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外交· 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 李静杰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和突破性进展,中俄 新型国家关系更加完善和成熟。除了中俄基本的国家利益以外,新世纪又出现了许多 新的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经贸合作滞后和“中国威胁论”是中俄关系发展中 的两大问题。“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俄罗斯自身。 【关键词】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威胁论”俄美关系 【作者简介】李静杰,194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100007) 2006年是中俄建立外交关系15周年,是中俄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在过去的15年 中俄关系的新发展 里,国际风云变幻,俄罗斯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变 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俄关系排除了 进入21世纪以后,中俄关系又取得了一系列 种种干扰,克服了各种困难,按既定方向稳步地向 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 前发展。1992年,中俄宣布双方“互视为友好国 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巩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家”,1994年两国关系上升到“建设性的伙伴关 个方面。 系”,1996年双方又宣布建立“平等与信任的、面 (一)中俄关系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 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年之内,中俄 来”的发展。1999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辞 关系连续迈上了3个台阶。 职,由普京接替他的职务。2002年秋天,中国也实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两国为维 现了最高权力的新老交替。中俄关系没有因为国 护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加强 家政权的更替而出现停滞,相反却在己有的基础 两国的全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世界多极 上,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2001年7月,普京第一 化、民主化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制 次以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身份访华,2003年5月,胡 序而密切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标 锦涛首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身份访俄。在 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访问期间,双方回顾了中俄关系发展的进程,高度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俄两国遵循战略协 评价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两国的合作以及 作伙伴的原则和精神,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了两国 丰硕成果。两国高层交往实现制度化、机制化,政 过去签署的文件和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双方 治互信增强:解决了绝大部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 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开创中俄关系发 题,在边境地区建立信任措施和实行裁军,联合打 展的新局面②。 击“三股势力0,维护地区稳定:拓展包括经贸在 内的各领域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 合,等等。实践证明,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①指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瑞主义。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载《人民日 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报》2003年5月28日。 -5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 李 静 杰 【内容提要】 进入 21 世纪以后, 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和突破性进展, 中俄 新型国家关系更加完善和成熟。除了中俄基本的国家利益以外, 新世纪又出现了许多 新的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经贸合作滞后和“中国威胁论”是中俄关系发展中 的两大问题。“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在俄罗斯自身。 【关 键 词】 中俄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国威胁论” 俄美关系 【作者简介】 李静杰, 1941 年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 100007) 2006 年是中俄建立外交关系15 周年, 是中俄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 周年。在过去的15 年 里, 国际风云变幻, 俄罗斯国内也发生了重大变 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中俄关系排除了 种种干扰, 克服了各种困难, 按既定方向稳步地向 前发展。1992 年, 中俄宣布双方“互视为友好国 家”, 1994 年两国关系上升到“建设性的伙伴关 系”, 1996 年双方又宣布建立“平等与信任的、面 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 年之内, 中俄 关系连续迈上了3 个台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 两国为维 护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为加强 两国的全面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为推动世界多极 化、民主化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制 序而密切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标 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上世纪90 年代后半期, 中俄两国遵循战略协 作伙伴的原则和精神, 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 丰硕成果。两国高层交往实现制度化、机制化, 政 治互信增强; 解决了绝大部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 题; 在边境地区建立信任措施和实行裁军; 联合打 击“三股势力”①, 维护地区稳定; 拓展包括经贸在 内的各领域的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 合, 等等。