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数据库技术的早期发展: 20世纪60年代,数据库技术逐渐在以航空票务系统为代表的应用领 域中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处理,数据库技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早期 的电子数据管理,为了查找和定位数据,往往需要遍历整个数据库,而 早年的数据是磁带存储的模式,磁带存储固有的物理访问方式,客观上 限制了数据查找的速度。 相比数据的人工处理方式,早期的数据库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电子 数据的管理能力,但相对时代的发展需求而言,数据库技术还亟待关键 技术的突破
2.2 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数据库技术的早期发展: 20世纪60年代,数据库技术逐渐在以航空票务系统为代表的应用领 域中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处理,数据库技术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早期 的电子数据管理,为了查找和定位数据,往往需要遍历整个数据库,而 早年的数据是磁带存储的模式,磁带存储固有的物理访问方式,客观上 限制了数据查找的速度。 相比数据的人工处理方式,早期的数据库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电子 数据的管理能力,但相对时代的发展需求而言,数据库技术还亟待关键 技术的突破
2.2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致敬数据库领域的图灵奖获得者: l.第一位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巴克曼(Charles w.Bachman) (1)1964年,巴克曼在通用电气公司主持设计与开发了最早的网状数据 库管理系统DS,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被后来的许多网状数据库产品 所仿效。随后十几年,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成为数据库领域的 主流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 (2)巴克曼积极推动数据库标准的制定,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一个标 准的网状数据库模型,以及相关的数据定义和数据操纵语言于1971年被 正式提出。相关报告DBTG成为数据库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首 次确定了数据库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明确定义了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的概念、作用与地位
2.2 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致敬数据库领域的图灵奖获得者: 1.第一位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巴克曼(Charles W. Bachman) (1)1964年,巴克曼在通用电气公司主持设计与开发了最早的网状数据 库管理系统IDS,它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被后来的许多网状数据库产品 所仿效。随后十几年,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成为数据库领域的 主流产品和技术发展方向。 (2)巴克曼积极推动数据库标准的制定,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一个标 准的网状数据库模型,以及相关的数据定义和数据操纵语言于1971年被 正式提出。相关报告DBTG成为数据库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首 次确定了数据库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明确定义了数据库管理员(Data Base Administrator)的概念、作用与地位
2.2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网状数据库技术的优点: 更为直接地表示现实世界 访问性能好 存取效率高 网状数据库技术面临的挑战: 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复杂 数据库逻辑组成与物理存储结构密切相关
2.2 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网状数据库技术的优点: • 更为直接地表示现实世界 • 访问性能好 • 存取效率高 网状数据库技术面临的挑战: • 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复杂 • 数据库逻辑组成与物理存储结构密切相关
2.2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2.第二位图灵奖获得者: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 1970年6月,BM圣约瑟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考特在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 一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成为数 据库技术再次突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篇论文中,考特首次明确而清晰 地为未来的数据库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开发模型,即关系模型,成功 实现了数据库逻辑组成与物理存储结构之间的应用分离和透明集成。在 此基础上,考特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1972年提出了关系 模式的第一、第二、第三范式的定义。1983年,ACM把这篇论文列为自 1958年以来25年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25篇论文之一。考特也因在 “Relational Model”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于l981年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 奖项图灵奖
2.2 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2.第二位图灵奖获得者: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 1970 年 6 月 , IBM 圣 约 瑟 研 究 实 验 室 的 高 级 研 究 员 考 特 在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 一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成为数 据库技术再次突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篇论文中,考特首次明确而清晰 地为未来的数据库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开发模型,即关系模型,成功 实现了数据库逻辑组成与物理存储结构之间的应用分离和透明集成。在 此基础上,考特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1972年提出了关系 模式的第一、第二、第三范式的定义。1983年,ACM把这篇论文列为自 1958 年以来25年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25 篇论文之一。考特也因在 “Relational Model”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81年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 奖项图灵奖
2.2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系”(relation)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由集合中的任 意元素所组成的若干有序偶表示,用以反映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如数之 间的大小关系、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商品流通中的购销关系等。计算机 学科中,计算机的逻辑设计、编译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结构、信 息检索等,都运用了关系的概念。而用关系的概念建立数据库中的数据 模型,用以描述、设计与操纵数据库,则是考特的杰出贡献。关系模型 建立在严格的集合概念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 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和更新结果也是基于关系(表)的。所以 ,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从而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 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2.2 数据库技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系”(relation)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由集合中的任 意元素所组成的若干有序偶表示,用以反映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如数之 间的大小关系、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商品流通中的购销关系等。计算机 学科中,计算机的逻辑设计、编译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结构、信 息检索等,都运用了关系的概念。而用关系的概念建立数据库中的数据 模型,用以描述、设计与操纵数据库,则是考特的杰出贡献。关系模型 建立在严格的集合概念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 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和更新结果也是基于关系(表)的。所以 ,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从而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也简化了程序员的 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