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新中国对外关系六十年 新中国六十年 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吴志成赵晶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欧关系经历了尝试接触、初步发展、起伏发展、稳步发展和成热发展 五个时期,逐渐形成了基于广泛共同利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之间既有合作与共识,也存在着摩 擦和分歧。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务实性和长远性、经贸合作动力、政治关系的增进与巩固保障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影响、欧盟新成员国成为新兴变量、美国外部因素等诸多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 许多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中欧关系;歌洲联盟;冷战;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欧关系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六十年①。期间,中 欧之间利益交错,求同存异,既有合作与共识,也现分歧和波折,在协调互动中不断化解矛盾,推动 双边关系向前发展。总体上,中欧关系经过冷战前后时期的深刻调整,逐步发展为基于广泛共同 利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互利合作格局。在全球化和国际格 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力地促进了 中国和欧盟各自的发展,而且也已超越双边范畴,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建国以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1975年,虽然部分西欧国家陆续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中国与西欧 国家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美欧关系与中美关系的制约和影响。1975年5月中国与欧共体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此中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双方互动不断增强,双边关系开始进人良性 发展的新时期。 1.尝试接触时期:1949-1975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两大阵营处于紧张激烈的对抗阶段,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战略与苏 联结盟,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处于冷战状 收稿日期:2009-01-10 作者简介:吴志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和欧洲问题研究: 赵晶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欧洲问题研究。 ①本文的“中欧关系”指中国与“欧共体"(后为“歌盟”)的关系,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因此以 1993年11月为界,文中探讨的“中欧关系”将分别表述为中国与“欧共体”及“欧盟”的关系。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1 态。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欧共体的成立以及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 高,中国与西欧国家开始尝试接触,双边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缓解,特别是中法两国建交使中国与西 欧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在与西欧国家发展关系的问题上,新中国主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要求它们断绝与台湾国民 党政权的“官方关系”,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的 一切特权。根据这两条原则,中国先后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挪威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表示愿意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在美国的影响下不愿意遵守中方提出 的两条原则,因此中英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办级的半外交关系,中国与荷兰也仿照中英模式互换 代办。 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是中法建交。1961年在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期 间,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同法国外长德姆维尔就发展中法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接触,1962年戴 高乐派曾于1957年访问过中国的前总理富尔来华。1963年10月富尔再次访华,双方进行了6次 会谈,富尔表述了戴高乐关于中法建交的3个方案,并澄清了法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1964 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西方大 国。1964年11月中国与意大利签订了互设商务处的协定。12月中国同奥地利签订了互设民间贸 易机构的协定。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最大障碍逐渐消除,中欧关系 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970-1972年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希腊、联邦德国先后 与中国建交,英国和荷兰同中国的代办级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圣马力诺同中国建立领事级外 交关系。1973年西班牙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这是西欧大国中第一位访华的国 家元首①。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中国成为政治上正式承认欧共体的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自此,中欧关系进人一个历史新时期。 2.初步发展时期:1975-1989年 美苏冷战格局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体系 呈现“苏攻美守”的两极态势,中国和欧共体面临相似的安全困境一中苏关系交恶、欧共体的安 全受到苏联威胁;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加快,日本于同一年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力 量在70年代初期相对衰弱,西欧外交与防务独立地位得到了加强,欧共体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 自主性增强;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认为欧洲属于“第二世界”,可以将其团结在 世界范围内的反苏统一战线之中,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发生转变②。外部威胁与较多共同利益的存 在促使中欧最终于1975年正式建交。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促使中欧关系快速发展。这 一阶段的中欧关系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政治互动态势良好,经济往来迅速增多。 政治上,1979年2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詹金斯首次访华,7月第一届欧共体-中国联合委员会 在北京进行会晤。1983年6月中国同欧共体建立了定期的政治磋商制度,每隔半年双方在欧洲政 治合作的框架内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讨论。同年11月欧共体主席托恩访华,双方宣布中国 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自此中国同欧洲共同体全面建交。1984年 欧共体和中国政治合作框架下的第一次部长会议召开。