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总第154期) 中美人权观念的冲突与中美关系的展开 李清津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男,硕士) 摘要人权问题在进入90年代以来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中美冲突的 重要根源。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巨大的分歧。但是,人权观念的冲突 并不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本文简要地回 顾了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分析了中美人权观念的分歧所在以及分歧存在的根据,解析 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的原由,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 一目标出发,求同存异,加强对话,应是中美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中美关系:人权,人权外交,冲突管理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1999)04-0104-08 人权是指人们所享有的或应有的基本权利。进而言之,人权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 一方面,人权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又因为其 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差异而对人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活动。但 无论如何,人权都是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问题,而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注。 中美两国因为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在人权问题上有着巨大的、明显的分歧,从而使得人权 问题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成为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但是,中美人权观念的冲突 并不仅是观念上的分歧,而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考虑到人权在国际关 系中的意义,考虑到中美关系在世界中的重要性,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一目标出 发,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中美关系中人权问题的探讨。这里,我们试图对中美人权观念加以 对比,发现其分歧所在,寻找这种分歧存在的根据,解析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 要制约因素的原由,最后我们探讨中美正确对待、管理观念冲突的基本模式。 一、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回顾 人权外交,对于美国而言,是属于理想主义外交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甚至 更早。但美国明确的提出和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始自卡特。当时,美国主要运用于对苏外 交中,是其同苏联在世界进行霸权争夺的重要手段:而在中美关系领域,人权问题没有成为 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的参量。 *收稿日期1998-12.10 10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4 期 (总第 154 期) 中美人权观念的冲突与中美关系的展开 Ξ 李清津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北京, 1008751 男, 硕士) 摘要: 人权问题在进入 90 年代以来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成为中美冲突的 重要根源。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巨大的分歧。但是, 人权观念的冲突 并不仅是一个观念上的分歧, 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本文简要地回 顾了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 分析了中美人权观念的分歧所在以及分歧存在的根据, 解析 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的原由, 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 一目标出发, 求同存异, 加强对话, 应是中美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人权; 人权外交; 冲突管理 中图分类号:D 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 (1999) 0420104208 人权是指人们所享有的或应有的基本权利。进而言之,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 一方面, 人权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另一方面, 不同的国家又因为其 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差异而对人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活动。但 无论如何, 人权都是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问题, 而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注。 中美两国因为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在人权问题上有着巨大的、明显的分歧, 从而使得人权 问题成为困扰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成为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但是, 中美人权观念的冲突 并不仅是观念上的分歧, 而更重要的是涉及一些更为复杂的政治参量。考虑到人权在国际关 系中的意义, 考虑到中美关系在世界中的重要性, 从追求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这一目标出 发, 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中美关系中人权问题的探讨。这里, 我们试图对中美人权观念加以 对比, 发现其分歧所在, 寻找这种分歧存在的根据, 解析人权观念的分歧成为中美关系的重 要制约因素的原由, 最后我们探讨中美正确对待、管理观念冲突的基本模式。 一、中美人权交往的历史回顾 人权外交, 对于美国而言, 是属于理想主义外交范畴, 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 甚至 更早。但美国明确的提出和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始自卡特。当时, 美国主要运用于对苏外 交中, 是其同苏联在世界进行霸权争夺的重要手段; 而在中美关系领域, 人权问题没有成为 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的参量。 104 Ξ 收稿日期: 1998- 12- 10
