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材料力学A》第4周,第1讲次摘要第3章扭转:概述:第三章扭转外力偶矩扭矩和扭矩图;纯剪切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掌握扭转内力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扭转剪应力、扭转变形的计算方法。【重点】扭转的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难点】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向拉压变形下杆件的内力、应力、强度计算以及连接件的剪切变形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基本变形-扭转。【本讲课程的内容】1、扭转的概念:杆件发生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是:在杆件上作用着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的两组平行力偶系。图所示的就是杆件受扭的最简单情况杆件扭转变形的特点是:当杆件发生扭转变形时,任意两个横截面将绕杆轴线作相对转动而产生相对角位移,称为该两个横截面的扭转角,用β表示。图中的pB-A表示杆件右端的B截面相对于左端A截面的扭转角。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2.1外力偶矩的计算:已知轴所传递的功率和轴的转速,则外力偶矩m(N·m)m=9549nN一一功率,单位为千瓦(KW)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A》 第 4 周,第 1 讲次 摘 要 第三章 扭转 第 3 章 扭转: 概述; 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纯剪切;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掌握扭转内力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扭转剪应力、扭转变形的计算方 法。 【重 点】扭转的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 【难 点】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向拉压变形下杆件的内力、应力、强度 计算以及连接件的剪切变形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基本变形-扭转。 【本讲课程的内容】 1、扭转的概念: 杆件发生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是:在杆件上作用着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作用 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的两组平行力偶系。图所示的就是杆件受扭的最简单情况。 杆件扭转变形的特点是:当杆件发生扭转变形时,任意两个横截面将绕杆轴线 作相对转动而产生相对角位移,称为该两个横截面的扭转角,用表示。图中的B-A 表示杆件右端的 B 截面相对于左端 A 截面的扭转角。 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 2.1 外力偶矩的计算: 已知轴所传递的功率和轴的转速,则外力偶矩 m (N•m) n N m = 9549 N——功率,单位为千瓦(KW)
一一转速,单位为r/min2.2扭转时的内力一一扭矩:扭矩:受扭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在该截面上的力偶,该力偶之矩称扭矩(Mt)。扭矩的计算方法一一截面法(假设扭矩为正,即设正法)扭矩的符号规则一一右手螺旋法则2.3扭矩图:表示杆件各横截面上的扭矩沿杆轴的变化规律。3、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3.1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3.1.1实验研究3.1.2变形特点:(1)各纵向线倾斜了同一微小角度,矩形歪斜成平行四边形;(2)各圆周线的形状、大小和间距不变,只是各圆周线绕杆轴线转动了不同的角度。3.1.3应力分布:横截面上只有切于截面的剪应力t,它组成与外加扭矩m相平衡的内力系。因壁厚t很小,假设均匀分布且沿各点圆周的切线方向。m=0由平衡条件4R2mt.t.r=mmT=2元.r21试中:r为圆筒的平均半径。3.2剪应力互等定理:从薄壁中,用两个横截面和两个纵截面取出一个单元体,如图所示。-Zm,=0由平衡方程得(t·tdy)-dx=(t'-tdx)·d)T=T'··结论:在单元体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上,剪应力必然成对存在,且数值相等;二者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其方向则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两平面的交线,这种关系称剪应力互等定理。该定理具有普遍性,不仅对只有剪应力的单元体正确,对同时有正应力作用的单元体亦正确
n——转速,单位为 r/min 2.2 扭转时的内力——扭矩: 扭矩:受扭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是作用在该截面上的力偶,该力偶之矩称扭矩 (Mt)。 扭矩的计算方法——截面法(假设扭矩为正,即设正法) 扭矩的符号规则——右手螺旋法则 2.3 扭矩图: 表示杆件各横截面上的扭矩沿杆轴的变化规律。 3 、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 3.1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 3.1.1 实验研究 3.1.2 变形特点: (1)各纵向线倾斜了同一微小角度 ,矩形歪斜成平行四边形; (2)各圆周线的形状、大小和间距不变,只是各圆周线绕杆轴线转动了不同的 角度。 3.1.3 应力分布:横截面上只有切于截面的 剪应力,它组成与外加扭矩 m 相平衡的内力系。 因壁厚 t 很小,假设均匀分布且沿各点圆周的 切线方向。 由平衡条件 mx = 0 得 2rt r = m r t m 2 2 = 试中:r 为圆筒的平均半径。 3.2 剪应力互等定理: 从薄壁中,用两个横截面和两个纵截面取出一个单元体,如图所示。 由平衡方程 mz = 0 得 ( tdy) dx = ( tdx) dy = 结论:在单元体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上,剪应力必然成对存在,且数值 相等;二者都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其方向则共同指向或共同背离两平面的交线, 这种关系称剪应力互等定理。该定理具有普遍性,不仅对只有剪应力的单元体正确, 对同时有正应力作用的单元体亦正确