1985年欧委会主席德洛尔成功访问中国, ①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0-294页。 ②戴维·香博:《中国与欧洲:从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关系的发展》,宋新宁、张小劲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香港: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2·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双方合作框架也初步形成,中国-欧共体政治合作部长级会议于1987年启动。1988年10月4日 欧共体委员会正式在中国设立驻华代表团。双方高层频繁互访、政治对话与磋商的开展,推动了 中欧良好政治关系的形成,也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 1978年4月3日欧共体与中国签订了首个为期5年的双边贸易协定,并在此框架内于1979年 建立了中欧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机制,也即目前中欧经济对话的最高机制。从1980年起欧共体给 予中国普遍优惠制待遇。1983年中欧启动了第一个科技合作项目。194年欧共体第一个在华合 作项目一一商务管理培训和农村发展项目启动,拉开了众多中欧合作项目的序幕。1985年中欧签 署长期经贸合作协定《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委员会。欧共体委员 会从1987年开始在中国合作开发项目,中欧贸易关系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突破,“1975年双边进 出口总额仅为23亿美元,1981年增长到53亿美元…到1989年已增至235.1亿美元。”④ 3.起伏发展时期:1989-1994年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中欧关系出现逆转。1989年“六·四”风被后,欧共体 各成员国在1989年6月举行的马德里峰会上通过了制裁中国的《对华声明》,宣布冻结对华关系, 并对中国采取包括暂停双边部长级和高层接触,中断共同体成员国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实行对华 武器禁售等6项制裁措施。欧共体各成员国也纷纷断绝与中国的政治合作和经贸往来,中欧关系 出现严重倒退,进入长达五年的中欧关系“回冷期”②。 从中欧关系本身来看,双方建交主要是出于联合抗衡苏联威胁的考虑,共同的安全利益成为 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每一方都不把发展与另一方的关系本身看作一种值得的追求;看待欧中关 系的出发点是与美苏超级大国的关系。”③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缺乏长期的战略共识,既没有形 成坚实的政治基础与合作机制,也没有匹配的经济实力下缔结的扎实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因此, “建立在冷战战略架构之上的中欧关系,受冷战格局解体的震撼自是在所难免。”④ 但是,这一阶段中欧关系的低潮状态并没有持续过长的时间,1990年夏天欧洲各国对中国的 制裁开始放松,同年10月欧共体取消了暂停高级官员访华的限制,又于1991年7月取消了对政府 首脑一级访华的限制,并从1992年起重新把中国列入“适宜合作的国家”之列。10月后西欧对华 政策从“实施制裁”转而奉行“全面接触、施压并举”的新战略,中欧高层互访和各领域互动合作逐 步恢复,停滞的中欧关系开始恢复发展。1994年6月中欧达成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对话协议。同 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走向新亚洲战略》文件,指出“如果欧洲欲保持其优势和现状,就应提高对 亚洲的重视程度并增强对亚洲的影响…加强政治合作…加强欧洲经济在亚洲的存在。”⑤12月 欧盟一致决定取消1989年“六·四”风波以来禁止同中国进行国家元首级互访和军事往来的措施。 随着政治关系的回升,中欧经贸关系也逐渐恢复。1990年欧共体取消了不准向中国提供发展 援助、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的禁令;1993年欧委会第一次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在华项目 提供援助,同年10月欧委会设立香港办事处。1991年到1994年间中国与欧共体的贸易额从240 亿美元增加到315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9.5%,超过了欧共体与日本和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欧 共体对华贷款和直接投资也迅速增加,1994年西欧对华贷款达60多亿美元⑥。 ①装元伦等:《欧盟对华长期政策与中欧经贸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13页。 ②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 ③藏维·香博:《中国与欧洲:新兴的轴心》,《学习与实践2005年第1期。 ④戴炳然:《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2000年。 5 European Commission,Towards a New Asia Strategy,Brussels,27 July 1994,COM (1994)314. ⑥杨义萍:《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的欧中关系及其彩响》,宋新宁、张小动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3· 4.稳步发展时期:1995-1999年 在数十年的对华关系实践中,欧盟逐渐认识到,欧盟和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上具有广泛的 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也符合欧盟自身的利益,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欧盟的 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中期,受惠于改革开放成果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一支重要的经济 力量和不断上升的政治力量,众多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亟需中国的参与解决。因此不断推进中欧 关系对欧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符合欧盟外交和战略利益,这也是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积 极主动提升中欧关系的主要原因。 90年代中期,中欧关系的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1995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中欧关系长期 政策》,标志着欧盟完成了对华外交政策调整,也预示中欧关系进人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文件提 出要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重新界定欧盟与中国关系”,“与中国建立一种长期的并能够反映 出中国的全球性经济和政治影响的关系”,“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欧中经贸合作关系 的全面发展。”①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一项名为《欧洲联盟对华新战略》的文件,强调欧盟 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意欲保持与扩大和中国全面合作的势头,并将长期政策具体 化,在这段时间内,促进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与日俱增。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 《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认为“接触中国正在兴起的经济政治力量并将中国融人国际社 会是欧盟和其他伙伴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对外政策挑战之一”,“这将既有利于国际社会, 又有利于更广泛的全球稳定…为一种新型的、全面的中欧伙伴关系确立优先的政策选择。”同时 文件详细确定了“欧盟致力于实行与中国全面接触的战略”,“提升中欧政治对话,强化亚欧会议进 程”,“使中国进一步融人世界经济,把中国引入世界贸易体系,支持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发展 中欧合作项目,使欧盟对华资助发挥更大的作用”,“举行每年一度的欧中领导人会晤,将亚欧会议 做为与中国对话的特殊渠道”等中欧关系发展五大目标②。