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 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 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 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 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 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 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 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 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 南征录》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 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作者简介】 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 赴任而卒。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补充注释】(1)“扬子”句:扬子津,为古津渡名,在江苏江都县南,有扬 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几问津,几次求渡。逗“下风波”句。(2)“西飞” 句:喻夕阳易逝,岁月催人。(3)“孤枕”句,指在旅途中。(4)“敝裘”句, 化用陆机《为顾彦元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句意。(5)“交游 句:与第四句“南去青山冷笑人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 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 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 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 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 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 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 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 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 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 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 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 南征录》。 【重庆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 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 分) 【参考答案】 12.(6 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 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作者简介】 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 赴任而卒。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补充注释】(1)“扬子”句:扬子津,为古津渡名,在江苏江都县南,有扬 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几问津,几次求渡。逗“下风波”句。(2)“西飞” 句:喻夕阳易逝,岁月催人。(3)“孤枕”句,指在旅途中。(4)“敝裘”句, 化用陆机《为顾彦元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句意。(5)“交游” 句:与第四句“南去青山冷笑人
【说明】李东阳《丽堂诗话》云:“张东海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 如,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则此诗原为下第后 作,故多感慨语。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 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参考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 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 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 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 (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 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 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 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 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 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 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 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 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 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 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
【说明】李东阳《丽堂诗话》云:“张东海汝弼草书名一世,诗亦清健有风致。 如,如下第诗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则此诗原为下第后 作,故多感慨语。 【江苏卷】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 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 手法?(4 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 分) 【参考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 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 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 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 (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 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 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 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 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 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 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 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 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 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 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 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