规定:使单元体绕其内部任意点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趋势的剪应力为正,反之为负。单元体上只要剪应力而无正应力的情况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3.3剪切胡克定律:剪应变的定义:在剪应力作用下,单元体的直角将发生微小的改变,这个直角的改变量称为剪应变剪切胡克定律:实验表明,当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时,T与成正比,即T=GYG一一剪切弹性模量EG=2(1 + μ)【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本讲课程的作业】熟读课本,深刻理解本部分内容;课后习题3.1(a),(b),(c)
规定:使单元体绕其内部任意点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趋势的剪应力为正,反 之为负。 单元体上只要剪应力而无正应力的情况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3.3 剪切胡克定律: 剪应变的定义:在剪应力作用下,单元体的直角将发生微小的 改变,这个直角的改变量 称为剪应变。 剪切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当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时, 与 成 正比,即 = G G——剪切弹性模量 2(1 + ) = E G 【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扭转的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 图,薄壁圆筒的扭转、纯剪切 【本讲课程的作业】熟读课本,深刻理解本部分内容;课后习题 3.1(a),(b),(c)
《材料力学A》第4周,第2讲次课程名称:摘要第4章:圆轴时的应力和变形;非圆截面杆扭转分析第四章扭转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进行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计算。【重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扭转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扭转静不定问题,非圆截面杆扭转。【难点】扭转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内容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 A》 第 4 周,第 2 讲次 摘 要 第四章 扭转 第 4 章:圆轴时的应力和变形;非圆截面杆扭转分析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能熟练进行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扭转强度和 扭转刚度计算。 【重 点】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扭转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扭转的强度计算和刚度 计算,扭转静不定问题,非圆截面杆扭转。 【难 点】扭转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内 容
本讲上节课我值字习妞转的闪力及博壁质同便傲上的应力。天我们来讨论实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情况。【本讲课程的内容】1、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1.1横截面上的应力1.1.1变形几何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与薄壁圆筒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认为这是圆轴扭转变形在其表面的反映,根据这些现象可由表及里地推测圆轴内部的变形情况。可以设想,圆轴的扭转是无数层薄壁圆筒扭转的组合,其内部也存在同样的变形规律,这样,根据圆周线形状大小不变,两相邻圆周线发生相对转动的现象,可以设想,圆轴扭转时各横截面如同刚性平面一样绕轴线转动,即假设圆轴各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其形状大小不变;横截面上的半径亦保持为一直线,这个假设称平面假设。根据圆轴的形状和受力情况的对称性,可证明这一假设的正确性。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可推断,与薄壁圆筒扭转时的情况一样,圆轴扭转时其横截面上不存在正应力,,仅有垂直于半径方向的切应力作用,变形几何关系:bb'_pdpY,=tgypabdx1.1.2物理关系T=GydpT,=G.Y,=G.Pdx1.1.3静力关系J,pT,dA=T
【本讲课程的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扭转的内力及薄壁圆筒横截面上的应力。今 天我们来讨论实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情况。 【本讲课程的内容】 1、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1.1 横截面上的应力 1.1.1 变形几何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与薄壁圆筒相同的实验现象,可以认为这是圆轴扭转变 形在其表面的反映,根据这些现象可由表及里地推测圆轴内部的变形情况。可以设 想,圆轴的扭转是无数层薄壁圆筒扭转的组合,其内部也存在同样的变形规律,这 样,根据圆周线形状大小不变,两相邻圆周线发生相对转动的现象,可以设想,圆 轴扭转时各横截面如同刚性平面一样绕轴线转动,即假设圆轴各横截面仍保持为一 平面,且其形状大小不变;横 截面上的半径亦保持为一直 线,这个假设称平面假设。根 据圆轴的形状和受力情况的 对称性,可证明这一假设的正 确性。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可 推断,与薄壁圆筒扭转时的情况一样,圆轴扭转时其横截面上不存在正应力,仅 有垂直于半径方向的切应力作用。 变形几何关系: bb d tg ab dx = = 1.1.2 物理关系 = G d G G dx = = 1.1.3 静力关系 = A dA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