实践证明, 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 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一 中俄关系的新发展 进入21 世纪以后, 中俄关系又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 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巩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 中俄关系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发展。1999 年年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辞 职, 由普京接替他的职务。2002 年秋天, 中国也实 现了最高权力的新老交替。中俄关系没有因为国 家政权的更替而出现停滞, 相反却在已有的基础 上, 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2001 年7 月, 普京第一 次以俄罗斯联邦总统的身份访华; 2003 年5 月, 胡 锦涛首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身份访俄。在 访问期间, 双方回顾了中俄关系发展的进程, 高度 评价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两国的合作以及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意义, 充分肯定了两国 过去签署的文件和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双方 愿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共同努力开创中俄关系发 展的新局面”②。 — 55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年第2 期 ·外 交· ①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 载《人民日 报》2003 年5 月28 日。 指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
·外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二)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 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使“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 年7月16日,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 想在两国得到广泛传播,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 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是在总结历史 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为了给两国政治、经贸、 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过去10年中俄关系的主要 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增添新的活力,两国决 原则、精神和成果,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 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条约 罗斯举办“中国年”。2006年12月,在中国举办的 的有效期为20年,跨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俄罗斯年”活动己顺利结束,其活动规模之大、内 俄罗斯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指导新 容之丰富,在两国关系史中堪称第一。“中国年”已 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纲领。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关 于2007年1月1日在俄罗斯拉开序幕。 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面落实《中俄睦邻 (七)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2006 友好合作条约》确定的原则,指导两国各领域互利 年,中俄贸易年平均增长29%,2006年贸易额达 合作,中俄双方于2004年制定了《(中俄睦邻友好 到3339亿美元。两国政府商定,到2010年贸易额 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 达到600亿~800亿美元。中国承诺到2020年对 (三)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俄两国的 俄投资累计达到120亿美元。为了促进相互投资, 推动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中俄两国政府部门主办的“中俄投资促进会”已于 和塔吉克斯坦所谓“上海五国”元首从1996年开 2004年启动。 始举行定期会晤。2001年6月,“上海五国”和乌兹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 2006年4月28日,支线通往中国的“东西伯利亚 俄两国把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本国外交 一太平洋”石油管道开始施工。这是中俄能源合作 的重要环节。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己经奠定了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关于铺设从东西伯 巩固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组织机构和合作 利亚到中国东部和从西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的天 机制,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有效应 然气管道等重大合作项目,也都进入实质性谈判 对跨国新威胁和新挑战,推动成员国间在安全、经 阶段。中俄经贸合作正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济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八)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继1997 (四)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2004 年两国元首专门就国际问题发表《中俄关于世界 年10月14日,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 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之后,2005 定》,连同1991年5月16日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 年7月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又发表了《关于21 协定》、1994年9月3日签署的《中俄国界西段协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说明两国在国际领 定》一起,将长达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 域的合作在深化。中俄在国际问题上有广泛的共 全部确定下来,为两国睦邻合作和世代友好奠定 识和共同的利益,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反对恐 了稳固的基础。 怖主义、解决热点问题,特别是在维护对两国利害 (五)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8月,中 攸关的中亚和东北亚的安全和稳定方面,进行了 俄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 卓有成效的协作。 习。演习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开 中俄关系在跨入新世纪后所取得的成就这里 始,然后转移至中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双方派 不一一列举了。