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加重,其调性是同主音大调(F大调)。45左手充分(legato)呼应前面4小节,旋律在低音声部极其柔和。应当轻轻地把高音声部里第三个四分音符放下,比中间声部的G音放得早些,G音应当保留到小节末。51中间部分具有动机的性格,并是属和弦的发挥。[59]右手平行四度的六和弦经过句,指法要准确、连贯,把最后两音移到左手时会显得轻松些,给人以强有力的解放感。65右手的B音可继续按音,与下面的A音连结起来。66再现部的后乐句有变化,用三声中部调性的完满完全终止结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立即开始再现的主歌谣曲式。第四乐章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魄力的终曲。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进发,不绝如缕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意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这乐章把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和真正动人的贝多芬式精神充分地表现在急流的音乐中。乐章极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它的奏鸣曲式是变形的,乐曲的内容也倾向于浪漫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人意境宽畅的新主题,同时使用了主要动机代替尾奏曲思,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性格,在这种回旋曲中依然充满了奏鸣曲式般“动”的表现力。乐章植入激烈的对比及动机的有机式展开手法,也产生了无比的内在紧张力。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13·
演奏注释1主要主题趁着急忙的三连音动态始于f小调,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旋涡,以强劲的反复给予呼应,右手的和弦重音须给予特别强烈的紧张度。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2]注意左手是利用低音强劲的反复。5左手注意声部的进行,G音应当保留到底。9左手上的两个四分音符必须弹成断音。10题音要求弹得亲切、实在。12主要主题用重属和弦结束。13加固上面重属和弦,全末乐章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进行都应当是连音,以形成一个动力性的大背景。17强击出三点f音的上限音fff。22副主题伴随着三连音自然发展,显得很有动态性。它运用了开头的音动机,给人一种与主要主题相对应的圆滑之感。前面的力度ff直保持有效,直至后面p出现为止。24旋律线条在左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上和右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上。26右手的三连音、左手的二连音的不规则节奏创造了期待的印象,这个旋律特别歌唱,有明显的斯拉夫民间音调。29左手分解八度G音须弹得稍轻些。34用完全终止结束,导入新的旋律。左手使用阿尔贝堤低音,清14
晰、透亮,并且几乎不用踏板,右手的八度音如歌地,弹得纯朴、极富表情。[50]以主要主题结束呈示部。f应当突然在右手进人,好象强调形象的内在对比,意志的振奋及感情的深沉与强烈的三连音流动浑为一体。61转调到近似三声中部,其调性是A大调。以回旋性发展了主要主题,表现出优雅的感动和激情,音乐显示对第一乐章开头动机的回想,在浑然忘我的气氛中对比。左手上重复的和弦应当弹得轻盈透亮,可以想象是单簧管独奏配上弦乐伴奏。62在左手第四拍上不留住而轻轻地放掉和弦,仿佛在寻找宁静、安逸,透过主题流露出献媚风格的痕迹。70左手三个四分音符应当是连音。79左手2小节部分应当是(legato)。83中间部分是属和弦的发挥。[111三连音的流动逐渐减弱力度,虽然是PP,要用三连音再次奔驰起来,重新取回无限活力,注意速度与表情。左手的PP可从第一拍开始,Pp与充满魄力的强奏sf相互交错,为后面将倾出的全部威力做准备。这种手法充分显示出贝多芬的个性萌芽及那独有的雄大气宇。[113转调的再现连接段落,其性格材料是乐章开始的主动机,注意高音声部突出,应有管弦乐的音响。122号角般的召唤,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做出sf,而中间声部重复的三、二度可以轻些。131主调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发展成段落。·15·
133高音声部要勾住旋律,使其圆滑进行。136进人(decrese.)中,左手下面的C音要确实地弹出,使低音基础巩固,右手上声部是四分音符。要赋予持续音以紧张感,使再现部的出现变得更为追切。140在再现部中,重新又是暴风雨,又是斗争,又是意志的奋发。主要主题一直用f来陈述,避开了p和f的对比变换,引向热情的胜利。154用主动机的材料延伸。191尾奏手法较为简单,以华美的三连音音符的琶音组成,慢慢提升的激烈热情造成了非凡的紧张力量。最后以下降的琶音崩溃般地掉下来而突然结束,形成圆满的效果。16
第二钢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A大调Op. 2 No. 2《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第二奏鸣曲也与第一奏鸣曲有所不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感,都显示了贝多芬那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明朗、欢快、活泼,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从技术与内容上看是绚丽多彩的,内心的矛盾是明显的,但仍富有朝气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献出一切,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已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强烈要求,显示了贝多芬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第-一次在钢琴奏鸣曲中放人了谈谐曲。虽然这恢谐曲还没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样具有激烈的内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贝多芬的意识方向是十分明显了。在内容上,独创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乐章。这首奏鸣曲通向了下个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