在政治关系拓展的同时,中欧经贸关系 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1997年欧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与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 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迅速提升,由1990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三位③。 5.成熟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的中欧关系现状 21世纪的来临赋予中欧政治关系以新的机遇,继1998年双方构建“建设性伙伴关系”以来,至 2008年这10年间,中欧关系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中欧领导人定期会晤迄今也已成功举行10次。 2001年双方确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达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的“欧洲 年”,中欧双方领导人互访创下历史记录,中方有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两位副总理访问了包括新 成员国在内的16个欧盟国家和欧盟总部,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共9位领导人相继访华,许多西方 观察家甚至用“蜜月”来形容这一年中欧关系的密切与融洽:2005年中欧建交30周年之际,中国多 位高层领导人访问了16个欧盟成员国或欧盟总部,至少有9个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领导人访问了 中国;2006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以及吴邦国、贾庆林等中国主要领导人访问欧洲,欧洲议会 议长博雷利、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访问中国。2007年6月到2008年4月,中欧高层 继续频繁接触,胡锦涛主席出访瑞典,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首相布朗等欧洲政 要也相继访华。同时,尽管“3·14”拉萨事件后一些欧洲官员和民众对中国存有偏见和误解,欧盟委 员会主席巴罗佐仍在4月率9名委员访华,阵容之大为欧盟对华关系史上所罕见。四川这川大地 DEuropean Commission,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Bruseels,5 July 1995,COM(1995)279. European Commission,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h China,Brussels,25 Mar.1998.COM(1998)181 ③戴炳然:《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薛君度、周荣耀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欧关系》。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4 吴志成赵晶晶:新中国六十年中欧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震发生后,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十分钦佩中国做出的迅速反应和采取的果断措施,并迅即给予中 国巨大的同情和支持。8月,来自33个欧洲国家的54位贵宾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在欧方的积极 参与和配合下,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也得以成功举行。特别是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1月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了被称为“信心之旅”的正式 访问,目的就是“推动中欧关系深人发展”①,中欧双方领导人均肯定加强中欧合作的全球和战略意 义,强调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决定于4月举行第2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年内尽 快举行第1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②。 自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欧经贸合作进展显著。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 1000亿美元大关,从2004年起欧盟连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达1772.9亿美元,是1975年建交时的74倍③。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欧贸易额达 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 市场。欧盟也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2007全年进出口贸易额高达3561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增长27%。经贸关系迅猛发展,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此外,在科技、 教育与文化交流、环保等诸多领域双方的合作力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双方关系成熟发展的同时,中欧之间也存在着摩擦和不稳定的因素。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 对华武器军售禁令问题是困扰中欧关系的两个老问题,中方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这两个问题与中 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不符,希望欧方尽快解决,但即使在2003年、2004年希拉克、施罗德 当政期间也没能实现。而欧洲国家则在中欧贸易问题(逆差、知识产权等)和非洲问题上对中国的 戒心越发加重④。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欧洲国家开始流行“中国威胁论”,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 义倾向增强,越来越多的欧洲战略人士开始探讨中国崛起对欧盟的挑战问题。2006年10月欧盟 委员会先后发表了第六个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以及首份对华 贸易与投资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一欧中贸易与投资政策文件》,标志着欧盟对华经贸关系定位 已经由“成熟的伙伴”转为“竞争与合作伙伴关系”;同年12月欧洲理事会发布《关于欧盟-中国战 略伙伴关系的结论》,显示欧盟针对中国崛起调整了对华政策。此外,在欧对华政策中强调所谓 “价值观因素”和“人权”的重要性,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反恐等问题上搞双重标 准,对“东突”以及西藏、台湾事务、人权与民主问题指手画脚,这些都使中欧关系的发展面临障碍。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欧关系剧烈动荡。3月以来西方媒体热炒西藏问题,欧盟与美国还 签署了共同谴责中国的声明;奥运圣火传递先后在伦敦和巴黎受阻,也一度给中国与英国、法国的 关系稳定发展带来压力;12月初欧洲出台某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 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会见达赖,导致第11次中欧峰会被取消等等。 二、中欧关系发展的特点 回顾新中国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欧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 深化,从冷战对峙到建交和解,从集中发展经贸关系到密切加强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多 ①外交部官员介绍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9年年会,hp:/ www.mfa.gov.cn/chn/ziliao/wzzt/wenzonglichufangouzhousiguo/t474971.htm. ②《中歌联合声明》,2009年1月31日,中国外交部网站,hltp:/ww.fmpc.pv,cn/chn/2o/475287.him ③《近年来的中欧关系》,2006年9月9日,人民网,htp:/politics.people.com.cm/GB/8198/70530/70532/4798069.html. ④赵晨:《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新视野》2008年第2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