两国一致认为,现在的中俄关系处 出陆、海、空军近万人参加。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深 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化中俄互信,加强两国、两军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 作与协调,演练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提高共同应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 对国际和地区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中俄联合军演在两国关系中是史无前例的,标志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 两国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俄新型国家关 (六)举办“国家年”活动。为了增进两国人民 系具有以下特点。 5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二) 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 年7 月16 日, 江泽民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签 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是在总结历史 经验的基础上, 概括了过去10 年中俄关系的主要 原则、精神和成果, 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条约 的有效期为20 年, 跨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俄罗斯实现国家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 是指导新 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纲领。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关 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面落实《中俄睦邻 友好合作条约》确定的原则, 指导两国各领域互利 合作, 中俄双方于2004 年制定了《〈中俄睦邻友好 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 2008 年) 》。 (三) 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俄两国的 推动下,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和塔吉克斯坦所谓“上海五国”元首从 1996 年开 始举行定期会晤。2001 年6 月,“上海五国”和乌兹 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 俄两国把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本国外交 的重要环节。5 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奠定了 巩固的法律基础, 建立了一整套组织机构和合作 机制, 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独特的力量, 在有效应 对跨国新威胁和新挑战, 推动成员国间在安全、经 济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方面, 发挥着特殊作用。 (四) 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2004 年10 月14 日, 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 定》, 连同1991 年5 月16 日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 协定》、1994 年 9 月 3 日签署的《中俄国界西段协 定》一起, 将长达4 300 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 全部确定下来, 为两国睦邻合作和世代友好奠定 了稳固的基础。 (五) 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5 年8 月, 中 俄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 2005”联合军事演 习。演习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 开 始, 然后转移至中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双方派 出陆、海、空军近万人参加。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深 化中俄互信, 加强两国、两军在防务安全领域的合 作与协调, 演练共同打击“三股势力”, 提高共同应 对国际和地区安全面临的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 中俄联合军演在两国关系中是史无前例的, 标志 两国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 (六) 举办“国家年”活动。为了增进两国人民 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使“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 想在两国得到广泛传播, 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 为了给两国政治、经贸、 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两国决 定, 2006 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 年在俄 罗斯举办“中国年”。2006 年12 月, 在中国举办的 “俄罗斯年”活动已顺利结束, 其活动规模之大、内 容之丰富, 在两国关系史中堪称第一。“中国年”已 于2007 年1 月1 日在俄罗斯拉开序幕。 (七) 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 2006 年, 中俄贸易年平均增长 29% , 2006 年贸易额达 到333. 9 亿美元。两国政府商定, 到2010 年贸易额 达到600 亿~ 800 亿美元。中国承诺到2020 年对 俄投资累计达到120 亿美元。为了促进相互投资, 中俄两国政府部门主办的“中俄投资促进会”已于 2004 年启动。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6 年 4 月 28 日, 支线通往中国的“东西伯利亚 —太平洋”石油管道开始施工。这是中俄能源合作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关于铺设从东西伯 利亚到中国东部和从西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的天 然气管道等重大合作项目, 也都进入实质性谈判 阶段。中俄经贸合作正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八) 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继1997 年两国元首专门就国际问题发表《中俄关于世界 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之后, 2005 年7 月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又发表了《关于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说明两国在国际领 域的合作在深化。中俄在国际问题上有广泛的共 识和共同的利益, 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反对恐 怖主义、解决热点问题, 特别是在维护对两国利害 攸关的中亚和东北亚的安全和稳定方面, 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协作。 中俄关系在跨入新世纪后所取得的成就这里 不一一列举了。两国一致认为, 现在的中俄关系处 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二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形成的过程。