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广瑞著音乐结构图谱分析中同雅士好汇
中尺赢主编徐传武责任编辑:王军封面设计涂ISBN 7-5059-4031-7/·26119178750519403141定价:32.80元(全套218元)
音乐结构图谱分析卢广瑞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简介卢广瑞(1955一)祖籍河北省,厦门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艺术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福建省文联音乐家协会、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会员。1992年以来,发表《痴情的狂喜与绝望的悲伤一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与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枪)》之比较研究》等有关音乐哲学、美学、评论、教育等论文30余篇。著有《风笛、祖国、白鹭》卢广瑞歌曲选集
前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音乐作品的欣赏、鉴赏之审美其本质是聆听者在自身的听觉感知、感情体验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等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创造和重建活动。本书直接服务于音乐欣赏、鉴赏和分析。作者认为:第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人”一一作曲家的吐露,可以说这种情感的承载者之一就是旋律,而音乐语言中最具体的“抽象的具象”、“意象”或“性格”特别就是体现在主旋律之中。所以,强调关注主旋律的动态特征及其发展和变化。第二,音乐是时间性“动”的艺术,是“流动的建筑”,是“音响结构”动态。(“乐音的运动”。汉斯立克)一方面是艺术品,一方面是接受者,实现、达到审美深度的对接之条件首先是人(敏锐)的听觉,然后才是精神创造和重建活动之结果。正是音乐这种“动”的特点,使得人们对之喜爱而又望而生畏。某种意义上讲,音乐的形式就是音乐的内容,而音乐的内容就体现在形式之中。聆听者对作品的体验、理解程度与对作品形式结构的把握息息相关。所以,对作品结构的认识、理解尤为重要。本书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音乐作品既是一种“建筑”,就应该有其“图纸”,用“图纸”将其“动”变为“静”。从而达到以视觉辅之听觉和记忆的效果。音乐作品的欣赏、鉴赏之审美不是专业性的曲式作品分析课,前者以聆听作品的音响为主,后者以作品的谱例分析为主。因此,音乐欣赏、鉴赏应在注重与“曲式作品分析”课联系的同时,义要注意与“曲式作品分析”课的这别。作者重视在羚听“流动的建筑”艺术时对其结构的提示和把握,举例的作品都试图以图形示意,以及提供相关作品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即要认识、把握作品“完形”的局部特征,又要认识、把握作品“完形”的整体特征。从而进人审美的最佳境界。第三,了解作曲家基本的思想、气质、品格,社会时代、生活、思潮,以及作品的创作时间、背景、风格等,对认识、理解作品也是非常必要的。本书的第一章,提供了关于音乐欣赏、审美的一些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管弦乐队等方面的知识,以期有助于读者对音乐艺术特殊性、音乐欣赏、鉴赏之本质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本书的第二章,以经典挑选了比较常见的一些音乐作品,分析其结构和主旋律的特点,绘制其结构图形和有关其形式、内容方面的数据,以及提供相关必要的“背景”。本书的第三章,提供了部分作品解析之文,是作者对作品的鉴赏、审美体会的分析、评论仅供参考。作者写书的目的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音乐结构图谱分析,为读者提供某些有关作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