就中国内政而言,1966-1976年间是中国政治的波动时期,这一时期推行的“大民主”政 策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政治的稳定、有序发展,造成了民主进程的大幅度降低。从事实上看,这 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人权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国家主席的生命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就 是一个最显明的例证。199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曾经讲道:“讲到人权问 题,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中国仍处在文化大革命’灾难之中,连我本人的人权也 谈不上。然而正是这一时期,美国从未将人权问题提到中美交涉的问题单上。 中美之间关于人权问题的交涉最早是在1979年的建交谈判中,关于中国公民出居自由问 题。进入80年代以后,人权问题开始在中美关系中浮现。中美两国围绕着“持异见人员”的 保护问题(1982年“胡娜事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所谓的“西藏问题”有过争论,但 从整体上说,中美关系在整个80年代的发展是比较平稳的,人权问题依旧没有成为中美关系 的制约因素。 综观中美关系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8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关系就已经开始了政策性调 整,但1989年6月的天安门事件才是全部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一中美关系开始在新的理念基 础上进行重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布什政府强化了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人权成为 美国对华外交的基本追求和政策支撑点之一。除了联合西方盟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外,美国还 单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政策与行动。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己经成为美 国政治运行的重要内容。于是,我们看到美国国务院在每年的各国人权状况报告中都要大肆 地指责中国对人权的不尊重和严重侵犯:人权问题甚至与中美经贸关系挂钩,中美两国多年 来一直为最惠国待遇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美国官员访问中国时总要“关心”一下中国的人 权状况。而在国际上,美国更是积极利用联合国人权会议指责中国,企图引起“国际社会”对 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和一致谴责。 对于美国指责的无理与偏颇,我们无须多说。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美国对“中 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如果仅仅是起因于1989年的话,并不能持久地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争 论点,事实上,联系到9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动,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美国之所以关 注中国人权问题的根源一人权外交的本意不是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而是实现美国战 略的具体策略。美国认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 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在国外促进民主与人权…是一种支持美国 国家安全的可靠战略方式”。) 二、中美人权观念比较 中美人权观念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源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有的则 出于现实的国家战略设计。这里我们用一个简明的比较图加以概括) 总结说来,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侧,中外各国都坚持人权的重要性,认为人权的进 步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但是、不同的国家在人权的具体认识、理解和实现上有 着不同的观念。美方人权理论相信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以人的自然本性为依据,抽象地 谈论人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认为这是超阶级的、普遍的:而中方似乎更多的坚持人 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权不仅是抽象的、普遍的,更是具体的、历史的。虽两种人权观都讲 人的解放,但出发点不同,美方从“个人一社会”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念出发,偏重于个 10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就中国内政而言, 1966- 1976 年间是中国政治的波动时期, 这一时期推行的“大民主”政 策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政治的稳定、有序发展, 造成了民主进程的大幅度降低。从事实上看, 这 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内人权状况的确不容乐观, 国家主席的生命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就 是一个最显明的例证。1990 年 5 月邓小平在会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曾经讲道:“讲到人权问 题, 1972 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 中国仍处在‘文化大革命’灾难之中, 连我本人的人权也 谈不上。”[1 ]然而正是这一时期, 美国从未将人权问题提到中美交涉的问题单上。 中美之间关于人权问题的交涉最早是在 1979 年的建交谈判中, 关于中国公民出居自由问 题。进入 80 年代以后, 人权问题开始在中美关系中浮现。中美两国围绕着“持异见人员”的 保护问题 (1982 年“胡娜事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所谓的“西藏问题”有过争论, 但 从整体上说, 中美关系在整个 80 年代的发展是比较平稳的, 人权问题依旧没有成为中美关系 的制约因素。 综观中美关系史,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美关系就已经开始了政策性调 整, 但 1989 年 6 月的天安门事件才是全部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中美关系开始在新的理念基 础上进行重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布什政府强化了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 人权成为 美国对华外交的基本追求和政策支撑点之一。除了联合西方盟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外, 美国还 单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政策与行动。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美 国政治运行的重要内容。于是, 我们看到美国国务院在每年的各国人权状况报告中都要大肆 地指责中国对人权的不尊重和严重侵犯; 人权问题甚至与中美经贸关系挂钩, 中美两国多年 来一直为最惠国待遇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 美国官员访问中国时总要“关心”一下中国的人 权状况。而在国际上, 美国更是积极利用联合国人权会议指责中国, 企图引起“国际社会”对 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和一致谴责。 对于美国指责的无理与偏颇, 我们无须多说。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 美国对“中 国人权问题”的关注, 如果仅仅是起因于 1989 年的话, 并不能持久地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争 论点; 事实上, 联系到 90 年代初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动, 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美国之所以关 注中国人权问题的根源——人权外交的本意不是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 而是实现美国战 略的具体策略。