中俄新型国家关 系具有以下特点。 — 56 — ·外 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年第2 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外交· (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俄相互尊重对方 既不同于先是结盟,后是对抗的中苏关系,也不同 人民的自由选择,互不干涉内政。中俄两国领导人 于冷战后继续存在的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结盟 反复声明,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从自己的国情出 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俄根据事态本身的是非曲 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选择社 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 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模式。现在的中俄关系既不同 系没有假想敌和潜在对手。中俄在发展战略协作 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苏关系,当时两国为争 伙伴关系的同时,双方都努力发展同包括美国在 当马克思主义“正统”而相互指责,也不同于现在 内的西方国家的友好和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 的美国,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相互尊 关系是透明的、开放的。 重和平等相待体现了民主和包容的精神,在相互 此外,在经贸领域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实行优 交往中,中俄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谁也没有屈 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也是中俄新 辱感。 型国家关系的一大特点。 (二)高层交往实现了制度化、机制化。中俄关 总之,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中俄已经建 系得以顺利发展,这同两国始终保持各个层次、各 立起合作的最佳模式,使两国关系步入平稳发展 种渠道的经常对话直接有关,特别是领导人之间 的轨道。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 的高层接触和磋商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深化 根本利益,而且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处理邻国 和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已 之间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 经建立了两国元首、议长、总理的定期会晤机 制。实践证明,高层交往机制化对推动两国关系 三 推动中俄关系的基 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其一,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 本动力和现实因素 新问题,增强相互信任,其二,登高望远,着眼未 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看待和规划两国关系 (一)基本动力 的发展:其三,克服官僚主义的惰性,为两国关系 所谓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指推 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动中俄关系发展长期起作用的、而不是暂时的和 (三)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国家核心 经常变化的因素。 利益问题时,相互支持。例如,中国支持俄罗斯打 中俄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有 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行 它自身的逻辑。历史经验证明,中俄两国“和”则两 动,对俄罗斯加强同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政策表示 利,“斗”则两败俱伤。两国的精英们已从过去的中 理解和支持。俄罗斯完全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 苏关系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有足够的智慧塑造新 的立场,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型的中俄关系。但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 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础还是两国在发展相互关系时所追求的国家利益。 台湾事务。 首先,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 (四)树立新的安全观、构筑新的安全结构。在 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 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方面,中俄摈弃了传统思维, 改革和发展。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振兴俄罗斯, 不再走扩充军事力量、建立军事同盟的老路,而是 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实 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 观,通过实现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与相互裁 ①两国元首除每年进行互访以外,还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峰 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其他多边场合举行 军,构建非军事化的周边安全结构。中苏、中俄经 会晤。到2006年,两国已经举行了11次总理定期会晤。总理定期 会晤委员会机制越来越完善。委员会下设10个合作分委会,涵盖 过40年的谈判,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互 能源、经贸、科技、运输、核能、银行、航天、通信、环保和民用航空 谅互让的精神,终于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 技术等领域。两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除下设教育、文化、卫 生、体有和旅游5个合作分委会外,还设立了媒体、电影和档案合 问题,把过去长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障碍的边界 作工作小组。2004年启动了高层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政府各个部 变成了联结两国人民友谊和合作的纽带。 门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边境和地方合作机制在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2004年年底,两国之间先后有65对省(市)建立了友好省州 (五)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第三国。这 和姊妹城市关系。 5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中俄相互尊重对方 人民的自由选择, 互不干涉内政。中俄两国领导人 反复声明, 每个国家的人民有权从自己的国情出 发, 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 独立自主地选择社 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模式。