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材分析: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 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 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 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 们了解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不缺乏体验,就是缺乏积累和梳理, 在心灵触动的瞬间有冲动,但没有动手的冲动和习惯,擦亮的火花稍 纵即逝。 教材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 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学生分析: 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 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一类是思维僵固,就 事论事,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三类是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 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火候 本节课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感人的文章,没有技巧没有套路, 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自身,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弱点,加以弥补而已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 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第1页共
第 1 页 共 10 页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一、教材分析: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 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 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 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 21 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 们了解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不缺乏体验,就是缺乏积累和梳理, 在心灵触动的瞬间有冲动,但没有动手的冲动和习惯,擦亮的火花稍 纵即逝。 教材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 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 情不敏感,不能从平凡人和事中捕捉到触发点;一类是思维僵固,就 事论事,不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三类是情感丰富,对于身边的 人和发生的事情较敏感,只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火候。 本节课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感人的文章,没有技巧没有套路, 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自身,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弱点,加以弥补而已。 三、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 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 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四、教学重点: 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 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五、教学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教学流程: 、导入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 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可惊可 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 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 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其圆融的解释。 人活一生,不可能没有可留恋的、可感激的、可心动的、可铭记 的东西 同学们,如果现在回首过去,你会把目光锁定在什么哪里?为什 么? 阅读文章,讨论交流,小试牛刀。 1、学生阅读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2页共10
第 2 页 共 10 页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 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四、教学重点: 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 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五、教学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 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可惊可 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 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 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其圆融的解释。” 人活一生,不可能没有可留恋的、可感激的、可心动的、可铭记 的东西! 同学们,如果现在回首过去,你会把目光锁定在什么哪里?为什 么?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小试牛刀。 1、学生阅读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
(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 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 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 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 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 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 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 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 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 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 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 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 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 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 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 共10
第 3 页 共 10 页 (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 7 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 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 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 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 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 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 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 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 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 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 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 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 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到第 38 小时,他突然听见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 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
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 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 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 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 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 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 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 紧紧拥抱在一起。 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这篇短文后,是否有些句子让你感动?观察 学生的表情,适时引入课题 2、文本解读: 对上面例文,你想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考虑、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归结:父亲为什么在痛哭一阵后,没有跟随其他父母绝 望地离开那片废墟呢?为什么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呢?为 什么旁人的劝告都无法改变他寻找儿子的决心呢?那是因为他曾经 与儿子有一个神圣约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神圣 的约定坚定着他对儿子的寻找一一即使是空手挖着这偌大的废墟。时 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经过38小时的奋战,突然传出了儿子的声 音:“爸爸,是你吗?”孩子得救了! 第4页共10
第 4 页 共 10 页 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 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 14 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 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 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 14 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 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 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 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 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 ,无比幸福地 紧紧拥抱在一起。 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这篇短文后,是否有些句子让你感动?观察 学生的表情,适时引入课题。 2、文本解读: 对上面例文,你想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考虑、讨论、交流; 教师适时归结:父亲为什么在痛哭一阵后,没有跟随其他父母绝 望地离开那片废墟呢?为什么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呢?为 什么旁人的劝告都无法改变他寻找儿子的决心呢?那是因为他曾经 与儿子有一个神圣约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神圣 的约定坚定着他对儿子的寻找——即使是空手挖着这偌大的废墟。时 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经过 38 小时的奋战,突然传出了儿子的声 音:“爸爸,是你吗?”孩子得救了!
是什么让父亲坚持留下来救孩子?因为父亲与儿子有一个神圣 约定,其实这是爱的约定;又是什么让儿子能带着小伙伴们坚持在废 墟中活下来并不害怕呢?同样因为这爱的约定。 在这场抢救中,没有人相信这里还有幸存者——除了爱。这使 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父爱的含义,重新认识亲情神奇力量。亲情是什 么?我想,用血浓于水来解释是远远不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用一句 话来说明:真爱没有条件,真爱可以穿透任何灾难直达对方的心坎。 三、理论点金:由事入理,怎样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 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 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数,水中的 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 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 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 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 你写文章的目的 3、撷取人事中的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 四、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共10
第 5 页 共 10 页 是什么让父亲坚持留下来救孩子?因为父亲与儿子有一个神圣 约定,其实这是爱的约定;又是什么让儿子能带着小伙伴们坚持在废 墟中活下来并不害怕呢?同样因为这爱的约定。 在这场抢救中,没有人相信这里还有幸存者——除了爱。这使 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父爱的含义,重新认识亲情神奇力量。亲情是什 么?我想,用血浓于水来解释是远远不能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用一句 话来说明:真爱没有条件,真爱可以穿透任何灾难直达对方的心坎。 三、理论点金:由事入理,怎样写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 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数,水中的一 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 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 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 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 你写文章的目的。 3、撷取人事中的细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 四、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