美国认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 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在国外促进民主与人权……是一种支持美国 国家安全的可靠战略方式”。[2 ] 二、中美人权观念比较 中美人权观念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有的源于历史文化的不同, 有的则 出于现实的国家战略设计。这里我们用一个简明的比较图加以概括: [3 ] 总结说来, 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4 ] , 中外各国都坚持人权的重要性, 认为人权的进 步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但是, 不同的国家在人权的具体认识、理解和实现上有 着不同的观念。美方人权理论相信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 以人的自然本性为依据, 抽象地 谈论人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认为这是超阶级的、普遍的; 而中方似乎更多的坚持人 的社会性本质, 认为人权不仅是抽象的、普遍的, 更是具体的、历史的。虽两种人权观都讲 人的解放, 但出发点不同, 美方从“个人—社会”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念出发, 偏重于个 105
问题域国家 内容 人权是一个广泛的人类社会学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人权不仅有个人人权,还 范 中 有集体人权:个人人权包括政治权利、个人生存一发展一安全权、社会文化权等几个不可分 属性 割、相互依存、彼此补充的权利要素。 美 美国认为人权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其内涵是确定性的,即人权仅是一个政治范畴,其权利要 素主要是国民(公民)的政治权利。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历来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概念,具有主体性的层次分划,即集体 人权,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权利相联系,主权概念正是这一人权层次的核心个人人权, 外 国 即个人在社会以及国家中应具有的尊严和价值。在两个层次的人权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 延 依存的关系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证个人人权是国家民主宪政的根基。 美国 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个人人权是政治运行的根基。人权主要是指公民的生命、安 全和政治权利。 中国认为人权是一个具体的、具有发展性的概念,是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历 史传统相联系的。人权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模式,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并不能否定其具体性 中 评判标准 问题,应当承认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由此而有的对人权的多样化理解。尤其是不能把一方的 认识当作唯一的标准,在人权上的“一刀切”认识及实践是错误的,无益于世界人权事业和 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美国坚持人权概念的国际性,认为人权是源于人的天性的: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成熟的标准: 国 美国的人权观念是国际性的标准,人权高于主权。 中国承认人权是重要的,应当是外交关系的内容之一,外交的任务是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人权应当成为外交对话与合作的重要领域:人权应当促进国际交流,而不应成为国际关系发 国 展的阻碍物:不同国家应当求同存异,用友好和平等协作来加强在人权建设上的共同认识:任 权与外 何国家不能借人权王涉他国内政不能以人权为谋求霸权的借口。 美国认为,既然人权是普世的,国际社会的标准是统一的,人权就应当而且能够置于国际社 美 会的监控之下,美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国家,应当成为世界人权的推动者、评 判者。 人解放,一切人权都从个人权利着眼:中方则从“个人一社会”辩证统一的社会结构观念出 发,主张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统一,以集体的解放作为个人解放的基础,个人人权应当与社会 的整体发展相和谐。这样,当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特别是个人政治权利时,他们主张人权 是绝对、纯粹的:而中方认为人权不是单一的权利实体,而是一个权利系统,在其中,个人 人权和集体人权是辩证统一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在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上的权利都是人权概念的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并且权利是受经济、社会等条件制 约的,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三、中美人权观念歧异的根据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之所以存在着上述纷争、歧异,原因是复杂的,具体说来有1: 1.传统民族文化差异。人民不是白板,他们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任何一个国家都要 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像中国这样古老的国家。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传统,中国久习而成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对人权的理解同美国不同。而美国的人权观念直接来 源于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的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反对神权、弘扬人性”的启蒙思想。正 10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问题域国家 内容 范 畴 属 性 中 国 人权是一个广泛的人类社会学概念, 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人权不仅有个人人权, 还 有集体人权; 个人人权包括政治权利、个人生存—发展—安全权、社会文化权等几个不可分 割、相互依存、彼此补充的权利要素。 美 国 美国认为人权是一个成熟的概念, 其内涵是确定性的, 即人权仅是一个政治范畴, 其权利要 素主要是国民 (公民) 的政治权利。 外 延 中 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历来认为人权是一个复合概念, 具有主体性的层次分划, 即集体 人权, 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权利相联系, 主权概念正是这一人权层次的核心; 个人人权, 即个人在社会以及国家中应具有的尊严和价值。在两个层次的人权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 依存的关系, 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证, 个人人权是国家民主宪政的根基。 美 国 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 个人人权是政治运行的根基。人权主要是指公民的生命、安 全和政治权利。 评 判 标 准 中 国 中国认为人权是一个具体的、具有发展性的概念, 是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历 史传统相联系的。人权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模式, 承认人权的普遍性, 并不能否定其具体性 问题, 应当承认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由此而有的对人权的多样化理解。