现在的中俄关系既不同 于上世纪60~ 70 年代的中苏关系, 当时两国为争 当马克思主义“正统”而相互指责; 也不同于现在 的美国, 打着“民主”旗号, 干涉别国内政。相互尊 重和平等相待体现了民主和包容的精神, 在相互 交往中, 中俄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谁也没有屈 辱感。 (二) 高层交往实现了制度化、机制化。中俄关 系得以顺利发展, 这同两国始终保持各个层次、各 种渠道的经常对话直接有关, 特别是领导人之间 的高层接触和磋商对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深化 和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已 经建立了两国元首、议长、总理的定期会晤机 制①。实践证明, 高层交往机制化对推动两国关系 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其一,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 新问题, 增强相互信任; 其二, 登高望远, 着眼未 来, 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看待和规划两国关系 的发展; 其三, 克服官僚主义的惰性, 为两国关系 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三) 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国家核心 利益问题时, 相互支持。例如, 中国支持俄罗斯打 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行 动, 对俄罗斯加强同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政策表示 理解和支持。俄罗斯完全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 的立场, 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 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台湾事务。 (四) 树立新的安全观、构筑新的安全结构。在 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方面, 中俄摈弃了传统思维, 不再走扩充军事力量、建立军事同盟的老路, 而是 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 观, 通过实现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信任与相互裁 军, 构建非军事化的周边安全结构。中苏、中俄经 过40 年的谈判, 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本着互 谅互让的精神, 终于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 问题, 把过去长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障碍的边界 变成了联结两国人民友谊和合作的纽带。 (五)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第三国。这 既不同于先是结盟, 后是对抗的中苏关系, 也不同 于冷战后继续存在的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结盟 关系。在国际事务中, 中俄根据事态本身的是非曲 直, 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没有假想敌和潜在对手。中俄在发展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的同时, 双方都努力发展同包括美国在 内的西方国家的友好和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 关系是透明的、开放的。 此外, 在经贸领域采取多种合作形式, 实行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也是中俄新 型国家关系的一大特点。 总之, 经过 10 多年的共同努力, 中俄已经建 立起合作的最佳模式, 使两国关系步入平稳发展 的轨道。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 根本利益, 而且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处理邻国 之间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 三 推动中俄关系的基 本动力和现实因素 (一) 基本动力 所谓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 是指推 动中俄关系发展长期起作用的、而不是暂时的和 经常变化的因素。 中俄关系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有 它自身的逻辑。历史经验证明, 中俄两国“和”则两 利,“斗”则两败俱伤。两国的精英们已从过去的中 苏关系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有足够的智慧塑造新 型的中俄关系。但是,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 础还是两国在发展相互关系时所追求的国家利益。 首先, 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 这就是, 在 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 改革和发展。对俄罗斯来说, 就是要振兴俄罗斯, 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 对中国来说, 就是要实 — 57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年第2 期 ·外 交· ① 两国元首除每年进行互访以外, 还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峰 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其他多边场合举行 会晤。到2006 年, 两国已经举行了11 次总理定期会晤。总理定期 会晤委员会机制越来越完善。委员会下设10 个合作分委会, 涵盖 能源、经贸、科技、运输、核能、银行、航天、通信、环保和民用航空 技术等领域。两国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除下设教育、文化、卫 生、体育和旅游5 个合作分委会外, 还设立了媒体、电影和档案合 作工作小组。2004 年启动了高层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政府各个部 门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边境和地方合作机制在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2004 年年底, 两国之间先后有65 对省(市) 建立了友好省州 和姊妹城市关系
·外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现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达到中等发达 实现了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 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样,两国的外交面临的中 平不断提高,国力明显增强。 心任务都是要为保证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 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旗帜鲜明地捍卫自己 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 的国家利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 从2005年年初开始,俄罗斯开展了关于“主 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任务。俄罗斯通 权民主”的大讨论①。俄罗斯政界和学术界企图用 过同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东部和 “主权民主”这一概念解释俄罗斯现行的内外政策 东南部的稳定。中国通过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 以及国家的未来走向。