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 编写意图 本单元让学生了解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三个因 素 首先,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这 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 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 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 公益活动。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 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 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 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在这里,小 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 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 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 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 杂多变性的反映。 其次,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说文 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 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 编写意图 本单元让学生了解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三个因 素。 首先,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这 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 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 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 公益活动。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 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 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 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在这里,小 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 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 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 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 杂多变性的反映。 其次,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说文 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 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
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 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 结构。 第三,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作者在掌 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 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 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 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 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 果更好。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过去经验,学生是比较 感兴趣的,教师不必多讲。可提供两三篇短文或文章片段 (后边的有关资料可供参考),同时也让学生回忆自己读过 并在心里激起波澜的文章,然后从这些文章中总结出什么 是波澜,怎样才能写出波澜 故事性的作品容易写出波澜。可先在课堂上议论 下,相互启发,打开思路,然后让学生课下去做,有兴 趣的可多花一点时间,写成小小说一类的作品。 三、文章的波澜,最常用的是抑扬法。要提醒学生注 意,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 或者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
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 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 结构。 第三,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作者在掌 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 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 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 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 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 果更好。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过去经验,学生是比较 感兴趣的,教师不必多讲。可提供两三篇短文或文章片段 (后边的有关资料可供参考),同时也让学生回忆自己读过 并在心里激起波澜的文章,然后从这些文章中总结出什么 是波澜,怎样才能写出波澜。 二、故事性的作品容易写出波澜。可先在课堂上议论 一下,相互启发,打开思路,然后让学生课下去做,有兴 趣的可多花一点时间,写成小小说一类的作品。 三、文章的波澜,最常用的是抑扬法。要提醒学生注 意,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 或者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
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有关资料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节 选)(抑扬法写人)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 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 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 棱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 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 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 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 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 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 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 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 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 有板有眼有节奏 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 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 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 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 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
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有关资料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节 选)(抑扬法写人)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 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 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 棱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 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 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 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 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 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 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 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 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 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 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 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 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
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 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 章便显得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 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 圈子,不必说套话。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 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 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 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 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 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 惘敬慕之意。 (节选自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载《梁实秋散文》, 写作指导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 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 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 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
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 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 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 章便显得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 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 圈子,不必说套话。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 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 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 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 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 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 惘敬慕之意。 (节选自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载《梁实秋散文》, 写作指导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 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 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 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
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 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 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 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 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 读者。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 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 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 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 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 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 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 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 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 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 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 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
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 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 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 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 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 读者。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 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 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 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 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 兴波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 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 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 “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 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 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 “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