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届九年级语文4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考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学号。 须|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知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基础·运用(共16分) 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 有同学査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 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 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 愁别x()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 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a n()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_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 法言说的情愫,早已 了我们的血脉, 着我们的容貌, 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 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离愁别(序)(缘)自 蕴藉(jie)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1) 离愁别(序) 缘 蕴藉(j1) D.离愁别(绪)(源)自 蕴藉(jie)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丙】《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①【甲】②【乙】6【丙】B.①【甲】②【丙】③【乙】 C.①【丙】②【甲】③【乙】D.①【乙】②【甲】③【丙】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塑造淬炼融入 B.融入淬炼塑造 C.融入塑造淬炼 D.塑造融入淬炼 4.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 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分)
1 北京市西城区 2018 届九年级语文 4 月统一测试(一模)试题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7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暮春时节,学校举办“春光作伴好读诗”系列活动。九年级的同学开展了“美丽《诗经》”专题活动。 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写出关于《诗经》的一段文字,请你参与完善,完成 1-3 题。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 然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 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 愁别 xù(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1 。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 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 。 三千年前的《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á n( )自《诗经·小雅·鹿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用典出自《诗经·大雅·荡》。 ○3 。 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诗经》无需唤醒,它一直在。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 法言说的情愫,早已 了我们的血脉, 着我们的容貌, 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诗 经》中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1.文中括号内应填写的汉字和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è) B. 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í) C . 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í) D. 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è)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放在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 【甲】《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丙】《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1 【甲】○2 【乙】 ○3 【丙】 B.○1 【甲】 ○2 【丙】 ○3 【乙】 C.○1 【丙】 ○2 【甲】 ○3 【乙】 D.○1 【乙】 ○2 【甲】 ○3 【丙】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塑造 淬炼 融入 B. 融入 淬炼 塑造 C. 融入 塑造 淬炼 D. 塑造 融入 淬炼 4.传统楹联常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济南历下亭有一副对联,上联就引了《诗经》中的语句,将这副对 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2 分)
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把盏犹吟名士多,B.杨柳依依把盏犹吟名士多 C.杨柳依依掩卷常思绿水绕D.雨雪霏霏掩卷常思绿水绕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均出自《诗经》,这些成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他感到十分遗憾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山之石,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这次我投桃报李,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6.请将《蒹葭》的诗句补充完整,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之美。(2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2017年9月,全国首个以“诗经”为主题的特色小镇“诗经里”开园 迎宾。小镇的建筑、景观等名字都富有“诗经”特色,如“国风广场”(右 图)“关雎小巷”等。请你为园中某建筑或景观(亭子、池塘等),起一个 具有“诗经”特色的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 8.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一文出自《左传》。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 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古诗文默写(共2分) 9.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10.《饮酒》中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是 (1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6分) 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11-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春光大不同,看 ,抱荷无与青山老 风气何其古,闻诗声朗朗, A.雨雪霏霏 把盏犹吟名士多 B.杨柳依依 把盏犹吟名士多 C. 杨柳依依 掩卷常思绿水绕 D.雨雪霏霏 掩卷常思绿水绕 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均出自《诗经》,这些成语在句子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 分) A.人的一生难免有得有失:得之,不必洋洋得意;失之,不必耿耿于怀 ....。 B.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 ....,不能施以援手,他感到十分遗憾 。 C.他违反了校规,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山之石 ....,我们要引以为戒。 D.上回蒙他相助,我才渡过难关。这次我投桃报李 ....,定要助他一臂之力。 6.请将《蒹葭》的诗句补充完整,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之美。(2 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 2017 年 9 月,全国首个以“诗经”为主题的特色小镇“诗经里”开园 迎宾。小镇的建筑、景观等名字都富有“诗经”特色,如“国风广场”(右 图)“关雎小巷”等。请你为园中某建筑或景观(亭子、池塘等),起一个 具有“诗经”特色的名字,并说明理由。(2 分) 答: 8.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一文出自《左传》。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 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古诗文默写(共2分) 9.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分) 10.《饮酒》中表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因的诗句是: 。(1 分) (二)古诗词阅读(共 6 分) 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 11-13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2分) 1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2分) 1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2分) (写出连续两句) (三)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卬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 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魏学洢)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文与可画貧筜谷偃竹°记》苏轼) 注:①[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②[貧筜( yun da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貧筜谷,地名
3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1 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1 [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2分) 答: 1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2分) 答: 1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2 分) , 。(写出连续两句) (三)文言文阅读(8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14-16 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 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 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魏学洢)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文与可○1 画篔筜谷偃竹○2 记》苏轼) 注:① [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② [篔筜(yún 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篔筜谷,地名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若听茶声然 予不能然也 B.能以径寸之木 以追其所见 C.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D.各具情态 而节叶具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 (2)与可之教予如此。 翻译 16.艺术是相通的,从【乙】文看,你觉得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甲】文中提到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 就,一方面需要 一方面需要 (2分)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7.