从报道的材料来看,“主权 伙伴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使 民主”包含这样一些内容:(1)俄罗斯实行民主制 其战略屏障向西延长数千公里。 度,但是俄罗斯的民主化必须符合俄罗斯的历史 其次,中俄都实行市场经济,都实行对外开放 传统和民族特点。普京说,“我们要独立发展民主, 政策,力图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俄在地理上连 不屈从于任何压力②,(2)“主权民主”的核心是 成一片,交通便利。俄罗斯是资源大国,科技大国。 指国家政权的独立性,“确保国家不受外来干涉 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市场广阔。中俄两国 独立自主地推行对内和对外政策”(3)由“主权民 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 主”还引申出“主权经济”、“主权能源”等概念。所 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都需要 谓“主权经济”,是指国家控制全国经济命脉,调节 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市场,所谓“主权能源”,是指不允许外国控制战略 再者,世界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迫使 资源产地,等等。 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冷战结束以后,美 100多年来,关于俄罗斯究竞是属于“西方” 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独霸世 还是属于“东方”的争论从未间断过。在这里,作为 界,防止可能同美国并驾齐驱、对美国构成挑战的 文化观念的“西方”和“东方”被截然对立。上世纪 大国出现,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 90年代,俄罗斯尽管同西方摩擦不断,有时矛盾 战略空间,通过向独联体国家的渗透,蚕食俄罗斯 还很尖锐,但是在指导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遵循 的势力范围在亚太,美国不断增强军事力量,加 的基本原则还是“选择欧洲”,即用西方的政治经 强美日军事同盟,并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加压 济模式和价值观作为改革的标准和方向,并最终 力,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由此可见,俄美关系中 融入“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然而,这场改革使俄 有独联体这个难解的“结”,中美关系中有台湾这 罗斯陷入了空前的浩劫。普京上台后不得不改变 个难解的“结”。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发展战略协 这条路线。 作,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并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不久前,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欧洲选 形成制约。 择”原则作了新的解释,对俄罗斯文明定位作了新 上面谈到的3个因素将在长时间内存在,影 的界定。他说,“至于俄罗斯的欧洲选择’,我们所 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指的是俄罗斯人对欧洲面向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现实因素 的追求。但是,俄罗斯人的追求从来不仅仅局限在 这里所说的“现实因素”,是指进入新世纪以 欧洲。我国几百年来生活在不同文明的接合部,作 后出现的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因素,其中有的 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发展,因此我国在保持 因素过去也曾存在,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更加突显 不同文明的和谐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③ 出来了。 1俄罗斯走出困境和内外政策的调整 ①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主权民主"以及下面谈到的“能 普京上台以后,修正了叶利钦时代为使俄罗 源超级大国”的提法是否确切,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些概念所 涉及的内涵,主流的观点是一致的。 斯“全盘西化”所推行的改革路线,把建设“强大的 ②饿)普京在八国峰会召开前接受记者采访,俄塔社2006 俄罗斯”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治 年7月12日俄文电。 ③俄)俄外交部长C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大学谈俄罗斯对 理整顿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和全国政令的统一, 外政策,俄塔社2006年12月11日俄文电。 5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现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然后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样, 两国的外交面临的中 心任务都是要为保证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 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 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 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 好关系, 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任务。俄罗斯通 过同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实现了东部和 东南部的稳定。中国通过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 使 其战略屏障向西延长数千公里。 其次, 中俄都实行市场经济, 都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 力图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俄在地理上连 成一片, 交通便利。俄罗斯是资源大国, 科技大国。 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市场广阔。中俄两国 在经济上互补性强, 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 中俄都需要 加强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再者, 世界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迫使 中俄必须走到一起, 相互倚重。冷战结束以后, 美 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独霸世 界, 防止可能同美国并驾齐驱、对美国构成挑战的 大国出现, 在欧洲, 通过北约东扩, 挤压俄罗斯的 战略空间, 通过向独联体国家的渗透, 蚕食俄罗斯 的势力范围; 在亚太, 美国不断增强军事力量, 加 强美日军事同盟, 并利用台湾问题, 对中国施加压 力, 企图阻止中国的发展。由此可见, 俄美关系中 有独联体这个难解的“结”, 中美关系中有台湾这 个难解的“结”。在这种情况下, 中俄发展战略协 作, 有效地保护了自己, 并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形成制约。 上面谈到的 3 个因素将在长时间内存在, 影 响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二) 现实因素 这里所说的“现实因素”, 是指进入新世纪以 后出现的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因素, 其中有的 因素过去也曾存在,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更加突显 出来了。 