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一2008) 另外,资源稀释理论强调家庭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数量子女之间的分配,这与 理性行动理论中的“资源差异机制”亦是共通的。基于三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它们整合,将文化资本机制和资源稀释机制放在理性行动模型框架 内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理解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及其历史变化。具体说来,可以 将家庭文化资本以及子女数量作为理性选择模型中的上述两种机制的操作化指标。 而理性行动模型的另外一种机制一“相对风险规避机制”—强调的是风险规避 意识的阶层差异,因此可以用阶级或阶层类别(职业地位)作为操作化指标。另外, 由于中国的城乡差异或因不同户籍造成的身份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层指标,笔 者同时将职业地位和户籍身份作为阶层的操作化指标。总之,本研究在理性行动理 论框架下,检验阶级、户籍、文化资本和兄弟姐妹数量这几个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 响,并着重探讨当教育供给(教育扩招)、教育政策和宏观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这些因素的效应是否也会随之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的变化 及其对教育获得微观机制的影响:研究假设 从1977年开始,我国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在此之后的30多年里,我国教育 的政策和法律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最主要的政策文件包括:(1)1985 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1986年4月12日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93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 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高等教育法》; (5)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①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的变化最主要集中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 育这两个层次。与前者相关的政策变化轨迹可归结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并 最终实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统一性。而高等教育层次的政策变化轨迹可总结为教 育规模扩大、去中央集权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学费亦从完全免费逐渐转变为完全由学生家庭承担。据统计,1994一 2004年间,大学教育学费平均每人每年从400多元人民币提高到5000元左右,加 上不断上升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各种名目的费用,高等教育成为许多低收入家庭 的沉重负担。② ①关于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处和具体内容,参见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 1978一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②参见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9·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另外,资源稀释理论强调家庭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不同数量子女之间的分配,这与 理性行动理论中的 “资源差 异 机 制”亦 是 共 通 的。基于三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可以将它们整合,将文化资本机制和资源稀释机制放在理性行动模型框架 内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理解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及其历史变化。具体说来,可以 将家庭文化资本以及子女数量作为理性选择模型中的上述两种机制的操作化指标。 而理性行动模型的另外一种机制——— “相对风险规避机制”———强调的是风险规避 意识的阶层差异,因此可以用阶级或阶层类别 (职业地位)作为操作化指标。另外, 由于中国的城乡差异或因不同户籍造成的身份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层指标,笔 者同时将职业地位和户籍身份作为阶层的操作化指标。总之,本研究在理性行动理 论框架下,检验阶级、户籍、文化资本和兄弟姐妹数量这几个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 响,并着重探讨当教育供给 (教育扩招)、教育政策和宏观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这些因素的效应是否也会随之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的变化 及其对教育获得微观机制的影响:研究假设 从1977年开始,我国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在 此 之 后 的30多 年 里,我 国 教 育 的政策和法律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调整。最主要的政策文件包括: (1)1985 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1986年4月12日 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93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 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 《高等教育法》; (5)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新 《义务教育法》。①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的变化最主要集中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 育这两个层次。与前者相关的政策变化轨迹可归结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并 最终实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统一性。而高等教育层次的政策变化轨迹可总结为教 育规模扩大、去中央集权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的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学费亦从完全免费逐渐转变为完全由学生家庭承担。据 统 计,1994— 2004年间,大学教育学费平均每人每年从400多元人民币提高到5000元左右,加 上不断上升的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各种名目的费用,高等教育成为许多低收入家庭 的沉重负担。② ·9·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 (1978—2008) ① ② 关于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处和具体内容,参见张秀兰主编: 《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 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参见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除以上政策文件所规定的教育体制变化外,另外两项政策调整也不容忽视。首 先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该年的高校招生人数比 1998年增加了40%以上,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高校招生人数 超过500万,是1998年的47倍。①因为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高考的筛选功能相 应弱化。另一项重要的政策调整是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即为了集中办学资源,学 校向城镇集中,农村普通中学的学校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其后果是农村学生上学 距离增加,上学成本上升(到城镇读初中或高中需支付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从 而影响了农村学生接受中学教育的机会。② 除教育政策本身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也值得关注。改革后特别是200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 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带动的是蓝领工作 岗位的增加和相应薪酬的提高,而白领工作岗位增长缓慢,大学生失业现象(特别 是在1999年扩招之后)日益严重,而且毕业生初职的薪资水平也有所下降。③这种 情况也会影响个体的教育选择。 根据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上述教育政策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影 响个人教育决策所参照的三个要素(教育成本、成功升学概率及升学和弃学的效用 比),从而会改变不同群体的教育选择模式,并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发生变化。同 时,由于不同教育层次的政策改变轨迹是完全不同的,政策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及其 对教育不平等的意涵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也会有差别。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并最 终实现义务性和公益性,无需参加升学考试及支付学费,因此笔者预期初中入学机 会的不平等程度会逐步下降。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在1978一2008年间,初中升学机会的不平等程度逐步下降。 假设la:初中入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呈下降趋势。 假设1b:初中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平等下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 的影响逐渐变小。 假设1c:因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导致的初中升学机会不平等下降,文化资本的作 用变小。 假设1d:因家庭资源差异导致的初中升学机会不平等下降,兄弟姐妹数量的负 面效应变小。 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职高和中专等)和大学阶段(大 专或本科)的教育是非义务性和选拔性的,需通过考试且需交付学费。改革开放以 ①杨东平:《中国教有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第109页。 ②参见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③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除以上政策文件所规定的教育体制变化外,另外两项政策调整也不容忽视。首 先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该年的高校招生人数比 1998年增加了40%以上,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高校招生人数 超过500万,是1998年的4.7倍。① 因为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高考的筛选功能相 应弱化。另一项重要的政策调整是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即为了集中办学资源,学 校向城镇集中,农村普通中学的学校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其后果是农村学生上学 距离增加,上学成本上升 (到城镇读初中或高中需支付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从 而影响了农村学生接受中学教育的机会。② 除教育政策本身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也值得关注。改革后特别是2001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 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带动的是蓝领工作 岗位的增加和相应薪酬的提高,而白领工作岗位增长缓慢,大学生失业现象 (特别 是在1999年扩招之后)日益严重,而且毕业生初职的薪资水平也有所下降。③ 这种 情况也会影响个体的教育选择。 根据教育决策的理性行动模型,上述教育政策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影 响个人教育决策所参照的三个要素 (教育成本、成功升学概率及升学和弃学的效用 比),从而会改变不同群体的教育选择模式,并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发生变化。同 时,由于不同教育层次的政策改变轨迹是完全不同的,政策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及其 对教育不平等的意涵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也会有差别。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并最 终实现义务性和公益性,无需参加升学考试及支付学费,因此笔者预期初中入学机 会的不平等程度会逐步下降。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在1978—2008年间,初中升学机会的不平等程度逐步下降。 假设1a:初中入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呈下降趋势。 假设1b:初中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平等下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 的影响逐渐变小。 假设1c:因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导致的初中升学机会不平等下降,文化资本的作 用变小。 假设1d:因家庭资源差异导致的初中升学机会不平等下降,兄弟姐妹数量的负 面效应变小。 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阶段 (包括普通高中、职高和中专等)和大学阶段 (大 专或本科)的教育是非义务性和选拔性的,需通过考试且需交付学费。改革开放以 · 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① ② ③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第109页。 参见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