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谋求多国共同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积极支持和参与。如果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对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 认识,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选择句。理由: 18.小刘同学在读《西游记》原著前,认为孙悟空是个神通广大的猴子;读完整本《西游记》,他发现孙 悟空不仅神通广大,而且重情重义。比如孙悟空被师父误解而被逐出师门,当师父遇难,他还是回到师父 身边,降服妖怪,护送师父西天取经。你在阅读名著前后,对某一文学形象产生过怎样不同的认识?请结 合具体情节谈谈产生新认识的过程。(100字左右)(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0题。(共7分) 【材料一】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 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 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 “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5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 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 纪录片。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 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充电 5分钟,穿越8000年” 【材料二】 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
4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若听茶声然. 予不能然.也 B. 能以.径寸之木 以.追其所见 C.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D. 各具.情态 而节叶具.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 (2)与可之教予如此。 翻译: 16.艺术是相通的,从【乙】文看,你觉得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甲】文中提到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 就,一方面需要 ① ;一方面需要 ② 。(2分)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17. 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谋求多国共同发展,至今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积极支持和参与。如果从下面三则《论语》中选择一句来表达对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的 认识,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选择 句。理由: 18. 小刘同学在读《西游记》原著前,认为孙悟空是个神通广大的猴子;读完整本《西游记》,他发现孙 悟空不仅神通广大,而且重情重义。比如孙悟空被师父误解而被逐出师门,当师父遇难,他还是回到师父 身边,降服妖怪,护送师父西天取经。你在阅读名著前后,对某一文学形象产生过怎样不同的认识?请结 合具体情节谈谈产生新认识的过程。(100 字左右)(3分)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 23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9—20 题。(共 7 分) 【材料一】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这是近期大热的电视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 场白。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百集纪录片,每集重点讲述一件文物。不同于博物馆的平面展示, 这档节目深入挖掘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与精彩故事,用既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的解说词将一个个 “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 《人民日报》刊文称赞:《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 5 分钟微纪录的形式,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 的碎片化传播相结合,让国宝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掀起了“国宝文物热”。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很难有人可以坐在电视机前静下心来看较长的 纪录片。 5 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像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人们能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 言,利用哪怕乘公交、坐地铁的闲暇片刻来一窥文物的精彩,感 受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可谓“充电 5 分钟,穿越 8000 年”。 【材料二】 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的一件祭器。周武王
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 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122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 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 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 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 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 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 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 底的122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情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 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 做:中国。”“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19.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大热的原因。(4分) 答 20.阅读【材料二】,说说“何尊”海报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妙处。(3分) 答 (二)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完成21-23题。(共9分)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 烟……”林徽因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 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 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 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一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 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 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 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 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 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 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 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 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
5 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励精图治,还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 城。一个叫“何”的同宗贵族铸了一方尊,并在尊身底部刻下 122 字铭文,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 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后世称之为“何尊”。 “何尊”中的铭文字字千金,其中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这 些珍贵的铭文因为存在于尊身底部,以往,只能展示给观众纸质打印出的铭文,有一些笔画无法采集完整。 这一次,为了让观众看到何尊的内部影像,分集导演孙戈霆把小镜头伸入何尊内部,用最新的存拓技术将 铭文清晰呈现,还原了青铜最初金灿灿的本色。他说:“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 或者是隔着玻璃罩往里看。但在纪录片里,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 360 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 个细节,也能更好地洞察这些细节背后隐藏的信息。”如今,凭借着新技术,以及节目制作者的用心,“尊 底的 122 字铭文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本集结尾的解说词令人心情澎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 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 做:中国。”“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的海报宣传语正是由此得来。 19.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纪录片《如果 国宝会说话》大热的原因。(4 分) 答: 20.阅读【材料二】,说说“何尊”海报宣传语“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妙处。(3 分) 答: (二)阅读《抗战时期的林徽因》,完成 21—23 题。(共 9 分)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1 王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 烟……”林徽因i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 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带着血活 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她的丈 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也是他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 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五台山外烽火连天,而五台山中的他们却对局势一无所知。 他们回到北平,不久即收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离开北平已刻不容 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血研究的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上路, 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 屋轰然倒塌。又一枚炸弹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 家人死在一起吧。但这一枚 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中徒步穿行。 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 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路上挣扎。就在此时,奇迹般传来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