。以年老乞骸骨,不许。十一年,复为北院枢密使,更王 齐。 孝穆虽椒房亲,位高益畏。太后有赐,辄辞不受。妻子无骄色。与人交,始终如 一。所荐拔皆忠直士。尝语人曰:“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 大事凝滞矣。”自萧合卓以吏才进,其后转效,不知大体。叹曰:“不能移风易 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时称为“国宝臣”,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选自《辽史》列传第十七,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琳以东京 叛 以:因为 B.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 籍:登记 C.孝穆虽椒房亲 虽:虽然 D.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目:命名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B.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C.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孝穆虽然是皇后的弟弟,但不是凭着这层关系直接被封王的,而是凭借卓越 的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以王位的。 B.萧孝穆有很高的才能。他屡次讨平叛乱,先后平定了术烈、阻卜等的叛乱。他 治世才能卓越,所提建议都很有见地,把东京 治理得井井有条。 C.辽兴宗产生了攻打北宋的想法,萧孝穆坚决反对。兴宗就打定主意不南伐,萧 孝穆写好的奏书也就没有上报。 D.萧孝穆地位尊崇,但十分谨慎,总是推辞太后的赏赐,对人也始终如一,连他 妻子儿女的为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6 分) (2)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4 分) 05. 丙申秋,有太原客南贾还,策一驴,橐金可五六百。偶过中牟县境,憩道左。有 少年人,以梃(木棒)荷犬至,亦偕憩。犬向客咿哑,若望救者。客买放之。少 年窥客装重,潜蹑至僻处,以梃搏杀之,曳至小桥水滨,盖以沙苇,负橐去。 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适县令升座,衙班甚肃,犬 直前据地叫号,若哭若诉,驱之不去。令曰:“尔何冤?吾遣吏随尔。”犬导隶 出,至客死所,向水而吠。隶掀苇得尸,还报,顾无从得贼。 犬亦复至,号踯如故。令曰:“若能知贼乎?我且遣隶随尔。”犬又出,令 又遣数隶尾去。行二十余里,至一僻村人家,犬竟入,逢一少年,跳而啮其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