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原子核和放射性10分值 1、考试内容:原子和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衰变类型及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剂量与防护及测量原理: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2、考试要求: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衰变规律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20一30% 填空题:10一20% 简答题:18~24% 计算分析题:40~45%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 37。平时成绩30%包括: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考勤(占总成 绩的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医学物理学》(第三版),王芝云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普通高等教有“十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医用物理学》(第八版),胡新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医用物理学》(第二版),彭志华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年。 执笔人:胡继文系室审核人:彭志华 31
31 第十一章 原子核和放射性 10 分值 1、考试内容:原子和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衰变类型及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辐射剂量与防护及测量原理;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2、考试要求: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衰变规律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闭卷理论考试,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六、考试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 单项选择题:20~30% 填空题:10~20% 简答题:18~24% 计算分析题:40~45% 七、成绩综合评定办法 总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 3:7。平时成绩 30%包括:其中平时学习过程包括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考勤(占总成 绩的 5%),课堂表现及课后互动(占总成绩的 5%)。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医学物理学》(第三版),王芝云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普通高等教育“十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主要参考书: 《医用物理学》(第八版),胡新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医用物理学》(第二版),彭志华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 年. 执笔人:胡继文 系室审核人:彭志华
《有机化学C》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 C 课程编号:130805041 学时:64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卫生检验与检疫、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能力要求第1、6条的达成。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 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它们的应用的学科,是卫生检验及材料专业的 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 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制备方法,有机化合 物的相互转化规律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方法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我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亦支撑毕业要 求1、2的达成。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分子结构与共价键、有机反应类型及条件、有机化合物分类 及结构表示 2.散学基本要求: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熟悉共价键理论:经典 理论、现代理论、杂化轨道:掌握共价键的属性:掌握有机反应类型及共价键的断裂方式:熟 悉有机酸碱的概念:质子酸碱理论(共轭酸碱)、电子酸碱理论及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掌握有 机化合物的分类 3.敦学重点难点: 32
32 《有机化学 C》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 C 课程编号:130805041 学时:64 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卫生检验与检疫、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可以支撑能力要求第 1、6 条的达成。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 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以及它们的应用的学科,是卫生检验及材料专业的 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 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制备方法,有机化合 物的相互转化规律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方法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亦支撑毕业要 求 1、2 的达成。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分子结构与共价键、有机反应类型及条件、有机化合物分类 及结构表示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熟悉共价键理论:经典 理论、现代理论、杂化轨道;掌握共价键的属性;掌握有机反应类型及共价键的断裂方式;熟 悉有机酸碱的概念:质子酸碱理论(共轭酸碱)、电子酸碱理论及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掌握有 机化合物的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C的三种杂化形式:共价健的属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难点:共价键的属性: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4.敕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二章链烃 1.基本内容: 烷烃的结构、命名、烷烃的理化性质:烯烃的结构、命名和顺反异构、理化性质:炔烃的 结构、命名、理化性质 2.敕学基本要求 掌握烷烃结构特征、碳原子的类型、烷烃的普通命名、烷基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 名法:熟悉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纽曼投影式的书写:掌握烷烃的理化性质(卤代反应的历程 及卤代反应的取向) 掌握烯烃结构、命名、顺反异构(产生顺反异构的条件、顺/反和ZE构型命名法):掌握电 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分类与结构特点及加成特性:掌握炔烃结构特点(π电子云的分布)、炔 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 了解共振论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烃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电子效应 难点: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原则: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电子效应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三章环烃 1.基本内容: 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脂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脂环烃的理化性质 苯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和定位效应:芳香性:稠环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脂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熟悉环烷烃的性质:掌握环发 烃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和船式构象、直立键和平伏键)、熟悉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3