尤其是不能把一方的 认识当作唯一的标准, 在人权上的“一刀切”认识及实践是错误的, 无益于世界人权事业和 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美 国 美国坚持人权概念的国际性, 认为人权是源于人的天性的; 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成熟的标准; 美国的人权观念是国际性的标准, 人权高于主权。 人 权 与 外 交 中 国 中国承认人权是重要的, 应当是外交关系的内容之一; 外交的任务是促进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人权应当成为外交对话与合作的重要领域; 人权应当促进国际交流, 而不应成为国际关系发 展的阻碍物; 不同国家应当求同存异, 用友好和平等协作来加强在人权建设上的共同认识; 任 何国家不能借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不能以人权为谋求霸权的借口。 美 国 美国认为, 既然人权是普世的, 国际社会的标准是统一的, 人权就应当而且能够置于国际社 会的监控之下; 美国, 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领导责任的国家, 应当成为世界人权的推动者、评 判者。 人解放, 一切人权都从个人权利着眼; 中方则从“个人—社会”辩证统一的社会结构观念出 发, 主张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统一, 以集体的解放作为个人解放的基础, 个人人权应当与社会 的整体发展相和谐。这样, 当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 特别是个人政治权利时, 他们主张人权 是绝对、纯粹的; 而中方认为人权不是单一的权利实体, 而是一个权利系统, 在其中, 个人 人权和集体人权是辩证统一的, 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在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上的权利都是人权概念的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 并且权利是受经济、社会等条件制 约的, 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三、中美人权观念歧异的根据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之所以存在着上述纷争、歧异, 原因是复杂的, 具体说来有[3 ] : 11 传统民族文化差异。人民不是白板, 他们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任何一个国家都要 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尤其像中国这样古老的国家。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 传统, 中国久习而成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对人权的理解同美国不同。而美国的人权观念直接来 源于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的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反对神权、弘扬人性”的启蒙思想。正 106
如钱其琛所言:“欧洲国家(从文化渊源上说,美国也是欧洲国家一引者注)注重个人权利 和价值,亚洲国家崇尚集体人权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造成了 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的不同理解。这成为中美观念冲突的第一根源。 2.人权观念接受、形成历史背景差异。的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定义为“人权”、 “权利”之类的明确概念,这些概念是中国在近代被西方国家侵略过程中为了历史自救任务而 引进的,而被人们重构。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欧风美雨的欺凌,国家衰微,人民无权。相 反,美国不仅没有近代中国这样的遭遇,反而曾经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一员积极参与对中国 的侵略。近代的民族自救过程使得中国人赋予人权以更多的含义。人权不仅是针对个人而言 的,也是针对国家而言的。直到今天,中国人之所以仍倾向于把人权看作是进行反帝反殖反 霸斗争的重要手段,是反对外国干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重要手段,不是没有历史渊源 的。不同的历史遭遇造成了各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不同评价,而这种理解延续下来已经沉 积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涉及国际关系的运作时。 3.社会政治取向差异。对于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中美两国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 家,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等诸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的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当资 本主义私有制被奉为美国社会的基础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得到充分肯定。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作为近代以来沧桑历史的经验总结,坚持社 会主义原则己经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包括人权观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的不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彼此对人权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对方人权思想的不苟同。 4.经济水平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造成中美两国人权观念存在巨大差异的 重要根源,这主要集中在中国把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作为人权的重要构成这一问题上。中 国具有庞大的人口数目,并且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温饱始终是一个问题。发展经济,保 障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成为中国各项任务的首位。对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重视,生存权、发 展权等概念就必然地成为中国人权概念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当前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 处于比较优先的地位。 5.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利益自我满足的能力差异。中美两国在国家实力上具有相当大的差 距,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家实力的不 同带来了外交目标的不同。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国家己经取得了独立自主地位,但是中国的 安全问题一确保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被分割,确保国家内部统一、团结和政治稳定 一依旧面临着近代以来就已经面临着的威胁。中国一方面坚持和平主义外交思想,另一方 面中国的国家实力尚未强大到如美国那样无须关注主权问题就能确保主权安全的程度。 6.外交策略差异。看待问题的思路、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双方民族心理(精神)与决策层 观念的差异,而影响着对外政策决策。对于美国来说,人权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概念,坚持 人权的这一特征,不仅为本国外交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同样也提供了一种成就自己的利益需 求的有利手段。