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黄厚江点评者:褚树荣 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 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 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 迫切。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 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 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 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 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 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 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黄厚江老 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同学 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 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 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 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 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 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 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黄厚江 点评者:褚树荣 教学理念:文言文应该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教学目标解释: 高中进新课改以后,课程理念、教材编制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变化。作为一 线老师,很现实的问题是面对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从语 文教学来看,不但语体文教学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 迫切。教材内容多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怎么解决?背诵积累和鉴赏感悟孰轻孰 重?落实基础和创新拓展怎样才能彼此兼顾?学生自学和教师串讲的关系如何 处理?应该偏重于语言文字、文章体式等形式要素教学,还是注重民族传统、古 代文化等内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学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传承经典?这些问 题无论进入课改试验区与否,都可能是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要思考和探索 的。 教学重难点解释: 应该说,古诗文教学,我们已经有相当悠久的教学传统,已经有行之有效的 前人经验,但在新课改浪潮之中,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结构,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 念,如何达成新的课程目标,又要我们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有所创新。黄厚江老 师的《阿房宫赋》这一课例,恰是继承与创新的良好示范。 教学过程的实录与随感: 师:上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个专题第一个板块的第二篇课文《阿房宫赋》。同学 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一 一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只要把注释用心地 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结合起来想一想,就能够自己解决。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 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入题简洁,但包含了三层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决, 是因为问题多,没有必要一个个解决,是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这里隐 去不说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大凡一线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有时候碰到问 题,是因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指点了一
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 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 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 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课文没有加注,实际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 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去掉这句话也可,教学进程没有影响,但加上,既是 鼓励,又是提醒。)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为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回答? 生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生2:我觉得这句话从下文来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是说秦始 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 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 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你看上文,“歌 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个“暖”和“冷”,主要是主观的,写感受的。一一大 家看,把两个同学的理解一结合,这个问题解决得多好啊。(教师点评又有三层 意思:指出两位同学理解的角度不同,从实处来讲,从主观上讲,通俗,准确 表示老师立场,并且提供例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事实证明学生自己 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应该大受鼓舞,与某些新课程讲堂里廉价的表扬不同。) 有很多同学问第三小节“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个句子怎么理解。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有哪位同学能根据对全文的理解, 说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 请这位同学——(“一分为二”见出教学经验。常见课堂上综合性、高难度的问 题抛出后,学生苦苦思索,老师苦苦等待的情景,学生索解无门,教师指导乏力 但这里,经验告诉老师,该问题难在句式凝练,难在词类活用,应该先化解以降 难度,分步骤以清条理。而且“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也是 种激励和鼓动。) 生3:这句话是说“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