33 重点:C 的三种杂化形式;共价键的属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难点:共价键的属性;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二章 链烃 1.基本内容: 烷烃的结构、命名、烷烃的理化性质;烯烃的结构、命名和顺反异构、理化性质;炔烃的 结构、命名、理化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烷烃结构特征、碳原子的类型、烷烃的普通命名、烷基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 名法;熟悉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纽曼投影式的书写;掌握烷烃的理化性质(卤代反应的历程 及卤代反应的取向) 掌握烯烃结构、命名、顺反异构(产生顺反异构的条件、顺/反和 Z/E 构型命名法);掌握电 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分类与结构特点及加成特性;掌握炔烃结构特点(π 电子云的分布)、炔 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 了解共振论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烃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电子效应 难点: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原则;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电子效应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三章 环烃 1.基本内容: 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脂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脂环烃的理化性质 苯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和定位效应;芳香性;稠环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脂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熟悉环烷烃的性质;掌握环烷 烃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和船式构象、直立键和平伏键)、熟悉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掌握苯的结构特征、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和异构现象:掌握苯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卤代、 硝化、磺化、烷基化与酰化、氯甲基化)、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氧化反应、苯同系物的侧链反应 (卤代反应与氧化反应):掌握苯环取代的定位效应、定位规律 了解联苯及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稠环芳烃的命名、结构:了解稠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熟悉稠环芳烃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与酰化、加氢、氧化反应:熟悉致癌芳烃 掌握芳香性:Huckel规则 3.敦学重点难点: 重点:脂环烃的结构与理化性质: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苯环取代的定位效应与定位规律 难点:脂环的构象: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效应及定位规律应用 4.散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四章对映异构 1.基本内容: 手性分子和对映体、费歇尔投影式、外消旋体、非对映体和内消旋化合物、构型标记法、 有机反应中的对映异构现象与外消旋体的拆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手性与对映体的关系、对称因素与手性因素及对映异构:熟悉旋光性与比旋光度:掌 握手性原子与对映异构的关系、构型的表示法(Fischer投影式、透视式、Newman投影式)、构 型的DL与R/S标记:了解立体选择性反应与立体专一性反应:了解对映异构体与生物医学的 关系 3.敦学重点难点: 重点:手性分子:对称因素与手性因素:对映异构体的Fischer投影与构型标记 难点:手性分子判断及构型标记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五章卤代烃 1.基本内容: 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及理化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34 ·· 掌握苯的结构特征、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和异构现象;掌握苯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卤代、 硝化、磺化、烷基化与酰化、氯甲基化)、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氧化反应、苯同系物的侧链反应 (卤代反应与氧化反应);掌握苯环取代的定位效应、定位规律 了解联苯及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稠环芳烃的命名、结构;了解稠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熟悉稠环芳烃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与酰化、加氢、氧化反应;熟悉致癌芳烃 掌握芳香性:Huckel 规则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脂环烃的结构与理化性质;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苯环取代的定位效应与定位规律 难点:脂环的构象;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效应及定位规律应用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四章 对映异构 1.基本内容: 手性分子和对映体、费歇尔投影式、外消旋体、非对映体和内消旋化合物、构型标记法、 有机反应中的对映异构现象与外消旋体的拆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手性与对映体的关系、对称因素与手性因素及对映异构;熟悉旋光性与比旋光度;掌 握手性原子与对映异构的关系、构型的表示法(Fischer 投影式、透视式、Newman 投影式)、构 型的 D/L 与 R/S 标记;了解立体选择性反应与立体专一性反应;了解对映异构体与生物医学的 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手性分子;对称因素与手性因素;对映异构体的 Fischer 投影与构型标记 难点:手性分子判断及构型标记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五章 卤代烃 1.基本内容: 卤代烃的结构、命名及理化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理化性质:亲核取代反应(S1与S2历程及竟争 性):卤代烃与金属反应(格氏试剂的制备):卤代烃的消除反应(E1与E2历程及竞争性)、 熟悉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性 熟悉与卤代芳烃与卤代烯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 难点:亲核取代历程及影响因素: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竟争性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六章醇、酚 1,基本内容: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与理化性质:酚的结构、命名与理化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掌握醇的理化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醇钠的碱性、酯化反 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 掌握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氧化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反应、与FCCl显色反应。 熟悉醇与酚在医药上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醇与酚的结构:醇的化学性质与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醇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七章醚和环氧化合物 1.基本内容: 醚的结构特点、命名和化学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醚的结构和命名、理化性质:熟悉环氧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醚在医药上的应用:了解 冠醚的结构和功能
35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理化性质:亲核取代反应(SN1 与 SN2 历程及竟争 性);卤代烃与金属反应(格氏试剂的制备);卤代烃的消除反应(E1 与 E2 历程及竟争性))、 熟悉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性 熟悉与卤代芳烃与卤代烯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 难点:亲核取代历程及影响因素;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竟争性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六章 醇、酚 1.基本内容: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与理化性质;酚的结构、命名与理化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掌握醇的理化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醇钠的碱性、酯化反 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 掌握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氧化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 反应、与 FeCl3 显色反应。 熟悉醇与酚在医药上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醇与酚的结构;醇的化学性质与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醇酚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并结合板书。 第七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 1.基本内容: 醚的结构特点、命名和化学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醚的结构和命名、理化性质;熟悉环氧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醚在医药上的应用;了解 冠醚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