中国则坚持尽管人权具有国际性,但在本质上仍是属于国家内政范围内的事 务,因而国家间可以就此进行对话与合作以促进人权事业的共同进步,但不能逾越边界而干 涉国家内政。不同的外交策略取向对人权观念的认识及实践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10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如钱其琛所言: “欧洲国家 (从文化渊源上说, 美国也是欧洲国家——引者注) 注重个人权利 和价值, 亚洲国家崇尚集体人权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5 ]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造成了 中美两国在人权观念上的不同理解。这成为中美观念冲突的第一根源。 21 人权观念接受、形成历史背景差异。的确,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定义为“人权”、 “权利”之类的明确概念, 这些概念是中国在近代被西方国家侵略过程中为了历史自救任务而 引进的, 而被人们重构。近代以来, 中国面临着欧风美雨的欺凌, 国家衰微, 人民无权。相 反, 美国不仅没有近代中国这样的遭遇, 反而曾经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一员积极参与对中国 的侵略。近代的民族自救过程使得中国人赋予人权以更多的含义。人权不仅是针对个人而言 的, 也是针对国家而言的。直到今天, 中国人之所以仍倾向于把人权看作是进行反帝反殖反 霸斗争的重要手段, 是反对外国干涉 (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重要手段, 不是没有历史渊源 的。不同的历史遭遇造成了各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不同评价, 而这种理解延续下来已经沉 积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尤其是涉及国际关系的运作时。 31 社会政治取向差异。对于这一点, 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中美两国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 家, 奉行不同的意识形态, 对政治等诸问题的看法不可避免的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当资 本主义私有制被奉为美国社会的基础时,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得到充分肯定。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救中国, 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作为近代以来沧桑历史的经验总结, 坚持社 会主义原则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文化, 包括人权观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的不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彼此对人权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对方人权思想的不苟同。 41 经济水平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造成中美两国人权观念存在巨大差异的 重要根源, 这主要集中在中国把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作为人权的重要构成这一问题上。中 国具有庞大的人口数目, 并且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民的温饱始终是一个问题。发展经济, 保 障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成为中国各项任务的首位。对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重视, 生存权、发 展权等概念就必然地成为中国人权概念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当前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 处于比较优先的地位。 51 国家发展目标以及利益自我满足的能力差异。中美两国在国家实力上具有相当大的差 距,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家实力的不 同带来了外交目标的不同。对于中国而言, 虽然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自主地位, 但是中国的 安全问题——确保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被分割, 确保国家内部统一、团结和政治稳定 ——依旧面临着近代以来就已经面临着的威胁。中国一方面坚持和平主义外交思想, 另一方 面中国的国家实力尚未强大到如美国那样无须关注主权问题就能确保主权安全的程度。 61 外交策略差异。看待问题的思路、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双方民族心理 (精神) 与决策层 观念的差异, 而影响着对外政策决策。对于美国来说, 人权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概念, 坚持 人权的这一特征, 不仅为本国外交提供了努力的目标, 同样也提供了一种成就自己的利益需 求的有利手段。中国则坚持尽管人权具有国际性, 但在本质上仍是属于国家内政范围内的事 务; 因而国家间可以就此进行对话与合作以促进人权事业的共同进步, 但不能逾越边界而干 涉国家内政。不同的外交策略取向对人权观念的认识及实践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107
四、中美两国人权问题冲突的政治根据与实质 中美人权外交的冲突,虽然有观念上的分歧这一客观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国 战略设计的相异。在两极格局崩溃,苏联作为世界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争夺世界控制权 的国家终于在1991年瓦解的情势下,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动使得中美关系的原有基础发生了 动摇,如何从自己的国际发展目标来定位同中国的关系,建构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的新的基 础是美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1990年布什总统就宣布了美国的世界新秩序设想,克 林顿继承了这一蓝图,正是在这个基本蓝图中美国人寻求新的中美关系的落足点:安全、经 济、民主正是克林顿外交政策的三块基石。具体说来,美国在中美关系中之所以提出并强化 人权问题的理由,即中美人权冲突的现实(主观)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国世界主义思想。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原先已经熟悉的规定着 各国外交政策倾向的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终于因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而崩溃,美 国的最大竞争者消失。美国急于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 的主题的时代,传统的武力与强权显然不能保证上述目标的成就,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手 段。美国认为人权正是这样的一种手段,这种方式没有直接的武力要素,但能够达到武力所 能达到的效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于是,美国人就坚持了卡特以来的外交传 统,并进一步把人权上升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二是冷战时代“战略三角”观念的影响。70-80年代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没有结成 形式上的同盟,但的确是建立在应付苏联的扩张这一共同的安全考虑基础上的。中美最初建 立的战略关系,“适应了美中两国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需求。