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nition Techology la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甄别和选择软件 的能力; ■开发人员:利用优秀教师教案;与- 线教师合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三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 ◼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甄别和选择软件 的能力; ◼ 开发人员:利用优秀教师教案;与一 线教师合作
Cognition Techology la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口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 ■教无定法: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应用教学模式的标准:打破他人的模式建立自 工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重构现代学科教学的过程; 口注重教学程序设计而非学习环境设计 让划是在教学后归纳中出现的,而非事先预定 好 强调是~种教师创设学习环境的思维方法,而 不是教学帧予的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三 22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 ◼ 教无定法: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 应用教学模式的标准:打破他人的模式建立自 己的模式; ◼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重构现代学科教学的过程; 注重教学程序设计而非学习环境设计 ◼ 计划是在教学后归纳中出现的,而非事先预定 好的; ◼ 强调是一种教师创设学习环境的思维方法,而 不是教学顺序的设计
Cognition Techology la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口缺乏对“科学教学”正确理解 ■大量演示型的课件和利用网络“找答案”,只不过 读”的方式,与通过“读”教科书找答 没有本质上区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罷 信息通讯技术的引入并不是构建“读科学”的模式, 果敌生不能营代真实透的Q中学大 料学轮破学精烧间量樊紧手段 大 探究 做中学不等于蛮千,它提倡为理解而学,需要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选择合适的教和学的 就要求教 中学”中发挥至关董要的 引领笮用 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解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对“科学教学”正确理解 ◼ 大量演示型的课件和利用网络“找答案”,只不过 是改变了“读”的方式,与通过“读”教科书找答 案并没有本质上区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 力。 ◼ 信息通讯技术的引入并不是构建“读科学”的模式, 而是要开辟“做中学”的新途径,在“虚拟环境” 下的做中学不能替代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但它大 大拓宽了做中学的范围,并且有助于通过模拟手段 探究科学和数学概念之间的深层次的数量关系; ◼ 做中学不等于蛮干,它提倡为理解而学,需要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选择合适的教和学的策 略,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中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 引领作用 ◼ 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理解情况
Cognition Techology lab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口国外情况 ■发到国家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示课标,无固 定教材,教师组织资源。 ■教学软件以寓教于乐:以游戏形式的软件居多。 提供教学共享的素材(如:美国、日本、英国)。 ■这些国家教师素质高,学生基础好,因此,较为容 易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于文化差异、课程标准的不同、教材的差异,绝 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中小学课 堂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三 24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4 国外情况 ◼ 发到国家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示课标,无固 定教材,教师组织资源。 ◼ 教学软件以寓教于乐:以游戏形式的软件居多。 ◼ 提供教学共享的素材(如:美国、日本、英国)。 ◼ 这些国家教师素质高,学生基础好,因此,较为容 易实施个性化教学。 ◼ 由于文化差异、课程标准的不同、教材的差异,绝 大多数国外教学软件不能直接应用到我国中小学课 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Cognition Techology lab 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口彻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P 口了解各种不同教学软件的类型和用选; 口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的标准” 口了解“为促进理解的科学教学的方法”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三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5 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彻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了解各种不同教学软件的类型和用途; 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的标准”; 了解“为促进理解的科学教学的方法”; ◼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