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 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纸、作文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36分)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癖好/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批览装潢共商国事心心相印 B.掣肘启事出奇不意倍尝艰辛 C.遴选邦交掎角之势平心而论 D.招徕冒然继往不咎飞黄腾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市的环境保 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 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 的惊呼。风波 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 坦承局限迭起 C.坦承限制叠起 D.坦陈限制迭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对环境先 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B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记者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本市积极搭建招商平台,按照园区定位进行精准招商, 吸引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 D.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淸代作家曹雪芹对《 红楼梦》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 B.“东床坦腹”笼鹅而归”入木三分”这三个成语典故都和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相关。 C.“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中盛赞的人物王安石
天津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姓 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纸、作文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36 分) 一、(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批览 装潢 共商国事 心心相印 B.掣肘 启事 出奇不意 倍尝艰辛 C.遴选 邦交 掎角之势 平心而论 D.招徕 冒然 继往不咎 飞黄腾达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_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 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 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________。”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 的惊呼。风波________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 B.坦承 局限 迭起 C.坦承 限制 叠起 D.坦陈 限制 迭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对环境先 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B.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 记者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本市积极搭建招商平台,按照园区定位进行精准招商, 吸引了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 D. 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的。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对《 红楼梦 》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 B.“东床坦腹”“笼鹅而归”“入木三分”这三个成语典故都和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相关。 C.“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中盛赞的人物王安石
D.《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 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历代文学各有胜擅 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 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 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 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 且数百年,愚甚惑焉。”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不 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 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嬗变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 人的判断却出了错。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 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卓人月才、 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 歌并列的提法。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 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 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为现 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 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 心。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 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 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 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 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 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 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今天戏曲 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 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 唱腔已湮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对尚 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 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 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 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 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
D.《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 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历代文学各有胜擅 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 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 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 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 且数百年,愚甚惑焉。”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不 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 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嬗变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 人的判断却出了错。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 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卓人月才、 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 歌并列的提法。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 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 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为现 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 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 心。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 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 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 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 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 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 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今天戏曲 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 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 唱腔已湮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对尚 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 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 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 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 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
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 标码。 6.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A.汉赋唐诗 B.宋词明歌 C.楚辞元曲 D.汉赋宋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 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 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 时过早,因为会为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 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凭着严格的 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 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 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 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 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 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 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 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 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 D.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 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 次在学生面前唱《隐形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由此看来,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 文学”的范畴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 《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 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 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
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 标码。 6.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 A.汉赋 唐诗 B.宋词 明歌 C.楚辞 元曲 D.汉赋 宋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 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 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 时过早,因为会为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 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凭着严格的 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 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 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 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 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 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 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 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 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 D.1996 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 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 一次在学生面前唱《隐形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由此看来,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 文学”的范畴。 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 《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 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 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
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 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 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商以糊口,而茂刚刻意 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 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 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 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裘衣 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 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通“怠”,懈怠 C.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俟:等 D.辄一扣之扣:求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不蕲人之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来源学科网 ①不妄与人接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C.①南渡后寓于慈溪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 12.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 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 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 不喜欢交游
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 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 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商以糊口,而茂刚刻意 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 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 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 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裘衣, 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 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 殆:通“怠”,懈怠 C.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 俟:等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来源:学科网] B.①不妄与人接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C.①南渡后寓于慈溪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3 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12.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 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 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 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 ②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2分) ③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8分)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陆游 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②边上野航 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 重重红树③晚山秋,猎猎青帘社酒香。 邻曲④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 【注释】①作于1181年,是陆游免官归乡后的一首闲适诗,诗人在山阴闲居而作。②湖, 指山阴镜湖。③红树:枫树 ④邻曲:邻居;曲:乡曲,乡村。 (1)试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2分) (2)诗歌颈联写景,构思巧妙,试做简单分析。(4分) (3)同为重阳节,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和本诗中“十年客里过重阳”的意味有何不 同。(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5)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23分) 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在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容而平 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一道波痕 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气。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像在预示着 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③这时,假若你是一条鱼,你便会看到千岛湖和新安江之间正演绎着一段爱情故事。当千岛 湖水带着他的柔情缓缓流进新安江的心底,千年等待从此化为不绝的缠绵,于是,白沙奇雾 这天地的宠儿诞生了!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洁白如羽纱 飘渺如仙乐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江面上。我真怕江边的点点渔火会把她给融 化了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1 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 分) ②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 (2 分) ③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目。(8 分) 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陆游 儿童随笑放翁狂,又向湖②边上野航。 鱼市人家满斜日,菊花天气近新霜。 重重红树③晚山秋,猎猎青帘社酒香。 邻曲④莫辞同一醉,十年客里过重阳。 【注释】①作于 1181 年,是陆游免官归乡后的一首闲适诗,诗人在山阴闲居而作。②湖, 指山阴镜湖。③红树:枫树。 ④邻曲:邻居;曲:乡曲,乡村。 ⑴试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2 分) ⑵诗歌颈联写景,构思巧妙,试做简单分析。(4 分) ⑶同为重阳节,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和本诗中“十年客里过重阳”的意味有何不 同。(2 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⑴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⑵ 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⑶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⑷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⑸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23 分) 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20 题。 与雾同行 苏沧桑 ①我惊呆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神奇美丽的雾? ②那是一个夏夜,新安江城已卸去一天的浓妆,笼罩在淡紫色的暮霭里,江水流得从容而平 静,碧绿碧绿的,不知是它本来的色彩还是两岸的倒影。晚归的船来了,偶尔闪过一道波痕。 空气拂过脸颊,带着摄氏十四度的水气。那一刻,两岸灯火在静谧中次第开放,像在预示着 这里一定会发生些什么? ③这时,假若你是一条鱼,你便会看到千岛湖和新安江之间正演绎着一段爱情故事。当千岛 湖水带着他的柔情缓缓流进新安江的心底,千年等待从此化为不绝的缠绵,于是,白沙奇雾 ——这天地的宠儿诞生了!只见她从母亲疲倦的怀里渐渐舒展开初生的身子,洁白如羽纱, 飘渺如仙乐的肌肤,远远的薄薄的一层,依偎在江面上。我真怕江边的点点渔火会把她给融 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