1. 俄罗斯走出困境和内外政策的调整 普京上台以后, 修正了叶利钦时代为使俄罗 斯“全盘西化”所推行的改革路线, 把建设“强大的 俄罗斯”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治 理整顿措施, 加强了中央政权和全国政令的统一, 实现了政局稳定,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 国力明显增强。 在国际舞台上, 俄罗斯旗帜鲜明地捍卫自己 的国家利益,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从 2005 年年初开始, 俄罗斯开展了关于“主 权民主”的大讨论①。俄罗斯政界和学术界企图用 “主权民主”这一概念解释俄罗斯现行的内外政策 以及国家的未来走向。从报道的材料来看,“主权 民主”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1) 俄罗斯实行民主制 度, 但是俄罗斯的民主化必须符合俄罗斯的历史 传统和民族特点。普京说,“我们要独立发展民主, 不屈从于任何压力”②; (2)“主权民主”的核心是 指国家政权的独立性,“确保国家不受外来干涉, 独立自主地推行对内和对外政策”; (3) 由“主权民 主”还引申出“主权经济”、“主权能源”等概念。所 谓“主权经济”, 是指国家控制全国经济命脉, 调节 市场; 所谓“主权能源”, 是指不允许外国控制战略 资源产地, 等等。 100 多年来, 关于俄罗斯究竟是属于“西方” 还是属于“东方”的争论从未间断过。在这里, 作为 文化观念的“西方”和“东方”被截然对立。上世纪 90 年代, 俄罗斯尽管同西方摩擦不断, 有时矛盾 还很尖锐, 但是在指导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 遵循 的基本原则还是“选择欧洲”, 即用西方的政治经 济模式和价值观作为改革的标准和方向, 并最终 融入“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然而, 这场改革使俄 罗斯陷入了空前的浩劫。普京上台后不得不改变 这条路线。 不久前,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对“欧洲选 择”原则作了新的解释, 对俄罗斯文明定位作了新 的界定。他说,“至于俄罗斯的‘欧洲选择’, 我们所 指的是俄罗斯人对欧洲面向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的追求。但是, 俄罗斯人的追求从来不仅仅局限在 欧洲。我国几百年来生活在不同文明的接合部, 作 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发展, 因此我国在保持 不同文明的和谐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③ — 58 — ·外 交·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年第2 期 ① ② ③ 〔俄〕俄外交部长C. 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大学谈俄罗斯对 外政策, 俄塔社2006 年12 月11 日俄文电。 〔俄〕普京在八国峰会召开前接受记者采访, 俄塔社2006 年7 月12 日俄文电。 在讨论的过程中, 对于“主权民主”以及下面谈到的“能 源超级大国”的提法是否确切, 有不同看法, 但是对于这些概念所 涉及的内涵, 主流的观点是一致的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外交· 当然,现在说俄罗斯关于“西方”和“东方”的 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也随 争论己经结束,还为时过早。但是,就目前阶段而 之发生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变化更加 言,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主流思想倾向已经非常 明显。 明确:俄罗斯既不完全属于西方,也不完全属于东 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方,俄罗斯就是俄罗斯! 大家熟悉的罗高寿曾13年担任驻华大使,被俄罗 俄罗斯走出困境及其内外政策的调整,对中 斯外交界称之为对华政策的“教父”。他的观点很 俄关系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有代表性。他在不久前发表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中 首先,如前所述,俄罗斯强调,改革和发展必 国的发展前景:“中国正处在变成世界第一经济强 须考虑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要独立自主 国的道路上”。他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 地决定内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这同中国一贯坚 说,“到2020年,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 持的原则是一致的。这说明,在这些涉及国家发展 总值将超过美国”。即使中国发展速度再低一些, 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俄两国有了共同语言。 低于每年7%~8%,“中国经济总量也将在2016 这不仅对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进而在改 年超过日本,在2040年赶上美国②。在俄罗斯,越 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相互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迟早要成为超级大国”,并 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要知道,中俄在这方面所坚 成为抗衡美国的主要力量。 持的政治哲学同美国坚持的向国外输出“民主”的 有的俄罗斯学者还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 政治哲学,是相对立的。俄罗斯学者敏锐地看到了 把中国的改革经验和发展道路概括为同新自由主 这一点:“在与西方的关系中,特别是在涉及自己 义相对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模式”,认为 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可以指望 “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发展模式,对所有 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因为俄罗斯也遇到了同样的 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 问题①。 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③。 此外,过去俄罗斯认定自己的归宿是欧洲,是 对于中国的崛起,有些俄罗斯人表示担心和 “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它的对外 害怕,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俄罗 政策中,西方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所处 斯来说是机遇,能够“有力地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发 的亚洲似乎命中注定永远处于次要位置。当然.俄 展”,有人甚至建议,“我们要抓住邻国飞速发展的 罗斯把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也有实际的国 契机,把西伯利亚这节车厢挂到正在提速的中国 家利益考虑,例如对外贸易比重的65%以上在欧 列车上④。 洲,引进外资主要也来自这里。但是,意识形态因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看好中国,对同中国发 素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人们记得,在俄罗斯曾经 展关系,兴致甚浓。以访华人数为例,1996年来华 有过这样的论调,似乎“民主的”俄罗斯同“不民 人员为60万人次,2005年增加到222万人次。过 主”的中国发展关系,会损害它同西方的关系。而 去眼睛只是盯着西方的大公司也纷纷前来,抢滩 现在情况变了,俄罗斯实行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外 中国市场。