这种战略需求促成了尼克松总统 访华,奠定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政治框架。洲]而在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瓦解 和中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使得中美两国和解合作的战略基础消失。美中之间原有的战略需 求降低,新的战略定位出现了紊乱。美国认为没有必要再温和地对待中国:在冷战格局下的 战略大三角中,竞争的一角已经失败出局,另外一张牌自然就没有利用的必要了。 三是美国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刻影响。美国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国家,尽管它自己 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人权考虑与其说源出于美 国所信仰的世界主义(有时我们将之溯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救世主义精神),毋宁说,反映出美 国对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出现的至今仍在中国生长着的“革命”的长期焦虑不宁。共 产主义的“专制”、“邪恶”,长期以来的对革命的疑忌以及由此而有的强烈反共主义一直是美 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美国一直坚持自己是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代言人和保护神,对社会 主义进行不间断的斗争是美国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美国在世界推行冷战政策的出发点就 是反共。当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垮台之后,就应当对付剩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了。作为当前世界 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然就成了美国的打击对象。 四是尽管人权外交所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外交风格,但究其实质而言,权力均势思想 更是深蕴在美国人的外交决策背后的首要原则。美国是一个信仰权力政治的国家。中国是世 界上的大国,尽管目前中国的力量还是很小,但是传统和现实发展昭示着中国的大国前途,中 国首先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国家,中国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成为美国实现自己战略设 计的制约器。削弱中国、牵制中国的发展是美国的利益所在。美国决不能容忍一个超级大国 10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四、中美两国人权问题冲突的政治根据与实质 中美人权外交的冲突, 虽然有观念上的分歧这一客观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国 战略设计的相异。在两极格局崩溃, 苏联作为世界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争夺世界控制权 的国家终于在 1991 年瓦解的情势下, 国际关系的结构性变动使得中美关系的原有基础发生了 动摇, 如何从自己的国际发展目标来定位同中国的关系, 建构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的新的基 础是美国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 1990 年布什总统就宣布了美国的世界新秩序设想, 克 林顿继承了这一蓝图, 正是在这个基本蓝图中美国人寻求新的中美关系的落足点: 安全、经 济、民主正是克林顿外交政策的三块基石。具体说来, 美国在中美关系中之所以提出并强化 人权问题的理由, 即中美人权冲突的现实 (主观) 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国世界主义思想。90 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原先已经熟悉的规定着 各国外交政策倾向的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终于因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而崩溃, 美 国的最大竞争者消失。美国急于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 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 的主题的时代, 传统的武力与强权显然不能保证上述目标的成就, 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手 段。美国认为人权正是这样的一种手段, 这种方式没有直接的武力要素, 但能够达到武力所 能达到的效果,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于是, 美国人就坚持了卡特以来的外交传 统, 并进一步把人权上升为外交政策的基石。 二是冷战时代“战略三角”观念的影响。70- 80 年代的中美关系尽管中美两国没有结成 形式上的同盟, 但的确是建立在应付苏联的扩张这一共同的安全考虑基础上的。中美最初建 立的战略关系,“适应了美中两国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需求。这种战略需求促成了尼克松总统 访华, 奠定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政治框架。”[6 ]而在 90 年代以来, 随着前苏联的瓦解 和中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使得中美两国和解合作的战略基础消失。美中之间原有的战略需 求降低, 新的战略定位出现了紊乱。美国认为没有必要再温和地对待中国: 在冷战格局下的 战略大三角中, 竞争的一角已经失败出局, 另外一张牌自然就没有利用的必要了。 三是美国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刻影响。美国是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国家, 尽管它自己 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人权考虑与其说源出于美 国所信仰的世界主义 (有时我们将之溯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救世主义精神) , 毋宁说, 反映出美 国对自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以来出现的至今仍在中国生长着的“革命”的长期焦虑不宁。共 产主义的“专制”、“邪恶”, 长期以来的对革命的疑忌以及由此而有的强烈反共主义一直是美 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美国一直坚持自己是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代言人和保护神, 对社会 主义进行不间断的斗争是美国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 美国在世界推行冷战政策的出发点就 是反共。当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垮台之后, 就应当对付剩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了。作为当前世界 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然就成了美国的打击对象。 四是尽管人权外交所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外交风格, 但究其实质而言, 权力均势思想 更是深蕴在美国人的外交决策背后的首要原则。美国是一个信仰权力政治的国家。中国是世 界上的大国, 尽管目前中国的力量还是很小, 但是传统和现实发展昭示着中国的大国前途, 中 国首先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国家, 中国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成为美国实现自己战略设 计的制约器。削弱中国、牵制中国的发展是美国的利益所在。美国决不能容忍一个超级大国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