种读书方法:看注解、察语境、做比较。文言文的很多问题不就是这样解决的吗? 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典型性的问题,正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 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时间有限,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时间更有限,教师选择教学 内容的主动性起作用了。) 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同学问最后一句话“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课文没有加注,实际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 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去掉这句话也可,教学进程没有影响,但加上,既是 鼓励,又是提醒。)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为提这个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回答? 生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地方不同而气候不同,是强调宫很大。 师:哦,是强调宫很大,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理解的? 生 2:我觉得这句话从下文来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应该是说秦始 皇对一些妃嫔的偏爱或者是冷漠…… 师:哦,两位同学的理解不一样。一位同学从实处来讲,是说阿房宫太大了, 就像经历了四个季节。一位同学是从主观上讲,宫廷里头不同的宫女受到不同的 境遇而感受不一样。都有道理,但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你看上文,“歌 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个“暖”和“冷”,主要是主观的,写感受的。——大 家看,把两个同学的理解一结合,这个问题解决得多好啊。(教师点评又有三层 意思:指出两位同学理解的角度不同,从实处来讲,从主观上讲,通俗,准确; 表示老师立场,并且提供例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事实证明学生自己 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应该大受鼓舞,与某些新课程讲堂里廉价的表扬不同。) 有很多同学问第三小节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个句子怎么理解。我们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有哪位同学能根据对全文的理解, 说说“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怎么理解?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 请这位同学——(“一分为二”见出教学经验。常见课堂上综合性、高难度的问 题抛出后,学生苦苦思索,老师苦苦等待的情景,学生索解无门,教师指导乏力。 但这里,经验告诉老师,该问题难在句式凝练,难在词类活用,应该先化解以降 难度,分步骤以清条理。而且“这个句子有难度,有没有人愿意尝试”,也是一 种激励和鼓动。) 生 3:这句话是说“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
师:哦,是“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生笑)很好,这是 种说法。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主语,大家想一想,根据上文来看,这主语 是谁呢?(尽管老师知道该生的翻译是不妥的,尽管老师接下去要纠正这个不妥 但仍然说了“很好,这是一种说法。”如果苛求的话,我以为这里“很好”二字 是不必讲的,也许老师的“很好”并非是对学生翻译质量的评价。当然,巧妙的 是老师抓住主语,主语一明,“输”字明确,“一旦”也明确了。) 生全体:六国 师:对,是六国。这个“一旦”,你体会下来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旦”是同 还是不同?倾向于“不同”的举手。不要讲理由,凭感觉。有觉得不同的吗?(“ 旦”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解作“一天”,为什么跟现代汉语中的“一旦”意义和用 法接近,要讲理由也可以,譬如,联系上文“几世几年”,这里的“一旦”便有 迅速之意,其聚也难,其散却易,两相对比,感叹自在其中了。但凭感觉判断直 接真切,文言虚词的体会,有时候确实需要语感参与的。) 师:你(举手者)说说看,不同在什么地方?说得出来吗?(生摇头)哦 说不出来。我说过,不一定要说理由的。从具体的背景看,从上文看,六国已经 亡了。六国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一一公主们也都来了,应该说这“一旦 和我们今天的用法比较接近一一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呢? 那位同学说“就再把它抢过来”,当我们认同主语是“六国”的时候,还同意这 种理解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连那位同学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啦?哦, 这说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对了。“输来其间”,是说宝物都被秦国运 到阿房宫里来了。(当明确主语是六国时,“输”的义项就不需要专门阐发了。 老师采用了举手表决法轻轻带过。) 后面一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直有分歧、有争议的句子。“鼎铛” (板书“鼎铛”)有很多书上认为是意动。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你也认为这 是意动用法的,举手给我看看,有没有?(部分同学举手)哦,请放下。认为不 是意动的,也请举手。(老师连续叫同学举手了。这里,举手有调查学情的意思, 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原初认识是怎样的,教师是需要了解的,这是教学的起点。) 生4:我觉得是 师:是意动? 生4:是意动
师:哦,是“如果一天没有的话,就再把它抢过来”,(生笑)很好,这是 一种说法。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主语,大家想一想,根据上文来看,这主语 是谁呢?(尽管老师知道该生的翻译是不妥的,尽管老师接下去要纠正这个不妥, 但仍然说了“很好,这是一种说法。”如果苛求的话,我以为这里“很好”二字 是不必讲的,也许老师的“很好”并非是对学生翻译质量的评价。当然,巧妙的 是老师抓住主语,主语一明,“输”字明确,“一旦”也明确了。) 生全体:六国。 师:对,是六国。这个“一旦”,你体会下来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旦”是同 还是不同?倾向于“不同”的举手。不要讲理由,凭感觉。有觉得不同的吗?(“一 旦”在这里为什么不能解作“一天”,为什么跟现代汉语中的“一旦”意义和用 法接近,要讲理由也可以,譬如,联系上文“几世几年”,这里的“一旦”便有 迅速之意,其聚也难,其散却易,两相对比,感叹自在其中了。但凭感觉判断直 接真切,文言虚词的体会,有时候确实需要语感参与的。) 师:你(举手者)说说看,不同在什么地方?说得出来吗?(生摇头)哦, 说不出来。我说过,不一定要说理由的。从具体的背景看,从上文看,六国已经 亡了。六国亡了,珍宝来了,王子皇孙——公主们也都来了,应该说这“一旦” 和我们今天的用法比较接近——六国一旦不能再享有这些东西;“输来其间”呢? 那位同学说“就再把它抢过来”,当我们认同主语是“六国”的时候,还同意这 种理解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连那位同学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见啦?哦, ——。这说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对了。“输来其间”,是说宝物都被秦国运 到阿房宫里来了。(当明确主语是六国时,“输”的义项就不需要专门阐发了。 老师采用了举手表决法轻轻带过。) 后面一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直有分歧、有争议的句子。“鼎铛”, (板书“鼎铛”)有很多书上认为是意动。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你也认为这 是意动用法的,举手给我看看,有没有?(部分同学举手)哦,请放下。认为不 是意动的,也请举手。(老师连续叫同学举手了。这里,举手有调查学情的意思, 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原初认识是怎样的,教师是需要了解的,这是教学的起点。) 生 4:我觉得是。 师:是意动? 生 4:是意动
师: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法,可黄老师不认为是意动。为什么道理呢?同学 们想一个你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典型的意动用法的句子。(不是直接给与答案,而 是温故知新。文言文联系旧知、启发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生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师: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还是“美我”? 生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师:是“美我”。(板书“美我”)什么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丽的, 认为我是美丽的。那么“鼎铛”是什么意思?看注释是怎么说的,是把宝鼎当铛。 再想一想,它是意动吗?如果是,哪一个词是意动?还有同学认为是意动的吗? (没有同学举手)没有了?同学们课后根据注释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见,我们 再讨论。(这里似乎解作“意动”更妥当一些。意动用法,据王力所言,有两种, 是形容词的意动,一是名词的意动。学生所举,是形容词的意动,与“鼎铛玉 石,金块珠砾”比较价值不大,如果举“古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友风而子 雨”为例,同类相当,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更容易讲清楚。一般而言,用如意 动的名词后跟着一个名词或者代词做的宾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按正常的 句法结构,应该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用如意动的当是“铛”“石”,“块 “砾”,但杜牧写的是赋体文章,“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几句押 的是“i”韵,为押韵起见,词序作了调动了。当然,老师说根据注解再琢磨 再讨论,也就是说是一家之说,并不是定论。这样对有争议的地方留有余地,是 较为明智的做法。) 好,这是比较难的几个句子。后面还有一个句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我想我们班同学会很快就能翻译出来。有哪位同学愿意翻译一下?有同学翻译出 来吗?(无人举手)这出乎我的意料。你说说看(指名一位同学) 生6: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师:这“一人”是指谁啊? 生6:秦始皇 师:对,是指秦始皇。后面“千万人”指谁? 生6:广大人民