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来华 交,同中国发展关系,不会再受这种意识形态因素 访问如同一股涌动的大潮,人数更多了。3月21日 的干扰了。 “俄罗斯年”开幕前夕,有16架飞机满载着中央和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 地方政府官员、工商界的头面人物,飞来中国。这 持续快速发展,从衰败中重新崛起,这不仅有利于 国际力量的平衡和世界战略的稳定,而且有利于 ①俄)牙别尔格尔:《名副其实中国的全球战略》,载《独 立报》2006年6月27日。 中俄两国发展全面和务实的合作关系。 ②饿)H罗高寿:《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趋势和前景》,载莫 2俄罗斯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斯科国立因际关系学院一俄罗斯外交部大学《分析报告》,2006 年3月,第1(6)期,第36页。 300年来,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科学和教育 ③俄)B波波夫:《经济奇迹中国模式对抗新自由主义》, 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俄罗斯人习惯于居 载《政治杂志》周刊2006年9月25日。 ④(俄)T帕宁娜《将出现一片中国森林…》,载《俄罗 高临下地看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 斯报》2006年8月4日,第1版。 5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当然, 现在说俄罗斯关于“西方”和“东方”的 争论已经结束, 还为时过早。但是, 就目前阶段而 言, 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主流思想倾向已经非常 明确: 俄罗斯既不完全属于西方, 也不完全属于东 方, 俄罗斯就是俄罗斯! 俄罗斯走出困境及其内外政策的调整, 对中 俄关系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 如前所述, 俄罗斯强调, 改革和发展必 须考虑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 要独立自主 地决定内外政策, 反对外来干涉。这同中国一贯坚 持的原则是一致的。这说明, 在这些涉及国家发展 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上, 中俄两国有了共同语言。 这不仅对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进而在改 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相互借鉴, 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 具有现实的国际意义。要知道, 中俄在这方面所坚 持的政治哲学同美国坚持的向国外输出“民主”的 政治哲学, 是相对立的。俄罗斯学者敏锐地看到了 这一点:“在与西方的关系中, 特别是在涉及自己 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中国可以指望 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因为俄罗斯也遇到了同样的 问题”①。 此外, 过去俄罗斯认定自己的归宿是欧洲, 是 “西方文明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所以在它的对外 政策中, 西方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而中国所处 的亚洲似乎命中注定永远处于次要位置。当然, 俄 罗斯把欧洲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 也有实际的国 家利益考虑, 例如对外贸易比重的 65% 以上在欧 洲, 引进外资主要也来自这里。但是, 意识形态因 素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人们记得, 在俄罗斯曾经 有过这样的论调, 似乎“民主的”俄罗斯同“不民 主”的中国发展关系, 会损害它同西方的关系。而 现在情况变了, 俄罗斯实行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外 交, 同中国发展关系, 不会再受这种意识形态因素 的干扰了。 再者, 也是最重要的, 俄罗斯政局稳定, 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 从衰败中重新崛起, 这不仅有利于 国际力量的平衡和世界战略的稳定, 而且有利于 中俄两国发展全面和务实的合作关系。 2. 俄罗斯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300 年来, 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科学和教育 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俄罗斯人习惯于居 高临下地看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进入了 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也随 之发生变化, 特别是最近几年, 这种变化更加 明显。 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大家熟悉的罗高寿曾13 年担任驻华大使, 被俄罗 斯外交界称之为对华政策的“教父”。他的观点很 有代表性。他在不久前发表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中 国的发展前景:“中国正处在变成世界第一经济强 国的道路上”。他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材料 说,“到 2020 年, 按购买力计算, 中国的国内生产 总值将超过美国”。即使中国发展速度再低一些, 低于每年 7%~ 8% ,“中国经济总量也将在 2016 年超过日本, 在2040 年赶上美国”②。在俄罗斯, 越 来越多的人认为, 中国“迟早要成为超级大国”, 并 成为抗衡美国的主要力量。 有的俄罗斯学者还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 把中国的改革经验和发展道路概括为同新自由主 义相对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模式”, 认为 “中国的发展模式, 或者说东亚发展模式, 对所有 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因为这种模 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③。 对于中国的崛起, 有些俄罗斯人表示担心和 害怕,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认为, 中国的发展对俄罗 斯来说是机遇, 能够“有力地推动俄罗斯经济的发 展”, 有人甚至建议,“我们要抓住邻国飞速发展的 契机, 把西伯利亚这节车厢挂到正在提速的中国 列车上”④。 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看好中国, 对同中国发 展关系, 兴致甚浓。以访华人数为例, 1996 年来华 人员为60 万人次, 2005 年增加到222 万人次。过 去眼睛只是盯着西方的大公司也纷纷前来, 抢滩 中国市场。2006 年, 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 来华 访问如同一股涌动的大潮, 人数更多了。3 月21 日 “俄罗斯年”开幕前夕, 有16 架飞机满载着中央和 地方政府官员、工商界的头面人物, 飞来中国。这 — 59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7 年第2 期 ·外 交· ① ② ③ ④ 〔俄〕Т. 帕宁娜:《将出现一片中国森林……》, 载《俄罗 斯报》2006 年8 月4 日, 第1 版。 〔俄〕В. 波波夫:《经济奇迹: 中国模式对抗新自由主义》, 载《政治杂志》周刊2006 年9 月25 日。 〔俄〕И. 罗高寿:《中俄经贸合作: 发展趋势和前景》, 载莫 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外交部大学《分析报告》, 2006 年3 月, 第1 (6) 期, 第36 页。 〔俄〕Я. 别尔格尔:《名副其实: 中国的全球战略》, 载《独 立报》2006 年6 月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