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练习 《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2.虽不能察( 3.辙乱旗靡 4神弗福也()5肉食者鄙()6.小大之狱( 7小信未孚()8必以情() 9弗敢加也 10.公将鼓之() 11小惠未徧( 12.遂逐齐师() 13.牺牲玉帛()14公问其故()15.一鼓作气( 16彼竭我盈()17再而衰() 18.惧有伏焉() 19.既克() 20公将驰之(驱车()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 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 (七).有人说鲁庄公“鄙”,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 (八)。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 况的()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下)文言文练习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又何间焉( ) 2.虽不能察( ) 3.辙乱旗靡( ) 4.神弗福也( ) 5.肉食者鄙( ) 6.小大之狱( ) 7.小信未孚( ) 8.必以情( ) 9.弗敢加也( ) 10.公将鼓之( ) 11.小惠未徧( ) 12.遂逐齐师( ) 13.牺牲玉帛( ) 14.公问其故( ) 15.一鼓作气( ) 16.彼竭我盈( ) 17.再而衰( ) 18.惧有伏焉( ) 19.既克( ) 20.公将驰之(驱车( ) (二)翻译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 3.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三).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四).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 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答: (五).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 _ (六).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 (七).有人说鲁庄公“鄙”,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答: (八)。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答: (九)《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 况的( )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 )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 》)所编。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形貌昳丽() 齐王纳谏() 何能及君(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与徐公孰美() 时时而间进()() 能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 闻寡人之耳者( 2通假字:孰视之( 3.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朝服衣冠 ③私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 ⑤闻寡人之耳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说说古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明 日,徐公来( )④能谤讥于市朝( ⑤窥镜而自视( ⑥暮寝而思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5)一词多义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暮寝而思之( ③孰视之( ④吾妻之美我者( 于: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皆朝于齐( 孰:①孰视之()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 ②时时而间进(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上书谏寡人者 5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 ) 形貌昳丽( ) 齐王纳谏( ) 何能及君(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 与徐公孰美( ) 时时而间进( )( ) 能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 臣之妻私臣( ) 王之蔽甚矣( ) 闻寡人之耳者( ) 2.通假字:孰视之 ( ) 3.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 ②朝服衣冠( )( ) ③私我也( ) ④王之蔽甚矣( ) ⑤闻寡人之耳者( ) ⑥吾妻之美我者( )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说说古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 ( )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③明 日,徐公来 ( ) ④能谤讥于市朝 ( ) ⑤窥镜而自视( ) ⑥暮寝而思之 ( )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 ) (5)一词多义 者: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暮寝而思之( ) ③孰视之( ) ④吾妻之美我者( ) 于:① 欲有求于我也(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③能谤讥于市朝( ) ④皆朝于齐( ) 孰:①孰视之( )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 ) ②时时而间进( )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④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之妻私臣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上书谏寡人者 5.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 种赞美? 答 9.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11、《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 ),,由()末年的()收集整理。是先 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孟子二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而后喻(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5.本文先从正面论述(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 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译文: (5)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 6、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 8.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 种赞美? 答: 9.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高明在哪里?他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答: 10、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11、《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 ),,由( )末年的( )收集整理。是先 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孟子二章》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 (3)曾益其所不能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人恒过( ) 而后喻( )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5.本文先从正面论述_(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 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 这个观点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0、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ll、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 悟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 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之称。《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 是(“ (二)《鱼我所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死亦我所恶(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贤者能勿丧耳( (6)呼尔而与之(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是亦不可以已乎( (9)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4)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得: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译: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 这个观点。 答: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10、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 1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 悟? 答: 1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 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13、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之称。《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 是(“ ”“ ”)。 (二)《鱼我所欲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2)死亦我所恶(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贤者能勿丧耳( ) (6)呼尔而与之( )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8)是亦不可以已乎( ) (9)此之谓失其本心( )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5)得:二者不可得兼( )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 4.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2)是亦不可以已乎?译: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译: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 5、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6、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 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 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 叙议结合)。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 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 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 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答 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 迹。(不超过20字) 四.《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2)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5)一厝朔东( 2.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 (3)河阳之北( )(4)惩 山北之塞 )(5)出入之迂( )(6吾与汝毕力平险()(7)达于汉阴 (8)杂然相许(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0)且焉置土石()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2)始龀( (13)寒暑易节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5)虽我之死()(16)子子孙孙 无穷匮()(18)何苦而不平( )(17)山之一毛()(18)惧其不已也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 5、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 )。 6、简要概括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答: 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_(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 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 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 叙议结合)。 _答: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 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a. 。b. 。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 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中心论点: 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答: 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 迹。(不超过 20 字) 答: 四.《愚公移山》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 ) (2)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河曲智叟亡以应( ) (5)一厝朔东( ) 2.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 ) (2)年且九十( ) (3)河阳之北( ) (4)惩 山北之塞( ) ( 5)出入之迂( ) (6)吾与汝毕力平险( ) (7)达于汉阴 ( )(8)杂然相许(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10)且焉置土石( ) ( ) (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2)始龀( ) (13)寒暑易节( ) (1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 ( ) (15)虽我之死( ) (16)子子孙孙 无穷匮( ) (18)何苦而不平( ) (17)山之一毛( )(18) 惧其不已也