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②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 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 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8.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作乱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矣也 B.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垂空文以.断礼义 木欣欣以.向荣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 )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 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 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 父的临终遗言
B.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 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 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 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 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 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 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 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 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 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 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2分)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3分)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3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 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 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 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 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81 年共二百四十 一年间的史事。 B.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 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 就是纵的叙述 历史。 C.《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 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 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 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 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2 分)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3 分)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