师: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法,可黄老师不认为是意动。为什么道理呢?同学 们想一个你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典型的意动用法的句子。(不是直接给与答案,而 是温故知新。文言文联系旧知、启发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生 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师: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还是“美我”? 生 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师:是“美我”。(板书“美我”)什么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丽的, 认为我是美丽的。那么“鼎铛”是什么意思?看注释是怎么说的,是把宝鼎当铛。 再想一想,它是意动吗?如果是,哪一个词是意动?还有同学认为是意动的吗? (没有同学举手)没有了?同学们课后根据注释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见,我们 再讨论。(这里似乎解作“意动”更妥当一些。意动用法,据王力所言,有两种, 一是形容词的意动,一是名词的意动。学生所举,是形容词的意动,与“鼎铛玉 石,金块珠砾”比较价值不大,如果举“古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友风而子 雨”为例,同类相当,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更容易讲清楚。一般而言,用如意 动的名词后跟着一个名词或者代词做的宾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按正常的 句法结构,应该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用如意动的当是“铛”“石”,“块” “砾”,但杜牧写的是赋体文章,“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几句押 的是“i”韵,为押韵起见,词序作了调动了。当然,老师说根据注解再琢磨, 再讨论,也就是说是一家之说,并不是定论。这样对有争议的地方留有余地,是 较为明智的做法。) 好,这是比较难的几个句子。后面还有一个句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我想我们班同学会很快就能翻译出来。有哪位同学愿意翻译一下?有同学翻译出 来吗?(无人举手)这出乎我的意料。你说说看(指名一位同学)。 生 6:一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是千万人的想法。 师:这“一人”是指谁啊? 生 6:秦始皇。 师:对,是指秦始皇。后面“千万人”指谁? 生 6:广大人民
师:对,是广大人民。本来呢就应该用“民”,为了避李世民讳,避讳,所 以用“人”。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 你一个人奢侈,普通人民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用语 很有分寸,如果说,“你秦始皇自己喜欢财富,贪图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样啊。” 感情彩色就没有把握好,现在说成是“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就准确的多了 教师用语的细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焦土”四个字呢,书上 也没有注释,要翻译的确有困难。我还是想听听,有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琢磨的想 法说一说?这个句子呢,前面主语已经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书上也都有注释,大家揣摩一下,这“可怜焦土”是指谁? 生全体:阿房宫 师:阿房宫。那么“焦土”和前面什么内容有关系啊? 生全体:楚人一炬。 师:对,那么这个句子就比较好翻译了。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这个“焦土” 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还有一种说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个动词 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好?(文言文说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师 摆出众说,然后取舍,有立场、有态度,学生心中就有底。) 生全体:第一种。 师:是第一种?我也觉得是第一种说法好。这样呢,更切合原文的特点。非 常简洁,非常有力 还有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也有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课 后参照我们课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其实,一堂课也无非是一个例子,成功的教学总是时时不忘提醒学生触类旁通 学以致用的。) 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 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
师:对,是广大人民。本来呢就应该用“民”,为了避李世民讳,避讳,所 以用“人”。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贪图享受,同样表现了每一个人的心理啊。 你一个人奢侈,普通人民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的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用语 很有分寸,如果说,“你秦始皇自己喜欢财富,贪图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样啊。” 感情彩色就没有把握好,现在说成是“也会珍惜自己的财富”,就准确的多了。 教师用语的细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焦土”四个字呢,书上 也没有注释,要翻译的确有困难。我还是想听听,有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琢磨的想 法说一说?这个句子呢,前面主语已经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 书上也都有注释,大家揣摩一下,这“可怜焦土”是指谁? 生全体:阿房宫。 师:阿房宫。那么“焦土”和前面什么内容有关系啊? 生全体:楚人一炬。 师:对,那么这个句子就比较好翻译了。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这个“焦土” 是名词动化,是“化作焦土”;还有一种说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个动词。 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大家觉得哪一种更好?(文言文说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师 摆出众说,然后取舍,有立场、有态度,学生心中就有底。) 生全体:第一种。 师:是第一种?我也觉得是第一种说法好。这样呢,更切合原文的特点。非 常简洁,非常有力。 还有些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也有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课 后参照我们课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自己解决。(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其实,一堂课也无非是一个例子,成功的教学总是时时不忘提醒学生触类旁通、 学以致用的。) 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 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